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靳宝 《唐都学刊》2006,22(5):8-12
范晔在其《后汉书》列传中,对东汉衰亡的历史进行了记述与思考,认识到这一衰亡不在一朝一夕,而是长期以来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弊端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其最显著特点就是把女后临朝称制、外戚专横、宦官专权与党锢之祸这几个方面联系起来加以综合分析,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衰亡的原因。而且范晔认识到东汉“重气节”、“贵信义”的社会风气对于维系其统治的长期存在是有一定作用的。  相似文献   

2.
汉代的选官制度和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汉谶纬经学的衰落使得士人们不再愿意将其人生价值建立在效忠帝王与朝廷的基础上,而是着重个体生命意识的自觉与觉醒.《古诗十九首》体现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在离愁别恨、人生苦短的感叹,及时行乐的呼吁背后隐藏的是对旧制度的反抗,对个体生命意识的重新探索.  相似文献   

3.
鸿都门学是由汉灵帝独立发起并组织的 ,其初衷和实际并不是直接针对党锢之士的 ,而是针对东观、太学等清流士人 ,同时也是针对宦官集团的 ,因此鸿都门学是汉灵帝执政时代的第三种政治势力。它介于清流与浊流之间 ,是汉灵帝试图依赖的一种新兴的政治力量  相似文献   

4.
我们都知道,自东汉末年以来,宦竖当道,政治腐败不堪,暗无天日,在两次党锢之祸的黑云下,一大批儒家士人遭到血腥镇压,而这一切都是以国家的名义进行的,这就造成了人们对国家的重新认识,个体开始觉醒,个体开始和国家疏远,随着国家的持续动荡,个体逐渐走向了国家的对立.而儒家天人感应权威思想的崩溃,使各流派的思想重又焕发了青春,特别是以曹魏为代表的寒门掌握政权后,提倡唯才是举,彻底埋葬了东汉后期以来流行的虚伪的名教,一时之间老庄之学甚为流行.  相似文献   

5.
唐代的宦官之祸“始于明皇,盛于肃、代,成于德 宗,极于昭宗”。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大致勾画了 唐代宦官政治的兴衰过程。宦官政治对于唐朝中后期社 会的兴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研究唐代的宦官政 治无疑将会有助于深入了解唐代中后期的历史。本文拟 就唐代宦官政治的演变过程及其在唐代中后期的作用谈 几点浅薄之见。 一、唐代宦官干政之始 唐代宦官干政是从玄宗时开始的,以宦官高力士为 典型代表。他在开元初即被授为右监门卫将军(正三 品),知内侍省事。天宝初,增授高力士为冠军大将军、 右监门卫大将军,进封渤海郡公;天宝七载,加骠…  相似文献   

6.
唐代宦官与南衙朝宦一样亦有俸禄,包括俸料、食料、杂用、防阁、庶仆与禄米、职田等项,后将前几项合而为一,称之月俸,这样宦官的俸禄就由月俸、禄米、职田收入三项构成。文章全面考述了唐代宦官俸禄的前后变化情况,并论述了宦官食邑的基本状况及食邑俸赐化的趋势,认为唐中期以来财政困难、社会矛盾激化与宦官人数膨胀、俸额巨大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7.
黄宗羲自是史学大家,其博闻强记、淹贯群书,已不待言,但亦有千中失一之处。顷读吴光先生整理之《黄宗羲南雷杂著稿真迹》,见有误记宋史事二处,现一并拈出。《陈定生先生墓志铭》云:“韩(?)胄立《庆历党人碑》,而刘后溪遂以庆历党人之名名游监簿之墓”。庆历为北宋仁宗年号,韩(?)胄为南宋时人。且庆历党人无被立碑,韩曾兴庆元党禁。此处误记时代。《兵部左侍郎苍水张公墓志铭》云:“文山属铭于邓元荐,以元荐同仕行朝也。”明嘉靖间张元谕编  相似文献   

8.
马万利 《浙江学刊》2006,7(5):118-123
反联邦党人是美国建国时期的一个重要政治派别。反联邦党人的言论集主要有《反联邦党人全集》等三个不同的版本。美国史学界目前对反联邦党人给予了越来越多的正面评价,并且将讨论焦点相对集中在反联邦党人是“一群持有……的信念的人”这一问题上。  相似文献   

9.
岳上铧 《社科纵横》2007,22(5):83-84
汉末士人多忧患,面对经学衰颓,经历了党锢之祸的汉末文人开始对传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产生怀疑,他们为社会的危机重重而感到悲观,四下弥漫着的悲观情绪交织着他们狂狷与张扬的个性,感叹时光易逝,何不及时行乐。八首“人生”题材的诗中充斥着这种矛盾的情绪,但恰恰是这些诗却体现出了一种人性的复归,诗中更加关注“人”这个本体,关注人的内心世界,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生命、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是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相似文献   

10.
对袁绍这个历来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作者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加以评述。本文认为,袁绍所以能够登上历史舞台,风云一时,主要由于他具有当时最大的世家大族的身份,尤其重要的是,在东汉末年这个动乱时代中,他又是最为著名的豪杰和游侠,并得到当时“名豪大侠,富室强族”的拥护,最后占有河北地区,成为最大的割据者。本文又认为,袁绍统治河北,主要是依靠颍川、河北两个豪杰集团的支持,而两个集团之间的火并,又导致了袁绍统治的覆灭。在河北,袁绍得到人们拥护,“百姓德之”,因此,他仍不失为一个杰出的英雄人物。  相似文献   

11.
赵杏根 《阅江学刊》2012,4(5):62-68
西汉儒家秉承先秦儒家“民本”、“农本”、“节用”、“尚礼”等思想,对生态保护而言,利大于弊。西汉儒家在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生态保护方面,继承了先秦儒家“用之有度,取之有时”的思想,在注意到开发资源可能导致生态灾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选择和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感恩等方面,对前人有所超越。西汉盛行的“灾异说”把生态灾异政治化,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误导了人们对生态灾异真正原因的探求,影响了生态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蒋波 《唐都学刊》2014,(1):46-49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学而优则仕"成为士人一种主要人生追求,但在经学兴盛的东汉,不少儒生却隐居不仕或暂时不仕。经学发达与隐居不仕这一表面上看似矛盾的现象,其实有着内在必然性,它与部分儒生清静无欲、专心经学有关,也是士人生存环境发生改变、汉代选官制度滞后的产物。这类士人或专心习经,或隐居教授,推动了东汉经学的发展;他们习经目的单纯,与当时社会上一些钻营者形成鲜明对比,无形中起了"激贪厉俗"的作用。东汉经学士子的隐逸,大多只是暂时的,并不表明学仕分途。  相似文献   

13.
孟庆波 《阅江学刊》2013,(4):60-65,101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孝占有显要位置。孝及总其大成的《孝经》一直是美国汉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1996年,戴梅可发表《汉代中国的儒孝和个人主义》,从中国文化内部出发,提出儒孝地位的上升、涵盖面的扩大最终导致汉代政权的衰落;1998年,侯思孟发表《孝在古代中国的地位》,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下考察孝,以文献分析的方法论证了孝在中国早期历史(商至两汉)中的演变,力图就中西文化进行对比。海外汉学的学科背景、问题意识、理论手段等,完完全全是西方的。研究海外汉学应当从西方学术文化的内部出发,对比比较文化的研究理路,审视海外汉学在外国学术体系中的发展历程,对西方学术史进行"外国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周能俊 《阅江学刊》2012,4(1):74-79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两次出现"天狗"谣言,引起大规模恐慌。该谣言所指的"天狗"在汉唐时期被认为是大凶与灾难的象征,具有神秘性与耸动性。从形成的过程看,"天狗"谣言在南朝梁陈时期即已大规模流行。从社会学与伦理学角度分析,唐前期的两次"天狗"谣言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盛世下潜在政治危机的担忧,也体现了当时以阴阳五行为主的主流学术思想、以佛道为首的宗教神秘主义、包括谣言在内的封建迷信等社会思想对于大众的深刻影响。谣言是特殊的社会现象,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的现实,考察谣言为研究社会环境和大众思想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惠翔宇 《唐都学刊》2013,29(3):55-58
汉代“少吏”指汉代官僚群体中有百石、斗食、佐史之秩的低级官吏。因其位处官僚结构底层,向为治秦汉制度史者所忽视。通过对百年(1914-2011)来汉代少吏的研究现状之综述,指出目前汉代少吏诸多方面亟待学者深入探讨。如汉代少吏的历史沿革,汉代社会的少吏名目、人数及分布状况,汉代社会的少吏制度,汉代少吏与其他社会势力(各级官僚、豪族、宗族)的互动关系,汉代少吏的趋贱历程等。汉代少吏是一座亟待学者挖掘的矿藏,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6.
关中地区是我国文明发祥最早的地区之一。两汉时期关中地区密布城邑及较大聚落,城是民众的普遍居住形态。到东汉末,由于屯田、豪族势力扩张、战乱、胡人内徙等原因,城郭急剧减少,人口或向较大城市集中,或在郊野过起了村落生活。从聚落空间分布看,汉代关中的中心聚落与其周围聚落群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形成了较密切的主从关系,并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动态的网状系统,构成汉王朝自上而下的统治体系。这种聚落形态直观地反映了两汉社会的政治景观和经济景观的体系构成。  相似文献   

17.
综合文献和简牍材料,对西汉“中谒者”这一职官略作考释,提出西汉“中谒者”的称谓经历了一个变迁过程,汉承秦制,汉初就叫“中谒者”,武帝至成帝建始四年(前29),名称叫“中书谒者”,成帝建始四年后,恢复“中谒者”,一直到东汉仍叫“中谒者”名.汉初“中谒者”职掌之一主天子冠服礼制朝祭百事,身份多为士人,其迁转多在郎官系统中进行,约自高后以后,“中谒者”始为宦官承担.武帝至成帝建始四年,以中书令领尚书事,其迁转多在宦官担任的职官中进行,成帝建始四年后,中谒者仍职如汉初,恢复到汉初的秩俸,仍然是由宦者承担.  相似文献   

18.
汉光武帝刘秀,本人为太学生出身,博览经学,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擅长应用文撰作,其诏令及交际文牍颇注重文辞,较少"浮词虚语"。严可均《全后汉文》辑有刘秀113篇文字。由于其伟大历史功绩的遮掩,后人较少注意其文学撰作方面的才能及其成就,但他的一百余篇诏令及文牍足以使他在汉代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人们为纪念司马迁,特地在陕西省韩城建造了一座祠庙,名为"汉太史司马祠"。祠内现存古今碑石一百余通,内容涉及司马迁的人品与人格、司马迁祠墓的历史变迁、修缮祭祀活动、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评价,以及《史记》相关篇章中的名言警句等,是研究司马迁、《史记》、司马迁祠庙的珍贵财富,价值甚大。  相似文献   

20.
王剑 《学习与探索》2005,(6):201-205
封事,即秘密章奏,是汉代朝臣上呈给皇帝的一种特殊的上行官文书,在汉代的文献中,它有多种称法,如密奏、密疏等。汉代朝臣上封事有如下特点:汉代臣民上封事是十分普遍的;西汉时并没有对臣民上封事的资格给予限定,而到了东汉时开始对臣民的上封事资格进行了规定;汉代臣民上封事的时机还与天象等偶然性因素相联系;汉代臣民上封事的保密性不强。这些特点是与汉代政治的发展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