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郑文宝 《唐都学刊》2013,29(2):40-42
传统父子伦理既有培养理想人格、维护家庭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正面价值,又有加剧强者霸性弱者奴性、培养私情忽视公利等方面的负面效应;当代慈父伦理应该在继承传统慈父伦理合理内核基础上,增补平等、民主等现代思想,当代孝子伦理除继承传统孝子伦理合理内容外,需增补精神赡养、珍视生命、感恩孝亲等时代内容.  相似文献   

2.
<正>父子关系,是家庭成员间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古代中国实行宗法制,而宗法制必然强调父权,提倡以孝维护宗法制度。父子关系是与君臣关系相应的,提倡父权便是提倡君权。天子是最大的地主,即使他是个小娃娃,那也是天下的大宗,是普天下人的“父亲”。提倡“以孝治天下”,“也就是教人要‘资于事父以事君’”。因而,在古代中国,历代统治者和思想家无不把君臣关系看作父子关系的扩大,提倡父子间的这种父慈子孝的家庭伦理,尤其是强调父权和父子间的尊卑等级关系,希望借强调父子间的尊卑等级秩序来维护整个社会的尊卑秩序。  相似文献   

3.
《孝经》伦理道德蕴涵的现代阐释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孝经>是儒家阐发孝道的一部专著,也被公认为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之一."孝"作为必然的人伦关系,是从上下辈血亲关系中引出的一切人都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孝经>之"孝"已经不是纯粹的"养亲敬亲"情感了,而是从"亲亲"的家庭伦理出发,将人与人的关爱之情、责任之心,推而至于整个社会和国家,将其属于父子之亲、母子之情的伦常关系,与上下等级、友朋交谊、君臣之道、夫妇关系等结合起来,从而端正人心,纯化情感,改善关系,迭到和谐.<孝经>蕴涵了其深厚的伦理道德底蕴,它包括:"孝之始"的人伦道德,"孝,德之本","孝"与"忠"的不可分割,"孝"与"义"的紧密结合,"广敬博爱"的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4.
李松涛 《社会》2005,40(5):63-90
以君臣、父子为代表的政治伦理与亲属伦理及其内在的精神情感构成了中国社会结构、家国关系及政治秩序的深层根基。本文通过对《士丧礼》中“君视大敛”这一环节的描述分析,指出君臣之间以敬为主的情感内涵与父子之间以哀为主的情感内涵相互影响,交织在一起,而从根本上讲,这两种情感及其相互作用统一于儒家的仁义思想之中。通过对这两种伦理之情感内涵的讨论,文章进一步明晰了中国历史传统中家国关系的内在精神情感通路,即性情仁厚之人在家庭内部孝敬父母,才能在国家层面忠于君主,而国家层面的君臣关系也关照、影响着家庭内的父子关系。文章同时也为理解当下身处尊卑有等与亲疏有差两层关系中的中国人的内在情感状态、行动伦理以及在此结构中形成的社会人格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9,(8):69-72
中国的婚姻家庭法在维系婚姻家庭关系的基础上也同样重视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和效果。利他主义是伦理的动机,也是实现家庭功能的基础,它能够有效增强家庭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家庭幸福感。夫妻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父子无私奉献、舔犊情深;亲属有远近的有序排位都彰显着基于婚姻家庭法中的利他主义。文章通过对阐述婚姻家庭法中的溯源和意义,表明了在婚姻家庭法中的利他主义的价值与重要性所在。  相似文献   

6.
藏碟     
《东西南北》2009,(10):77-77
《孝子戴维》 年轻的戴维因生性腼腆而不能像哥哥那样担当重任。为排遣苦恼,他不得不整日沉溺于嬉水逗狗中,或是偷偷地向暗慕的姑娘求爱,为此被人们视为游手好闲。一天,邻居的亲戚,伊斯卡和他的两个儿子杀死了戴维心爱的小狗,还将戴维的哥哥打成残废。一个偶然的机会,驾驶公共马车的车夫喝醉了,戴维顶替了他,并同抢劫马车的伊斯卡父子展开搏斗。他带伤完成了使命,博得了孝子和男子汉的双重美誉。  相似文献   

7.
石红  唐李佩 《唐都学刊》2010,26(6):48-52
作为结束三百年分裂局面的隋王朝,虽然只历两代帝王,存在短暂的37年,但其统治者杨氏父子励精图治,一度出现了国富民强的繁荣时期,而隋的短期强盛和迅速灭亡与两代统治者的思想性格和政治决策都有很大关系。杨坚、杨广虽为父子,但其思想有着明显的差异,故试从两者的婚姻生活、人生行迹、宗教思想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其父子两人思想差异的缘由,并对隋这个短暂的大一统王朝所表现的文化特质与杨氏父子思想的关系予以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实施决策的伦理评估,是管理和决策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决策伦理评估过程包括四个基本环节:确定利益相关者,分析利益关系变化;运用伦理规范进行决策方案的伦理分析;确定决策方案的伦理表现水平;根据"超越因素"对边际可接受方案进行评价。要提高伦理评估水平,必须健全伦理规范,建立标准工作程序,提高决策者的道德素质,创建良好的组织文化,建立决策伦理评估的保证机制。  相似文献   

9.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呼唤思想道德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无论中西,传统意义上的伦理道德是社会人伦秩序与个体品德修养的统一,是关于人的价值判断或意义规定,它包括规范准则、风俗习惯、品德修养、善恶评价等内涵。而生态伦理道德作为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中应运而生的一种革命性伦理思想,旨在为当代环境保护实践提供一个广泛的伦理公式和可靠的道德基础,其首要特征就是扩大了人类的道德责任范围,将道德关怀的视野拓展到整个自然界,研究人对自然的伦理关系以及受人与自然关系影响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它在对利益主体和利益关系的把握上则表现出了更深邃的视角,其所强调的公正原则不仅包括了代内公正,还包含着代际公正;不仅包含了男女公正,也包含了人地公正,这种新的研究范式实现了对传统伦理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灾后心理创伤的治疗,不仅是应急的,更是长远的。对灾后失亲者的救助中,尤其需要介入哀伤服务。社会工作者有责任坚持助人自助宗旨,遵循专业伦理规范,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协助政府整合社会资源,为其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变革与现代中国的伦理转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现代伦理变革有三个值得注意的特点:伦理变革与儒学在中国的历史命运构成相互诠释的关系;与民族危机、文化冲突相关联;与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相同一。战争年代形成的是“军事共产主义”的伦理精神,“文革”以前的伦理则在相当程度上是前者的延续,它以“一大二公”的经济制度和特殊的政治体制为保障。民族生存发展的压力、革命时期的伦理、反封建与反资本主义的双重任务、苏联模式的移植,构成中国伦理现代转换的重要背景。如何处理伦理与经济的关系、批判与继承的关系、伦理与政治的关系,构成现代伦理转换必须解决的三大难题  相似文献   

12.
在广东、河南、甘肃3省6个地市,对2000位城乡初中学生及其父母亲、祖辈老人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认为:目前中国居民家庭伦理认知总体处在中等和良好之间.家庭伦理认知的代际比较发现:初中生、父母亲和祖辈老人在家庭伦理6大指标中的5个方面差异显著,其中初中生得分较高的有4个方面,在三代人中最高,父母亲的家庭伦理在三代人中得分居中;家庭伦理认知的地域比较,发现6大指标中有5项存在着显著差异,结合代际因素,发现河南省居民的家庭伦理认知综合分值最高,甘肃省得分最低,广东省居中.对策建议:充分认识当前中国居民家庭伦理认知状况的多样性,发挥党政部门促进家庭文明与家庭教育事业进步的作用,敦促领导干部带头参与家庭文明建设和家庭教育指导.  相似文献   

13.
孝子寻亲是明清戏曲中常见的题材类型.目前有全本流传的四部寻亲戏曲如<黄孝子>、<劝善记>、<寻亲记>、<万里圆>,其情节模式为"失败-寻亲-归家",道德劝谏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是寻亲戏曲情节设置的主要动机,其书写策略的中心目的则是"树立榜样".  相似文献   

14.
景风华 《社会》2016,36(2):31-57
在发生母杀父的人伦惨剧时,子女应当如何作为是困扰中国传统法律的难题。中国传统士大夫就这一问题的论争主要围绕着对《丧服》等经典的诠释展开。在“继母杀父”的案件中,孔季彦由“绝生母”推导出“绝继母”,而汉武帝从“继母如母”的经义本身得出继母身份的存废依据,魏晋丧服学家则进一步提出继母可能因失去配父之义而丧失母名,然亲生母子关系却不会断绝的观点。在“亲母杀父”的立法之争中,窦瑗立足于父系伦理,强调“父尊母卑”,要求人子“为父绝母”,控告母亲;封君义则站在孝子的服制立场上,认为子女对于父母的情感是相同的,理应保持缄默。后一观点的阶段性胜利使中国传统法有关母子关系的规定在父系家族伦理秩序中呈现出别样的面貌。  相似文献   

15.
王子美 《社会工作》2008,(11):20-20
灾后心理创伤的治疗,不仅是应急的,更是长远的。对灾后失亲者的救助中,尤其需要介入哀伤服务。社会工作者有责任坚持“助人自助”宗旨,遵循专业伦理规范,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协助政府整合社会资源,为其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6.
周志高 《社科纵横》2012,(3):110-112,118
劳伦斯在《儿子与情人》中以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为背景,叙述了煤矿工人莫瑞尔一家的日常生活,艺术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并造成人性的异化。伦理生态的破坏给莫瑞尔家庭成员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困顿,使夫妻反目、父子成仇、母子畸恋,伦理纲常遭受僭越破坏,保罗更是在异化中迷失了自己。通过小说的艺术呈现,劳伦斯揭示了造成人性与伦理异化的原因,并尝试探索解救人类出路:从生活的激情和生命洪流中追求灵与肉完美结合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皮湘林 《社会工作》2009,(10):13-16
社会工作与伦理的关系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危机的产生,再到伦理对于社会工作的重新回归的发展阶段。社会工作中的伦理体系的构建既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已有的社会工作伦理价值体系,又要立足于中国的本土实际,既要充分挖掘我国传统文化资源,更要顺应中国当今社会主流的伦理文化的发展,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工作视野中的伦理应该是由多层次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所构成,包括对社会工作道德哲学层次的思考,社会工作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构建,社会工作的实践机制以及社会工作伦理与相关学科的相互借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论爱情伦理的建构和爱情伦理教育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情伦理包括婚前求爱伦理和婚后维爱伦理。爱情伦理的基本原则是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爱情伦理的道德规范是平等互爱、忠贞专一、宽容大度、健康纯洁和沟通分享。实施爱情伦理教育,对于加强家庭美德建设、提高女性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所论述的国家是作为理念意义上的理想类型的国家,即国家是伦理普遍性和单一性的统一,是作为伦理共同体与公民这一伦理主体之间的统一,是具有伦理实体和伦理精神的伦理共同体.国家共同体是由国家公民组成的,公民是伦理主体,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伦理主体与伦理共同体之间的关系.黑格尔的公民与国家关系理论,对于当代中国现代国家理念的确立和国家制度的建设,对于公民意识教育和公民社会建设,对于提升公民对国家信任感和依赖感,促使公民自觉承担国家责任、履行法律义务等,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赵宏志 《学术交流》2005,(11):18-23
中国当今伦理状况最严重的问题是"双重人性问题".伦理学的发展趋势为个性伦理.个性伦理是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伦理学,在人伦关系的范围内,深入到人的心理层面探究伦理问题.伦理和道德的关系为伦理包含道德,道德只是伦理中的准则部分和道德评价部分.个性伦理的两个重要范畴为个性和群性,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特性,群性是某群体共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主张强化个性,弱化群性.传统伦理与个性伦理有原则性区别,即,传统伦理停留在人与人和人与环境的关系层面,个性伦理深入到人的心理层面;传统伦理以社会为本位,个性伦理以个性为本位;传统伦理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改变个性,个性伦理是根据个性的需要而改变社会的管理方式;传统伦理是从外到内的内化,个性伦理是从内到外的实现;传统伦理鄙视沟通技巧,个性伦理纳入沟通技巧.为实现国人自身的发展与社会和谐两大主题,提出了个性伦理四原则即,以个性为本位、以实现为本位、以自主为本位、以规则为本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