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论翻译中的文化缺损与形象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英汉互译中,由于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难于找到文化共核而进行形象转换,往往造成对原语文化意象的损害,因此,要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分析翻译中的文化缺损和形象转换。  相似文献   

2.
转换性形象涉及文学史、文学评论及翻译文学中有关民族的、国家的“他形象”和“自我形象”,在动态的历史语境中加以理解,不采纳本质主义观点,也拒绝任何关于国家刻板印象的他者假定,真实描述“他形象”与“自我形象”.该研究注意形象识别,并将转换性形象与文学翻译放在一个体系内加以考察,既研究文学翻译的行为方式与翻译策略对转换性形象的建构意义,也研究转换性形象对文学翻译结构与形态的潜在作用.该研究突出三个层面:主客体关系,形象转化方式,跨语言诉求.  相似文献   

3.
根据关联翻译理论,以<浮躁>中的俗语典故翻译为例,探讨汉语独特文化意象英译的翻译方法.研究表明:汉语独特文化意象的翻译关键在于译者根据上下文语境推导出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同时通过直译加注、舍去形象意译或者转换形象等途径,使译文达到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一种双语处理艺术,是两种语言的表达转换过程。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因素的不相同,许多形象在不同的语言中存在着差异,且具有各自较强的民族性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本文比较了英汉形象语言特征,探讨了翻译中形象语言的转换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形象作为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形象中的文化因素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由于文化的开放性和现代的文化大融合趋势,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翻译应主要采用以源语为归宿的原则,具体到汉语形象的英译,就是采用保留形象和加注的翻译方法,此外,由于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也应该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接受性,适当采用转换和删除形象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6.
习语往往运用形象的联想来使语言变得更为生动有力 ,但习语翻译时这些具有强烈文化蕴意的形象的转换却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难点。本文对比了英汉两种语言形象性习语的形象异同 ,探讨了其共性和异性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 ,并就翻译中习语形象的处理提出了 4种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一种双语处理艺术,是两种语言的表达转换过程。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因素的不相同,许多形象在不同的语言中存在着差异,且具有各自较强的民族性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本文比较了英汉形象语言特征,探讨了翻译中形象语言的转换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弗雷格区分涵义和指称以及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研究对翻译有很大的启示。本文着重讨论英汉语际转换时应注意的三个方面:1.英汉专名的翻译;2.不同/相同比喻形象的相同涵义的翻译;3.比较了“龙”与“drag-on”不同的文化涵义,为保留其各自独特的文化涵义,建议采用异化翻译为其语际转换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9.
语言、文化与翻译的政治--翻译研究新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翻译被理解为语言转换的纯技术性操作,与价值判断无涉.然而细读翻译史会发现语言转换的表面性客观中立形象掩盖了翻译发起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动机.况且,语言本身也不是工具那样简单,也有历史性和意识形态因素;文学翻译是文化资本流通的重要渠道,文化资本的流向和途径不仅仅是语言和文学的优劣问题,更是一个选择权力问题,因而翻译也是建构话语权力的活动.  相似文献   

10.
动物在英汉隐喻有着各自的形象意叉.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在翻译动物隐喻时,首先必须对它的喻体、喻义有足够的了解,然后才能采用适当的方法将其准确地传译出来.关联理论中的最佳关联性的概念可以有效地解释动物隐喻翻译中的文化内涵处理问题,同时通过增删、转换、重组与调整等翻译法,传达原作中动物的形象意义,实现作者的交际意图,使译文最大程度地趋同原文,达到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11.
军事翻译是一个长期被翻译学界忽视的领域。鉴于风格在军事译著的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利用语料库,探讨不同军事译者的翻译风格。文章选取海权理论家马汉名著《海军战略》的两个译本,即民国时期的玄楼译本和当代的蔡鸿幹译本,自建双语平行对比语料库,分析类符/形符比、高频词、平均句长等参数,发现两位译者的风格在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均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包括译者身份、目标读者、目标语的历时风格以及意识形态等。文章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军事翻译的风格并考察其成因。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的外国文学翻译中,经常可以见到一种"伪异化"翻译形式.这种翻译方法不顾原文的深层意思,只求字面或形式上的对等,往往产生一种"病态"译文.因此,我们在提倡异化翻译的同时,还应尽量杜绝伪异化翻译.  相似文献   

13.
明末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译述了大量西学著作,创译了大量西学术语。其中部分术语借用了中文古典语汇,这一方面是因为异种文化之间具有互通性,这为术语译介提供了客观条件;另一方面也有赖于耶稣会士所采取的"学术传教"策略。而文化的差异性与文化的自我意识却成为阻碍术语译介的深层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深入,将中国经典文化介绍到西方世界的典籍翻译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以译者主体性为研究角度,对《孙子兵法》这部军事领域的重要著作进行个案研究。《孙子兵法》自1772年被首次介绍到西方社会,它已经被翻译成了十多种文字。在近一百年中,中外译者出版了大约有十五个不同的译本。本文所选择的两个英文文本分别是由翟理斯和中国译者林戊荪所著的。经对比译文本,发现了其各具特色。对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后,本文认为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在选择文本、阐释文本、制定翻译策略原则,以及确定译文语言的表达形式和技巧这四个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期望借助译者主体性的理论视野,对于《孙子兵法》的译文的分析能够做到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并能反映出各译文的特点论明翻译中的内涵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5.
译界对具有一般可读性和不完美性的译文尚无一个共同认知的描述,文章作者提出问题译文这个概念来概括这类译文。问题译文在学生翻译实践中普遍存在,通常是由于翻译技巧、英汉语言差异、语篇和审美意识等方面的偏差造成的。这类译文一般可以接受,因此其存在的问题比误译和翻译症等低质量译文中的翻译错误更具隐蔽性,成为呈现出最佳可读性的理想译文的羁绊。只有克服问题译文才能提高译文质量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6.
重译假设旨在从历时译本中发掘重译变化的客观规律。重译本绝非对原著的一元回归,其最终形态会受到目标语语境中多种复合因素的制约。本研究以《鲁滨孙漂流记》20世纪30-90年代的三个经典译本为例,讨论目标语语言环境变化对译本形态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间隔时间较久的消极重译本在目标语运用上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在多音词、人称代词与衔接成分的使用频率和功能分布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了英汉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认为英汉文化的生存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对客观事物认识上的差异,造成了英汉习语表达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针对环保公示语英译的生态性,以和谐生态场所观为指导思想、生态话语分析为理论框架,对其生态属性表征方式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揭示语言对环境保护的影响,从而为环保公示语翻译提供建议。研究发现,保护植被类环保话语的英译主要通过心理过程凸显人们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情感;保护环境和资源类环保话语的英译主要通过关系过程表达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同化认知;防治污染类的环保公示语英译主要通过动作过程侧重人类对环境保护的趋向意动。建议环保公示语翻译应根据不同的保护对象,采用不同的过程类型表征方式凸显其生态性,并多使用非人类参与者作为译文的出发点,多用拟人修辞手法凸显其生命属性,以激发人类的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19.
从古今翻译方法论出发,论证恰当的“改写”不论对于文学翻译,还是对于科技翻译,都具有切实可用的功能效果。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翻译标准,实践中须根据互文本间的文化差异程度,把握“改写”尺度,在“改写”的最佳平衡点上协调语言差异,实现跨语言交际目的、满足译语读者的期望。  相似文献   

20.
外宣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信息交流。由于汉英两种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变通策略在外宣翻译中必不可少。文章认为,外宣译者应当积极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作用,以使外宣文本既能做到传达正确又能让国外受众喜闻乐见。文中采用的例子主要取自福建省对外新闻、旅游和企业外宣翻译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