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论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影响力--语言哲学与日常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点发生了重大转变,他对哲学的重新理解可以说是哲学史上和哲学观点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其核心思想就是“语言游戏”。语言在使用中才有意义,词语的意义就是它的用法。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分析,从语言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来加以论述,对语言哲学,尤其是日常语言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不仅影响了日常语言哲学,而且对语言学也有很深的影响。他后期的语言观直接导致了日常语言学派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论塞尔的意向性及其与语言哲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语言哲学家约翰·塞尔对其言语行为理论作出进一步发展后认为,语言哲学归根结底是心智哲学的一个分支,而意向性问题是心灵哲学和语言哲学的交汇点.在其言语行为意义论中,言语行为与意向状态被认为具有某种同构性,意义不仅是意向性的一种派生形式,而且意义的可能性及其限度均由意向性所奠定.言语行为仅是人类行为的一种形式,是人类将自身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心智能力的一个具体实例,意向性是研究这种心智能力的关键.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标志着一种新的哲学方向,即把言语行为放在心的背景中去考察,使意向性成为语言哲学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的语言哲学是从此在的生存论意义上来理解语言.现身、领会、语言是构成此在的三要素,它们在生存论意义上相互勾连,诗的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它是人类生存状态之展开,是对真理的暗示,这种暗示是通过审美性来实现的,突显了文学以审美的语言来本真地言说存在.  相似文献   

4.
哲学思维具有抽象性、批判性和反思性.这三大特性表现于哲学上观察任何对象的视角和层次之中,也表现于哲学思考所使用的概念形式、哲学推理所追求的逻辑走向之中.哲学的抽象性是一种"形而上"的,将人类的抽象能力发挥到最高限度,力求把握"无限"的抽象;哲学的抽象还是一种通过概念之间横向的逻辑关系来自我限定的抽象.批判性是哲学思维对命题和时象进行带有否定性的考察和分析;追问和澄清前提,是哲学批判最重要的方法.哲学的反思性是指它的批判矛头不仅仅是"对外"的,即针对一切外部对象和已有的概念及思想成果,同时也是"对内"的,即针对批判着的思想自身.  相似文献   

5.
曾文雄 《社科纵横》2006,21(4):115-118
哲学与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哲学的发展促进了现代语言学的发展。本文探索“语用学转向”的思想渊源,分析构成传统与现代语用学的英、法、德、美以及中国的语用学思想,提出现代语用学转向建构的意义,揭示语用学转向为哲学与语言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为哲学与语用学带来新的思想与观念。  相似文献   

6.
语言哲学研究述评(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哲学中,对语言的关注是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语言转向”被称为是本世纪哲学中一场革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对语言进行分析”不仅是一句响亮的口号,而且成为哲学研究的指导原则。语言分析形成一股强大的思潮。这种思潮对哲学研究的方法和哲学论著的风格,甚至对人们对哲学性质的看法都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语言哲学应运而生,而且成为主要和重要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国外语言学界对隐喻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语义学向语言哲学的转向.在这一过程中,Black、Searle、White、Davison、Lakoff和Johnson等学者对隐喻的研究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加深了人们对隐喻的认知机制及其认识论基础的理解.语言哲学的隐喻研究成果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隐喻研究也因此成为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8.
悖论是由于语言表达层次出现混淆而导致的一种自相矛盾.通过分析著名的理发师悖论、金山悖论和说谎者悖论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过程.不难发现一直以来在语言学研究范围内被学者广泛争议和探讨的语言悖论所体现的哲学问题.即人们可以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建造一种克服日常语言缺陷的理想语言,用这种语言表达思想,就会像用数学和逻辑语言那样精确和严格.但是,由于人类思维本身存在着矛盾性,因而造成了语言悖论存在的特殊性.正如日常语言的模糊性更好地体现了语言本身的魅力,语言悖论的存在也从哲学方面说明了人类思维的矛盾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侯洪澜 《社科纵横》2008,23(5):123-124
庄子以语言实践的方式对"道不可言"、"道不可不言"的人类思想困境的思考,也是当代西方语言哲学关注的问题,而庄子又以"诗性言说"的方式超越了这一语言困境,达到了"即言即道'的理想的自由境界,这是对中国诗性的文化传统的回归.  相似文献   

10.
江怡 《浙江学刊》2023,(5):65-72
20世纪科学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从技术哲学走向工程哲学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当代哲学对新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种恰当回应。伴随着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科学哲学从技术哲学走向工程哲学也具有了某种必然性。基于无处不在的技术,哲学家们对技术的不同思考展现了人类对技术性质理解的不断演化,尤其是在当今人工智能技术得到迅猛发展的历史关头,人工智能对人类智力的挑战已经关涉如何理解人工智能与人类智力之间的关系问题。生成式预训练转换模型(GPT)的工程性质,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人工智能技术已经从单一的技术手段转变为更多样复杂的工程设计。然而,从哲学上分析这种转变,我们看到的不单是哲学研究领域的更迭,更是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即工程哲学为当代以及未来的哲学研究带来了更多关于后人类时代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12.
秦晓伟 《阅江学刊》2014,(3):127-133
文学的科学化诉求引发了划分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的冲动。在文论史上,理论家们曾尝试区分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标准语与诗语言及科学语言与诗语言的差异。这些区分一般倾向于在静态框架之内展开。从动态观点来看,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标准语和诗语言之间呈现为相互支撑;科学语言与诗语言之间体现为逻各斯与神话的对立互补。从发生学角度看,语言就是那种在持续流动中减损消逝并增补更新着的事物。语言的内在流变性证明,任何关于文学语言本质的抽象和规定都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3.
语言的陌生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盖绍普 《学术交流》2002,(4):121-124
语言的陌生化是指语言使用者运用新鲜的词语和有悖于传统的表达方式,故意造成的新鲜感,也是语言的异化和更新。其表现有新造词语、语义异化、词语借用、非语法化等,其成因主要是社会生活的变化、语言内部的演变、人们的审美追求等。我们对之应持的态度是承认、宽容、欢迎、研究、引导,使之逐步规范化。  相似文献   

14.
文学的意象是作家传达审美经验的工具,作家要通过具体的意象而达到一般和普遍,通过有限而达到无限,通过物质而达到精神。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说,文学又是超象的。如果说意象的具体是个别的具体,那么,超象的具体就是由个别上升为一般的具体。如果说意象的可感还主要是形貌的可感,那么,超象的可感就是形貌以上的精神内容的可感。我们可以把"超象"当做一种"象",一种更高的象,表面看来它是无形的,但它是具体存在的,所谓"大象无形"。
Abstract:
Literary image is the way of putting aesthetic experience on the part of writers and through specific image can writers reach the aim of generalization and universality,through finite reach infinite,and through material reach spirit.In this sense,literature transcends image.If the concreteness of image is a particular concreteness,and then the concreteness of transcending image is promoted to the level of a general concreteness.If the sensibility of image is one of appearance,and then the sensibility of transcending image is one of spirituality above the level of appearance.We can treat "transcending image" as an "image",a higher one,which is intangible but still exits,the so called "intangible great image".  相似文献   

15.
贺中 《青岛画报》2012,(10):86-93
行走于青岛的老城和新城之间,犹如穿越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古朴典雅,欧韵风姿绰约,一个时尚摩登,闪耀着现代城市之光,欧洲风韵与现代风情激情碰撞。这其中,建筑不但是凝固的音乐,也是一座城市凝固的历史,是文化、文脉延续的最直接、直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语言点、文化点与外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In the cours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language media have advanced from sound waves to light waves to electronic waves, adapted in each case to a diversity of contexts and a variety of communicative tools. Over time, languages have enriched their vocabulary, grammar and expression, with resultant progress in language function. Language technology has exerte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language life and even 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s humanity steps into the age of online media, “language apparatus” has improved markedly, as has language life. Take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language, this presents new challenges to contemporary linguistics.  相似文献   

18.
鲜卑语言文字属东胡语分支,一说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认为与蒙古语相去无几。初鲜卑无自己文字,刻木为信,邑落传行。入中原后,通行鲜卑语,但逐渐汉化,用汉字,兼  相似文献   

19.
Correspondence to Chris Beckett, School of Community Health Studies, APU, East Road, Cambridge CB1 1PT, UK. E-mail: c.o.beckett{at}apu.ac.uk Summar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language that is used by childrenand family social workers when talking about their work, andspecifically the metaphors that such language draws upon. Theques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reality thathas been raised by postmodernist theory is considered, but itis argued that it remains sensible to see language as ‘areflection of reality’, however partial. Drawing on ideasabout metaphor from other disciplines, it is suggested thatby identifying the sources of metaphors used in spoken languageit is possible to gain insights into underlying mental concepts.Metaphors in the language of social work are found to come fromseveral sources, including medicine, business and industry,but attention is drawn here in particular to terms with militaryconnotations, implying underlying conceptual metaphors thatequate social work with war.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