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文"与"质"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对独特的基础的审美范畴。"文"与"质"的最初形态是各自独立的,"文"、"质"对举始于孔子。我们只有深入地了解"文"与"质"概念的形成过程,才能比较全面地理解它们各自的多重含义,才能客观地认识它们在对举时的双重意义,同时也可避免对于文质概念理解的局限。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纹理"、"花纹"意义上的"文"通常又被用来泛指事物所呈现出来的外在形貌。基于人与自然万物的基本相似性和统一性,刘勰把文纳入到对整个宇宙人生、自然界的统一思考中,由天地万物有文类比推出人也有文,人文的可理解性作为书本,作为言语道出自身。作为"群言之祖",《五经》就是形文、声文和情文的统一体。这种"文"既指称一切用书面文字固定下来的文本,亦指历代以口头形式流传下来的话语。它提供着一种关系结构的模式,在最直接的同时也是最广泛的意义上,它在言说中使一切陈述、一切文本因为言语而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3.
李春青 《河北学刊》2012,32(4):84-91
中国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概念,与之相近的是“文”.“文”在中国古代主流话语系统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含义极为丰富,不仅包含着诗词歌赋之类属于现代“文学”范畴的文类形式,也包含着中国古代典章制度与文化符号体系,而且还是古代知识阶层价值取向、精神旨趣、审美趣味的话语表征.“文”的历史源远流长,原本为西周贵族阶层所建构并极力推崇,但是在春秋战国乃至西汉前期,“文”一直受到来自儒家之外的诸子百家以及执政者的轻视、遮蔽与质疑.到了西汉后期,在主流话语中这一概念才渐渐获得正当性乃至神圣性.  相似文献   

4.
聂笃友 《船山学刊》2011,(2):133-136
论文主要论述从《原道第一》首段中引出的三个问题:道的问题,道不是儒家之道,而是道家之道。它指的是自然规律;文的问题,它的具体含义有二层:天文和人文。文不是文化之文.不是文学之文,而是纹饰之意;文与道的关系问题,文不载道,也不贯道,而是文道并存。  相似文献   

5.
佛教忏文是佛教忏法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佛教文化传播发展的产物,其实质是宗教礼仪文体.佛教忏文的产生有其异域宗教文化的渊源,原始佛教时期的忏悔文最初是作为维护僧伽清净、约束佛教徒修行持戒而产生的.佛教东渐以后,佛教忏文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三条基本路径:一是源自佛教律仪制度的作为悔罪仪则的忏悔文;二是伴随中国佛教忏法成熟而兴起的礼忏文;三是受世俗祈禳文化影响的斋忏文.佛教忏文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共同孕育的结晶,其产生、发展与演变的过程清晰而真实地反映了佛教传播中国化、世俗化的历史轨迹.佛教忏文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文体与文化之间天然而紧密的内在联系,为厘清多元文化价值下的文体形态的演变与发展脉络,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6.
瘟疫与人类的发展史相伴随,并对人类的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五瘟"文化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以及医学科技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由于古代科技、医疗手段的局限,导致古代先民对瘟疫产生的恐惧心理,只能借助一些民间的宗教仪式来进行"治疗"。"五瘟神"文化就是传统中国文化和宗教体系互相交汇后的产物,并且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形主体文化形式。作为山西水陆寺观壁画的主体神祇,"五瘟神"从图像样式到文化内涵有着不同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7.
道家与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一向认为中国古代科学不发达或不甚发达,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中华传统文化有儒、道、佛三家,中国古代科学主要存在于道家。儒家主要讲人伦社会,一心以道德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和人生最高意义之所在,无暇顾及或者说不屑顾及自然规律之研究。也就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有人说,中国古代科学不发达,不是由于中国古人思维不及西方人,而是由于中国古人根本不重视对自然的研究。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只是我还想补充一句,中国古人中根本不重视对自然研究的思想观点主要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我说的是“主要”,而非唯一,因为不重视对自然研究的原…  相似文献   

8.
詹冬华 《江淮论坛》2005,(4):100-105
"时"在中国古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论述文学演变问题时,古人经常会将文学同"时"和"势"等范畴联系起来.时、势所揭示的都是古人对时间的某种理解,将文变与时、势结合起来,已经透露出古人对文学和时间关系的深层思考."时"不仅仅是指"时代"的意思,它还指成就某事的诸条件的遇合,有什么样的时,就有什么样的文,时变而文亦变."势"是一种趋向性的力量,随时而变,其展现的是文变的某种时间性图景.  相似文献   

9.
日本的"万叶假名"与中国的汉字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用汉字的音和意记录日语。而韩国的"吏读法"类似于"万叶假名",韩国的"吏读文"也是利用汉字的音和意记录韩国语。韩国从公元前后开始学习汉语,用汉字记录了本民族的语言,韩国人采用了"口诀式"、"书记体"、"吏读文"等多种方式。日本人也效仿这种方式创出了属于自己的文字。可见在日本的"万叶假名"的形成过程中,"吏读文"给予它很大的帮助,可以说没有"吏读文"就很难想象"万叶假名",同样没有汉字也很难想像"吏读文"和"万叶假名"。  相似文献   

10.
在荀子思想体系中,"分"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和中心建构。荀子在其著作中首先提出"分"的概念,并在大量的篇章中对"分"进行阐发,明确指出"分"的组织者、实现者是"人君"、"圣人"和"治国者"、"分"的过程中遵守的原则是"礼",深刻揭示了"分"对中国古代社会和谐关系达成的功能:实现群体的高度团结与全面和谐;完成统治者对国家政治的管理;促进社会分工的多样性,行业内部资源优化,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国家安宁。  相似文献   

11.
"类"是费尔巴哈的哲学术语,具有种类、共同属性、群体以及人的本质等多重含义。费尔巴哈使用这一哲学术语,比较完整地揭示了人的属性。马克思在早期关于人的本质的探讨中,引用了"类"这一概念,但在"人是类存在物"这一表述中,赋予了"类"以新的内涵,即生产活动。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论述,"人是类存在物"只是一个阶段性结论。  相似文献   

12.
张永军 《阴山学刊》2010,23(3):72-75
19世纪以来,"疯女人"不断被阐述和演绎,成为重要的女性文学主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经历了三个阶段:对抗男权、颠覆男权文化、建立女性世界。"疯女人"形象在三个阶段都被赋予了独特的含义,成为解读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重要角度。  相似文献   

13.
意象与意境是古代中国儒、道文化精神所孕育、演化出的一对美学范畴,它们不但表明着古人对诗、词、书、画为主要样式的文艺特征深刻而细致的认识,而且暗含着一条古代汉民族心智发育成长、文化价值基础建构的轨迹,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因此,只有将意象、意境五千古代文化体系中加以阐释,把握它们与古代文化的内在关联,才能真正认识它们的美学内涵及其所包容的古代文化精神。一、家罔取球与立家尽意在中国古代,自然万象首先是作为主体心智启知致思的对象而进入文化视界的。古人注象画图而创象形文字,又取象比阶而演人卦,由记事、尽意…  相似文献   

14.
张金梅 《兰州学刊》2011,(10):123-128
作为"《春秋》笔法"的基本内涵,"微"在古文家、今文家和史学家那里,具有"微而显"、"志而晦";"微言"、"微旨";"约文"、"省文"等多重意蕴。刘勰将其引进中国文论,从本体论、文体论、创作论三方面将其发展成为"简言达旨",并在"道—圣—文"的话语模式中逐渐成为中国文人公认并效法的权威学术话语,丰富深化了中国文论话语以少总多,以有限的形式表现无限丰富的内容的含蓄精神。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古代文论之所以一直徘徊在"失语"的边缘而无法自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当代人在对古代文论进行阐释时缺少了一个重要维度--生存论.事实上,与西方文论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完全不同,中国古代文论始终是一种对文学的诗性文化研究,它所关注的终极目标是文学中的人以及人的价值追求与理想人格的塑造.这种独特的精神旨趣从根本上决定了当代阐释活动的生存论指向,印通过对古代文论话语的阐释,把握古人的生命体验与生存智慧,进而通过这一渠道进入到古人的精神世界,最终实现今人与古人在生存意义上的对话与交流.质言之,进入古人的心灵世界,对古代文论作出富有深度的开掘,应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根本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6.
刘泰然 《天府新论》2018,(4):139-150
中国古代的“文”的传统建立在一种连续性的“文”的观念基础之上,表现为自然与人文、文字与图像之间的一体性,也体现为这种整体性的“文”的观念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文化史。连续性的“文”的观念使得中国古代的语-图关系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以新的形式紧密结合在一起,没有发生西方意义的语-图关系的对立和紧张。语-图关系变迁的过程实际上是“文”的内涵不断被改写的过程,不同历史时期,“文”的意义赋予语图关系以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一旦图像逻辑试图独立发展,“文”的传统总是进一步对图像予以新的赋义。在宋元以后,中国文化中的图像逻辑被“文”的传统彻底归化,而那种独立性的图像逻辑在中国文化中则始终没有出现。  相似文献   

17.
在钱穆看来,文化即人生。人生必须面对"物世界""人世界"和"心世界",相应地,文化则是物质的、集体的和精神的三部门之融合体。作为其文化学理论的基础内核,"文化三阶层"理论从人类生活、文化要素及人文演进3个层面展现了文化的立体性。对于今天中国的文化建设而言,"文化三阶层"理论启示我们要注重文化体系各部门配搭的协调发展,尤其是要重视发挥道德的引领作用。同时,也要重建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  相似文献   

18.
《老子》中的自然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主要体现在:自然在其历史的起点上是名词性概念,是对人类早期文明所形成的无为的生活状态的描绘,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来的"道",成为万物的本源以及万物按照无为的原则生存与运行的规律。如果把"道"作为真理的话,自然则是指引"道"生成、运行、发展的绝对真理。作为绝对真理的自然在其外化和现"象"的过程中又变成了一个动词性概念。其含义是:在伦理阶段,自然保持着道的素朴的真理本性;在教化阶段,自然之"道"异化为"德"与"无德";在道德阶段,自然之道回复其至善的本性,最终达到"道""德"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中国实学的现代转换葛荣晋在近些年来中国"文化热"的讨论中,为了回答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人们总是极力寻找古代文化与现代中国的衔接点。国内多数人主张这一衔接点是十七世纪的"早期启蒙思潮",海外新儒家学派提出"由内圣开出外王"──科学与民主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文”是中国文学观的核心概念。此文以《文心雕龙》海外汉学的言述场域为背景,探查《文心雕龙》中最重要的元范畴“文”的各类英译诠解,诠释其变异的汉学形态,在中西文论的双向阐释中,揭橥“文”范畴在海外汉学中变异的三大特征:浅化所指、扩大语域、形式重构。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古代文论外译策略进行学理反思和考索,提出多层次化及文内、文后结合释义的外译策略,以兼顾译本的经典性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