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诗着一字佳     
一切文学作品均是用语言来描绘形象、塑造典型和性格,描写自然景色、反映现实事件的。而就诗的特点来说,对语言的要求比其它文学作品更高更严,它既要形象化、也要有音乐美;既要精粹,也要有感染力。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有这样一段话:“‘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山。‘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  相似文献   

2.
李丹博 《文史哲》2003,(2):140-143
以“和”为美是嵇康《琴赋》美学思想的核心。“和”在哲学的层面是指宇宙自然的和谐统一 ,它体现了宇宙生成的法则和规律。而这种法则的最好承载者是音乐 ,音乐代表了这种和谐、统一 ,所以“和”美是音乐追求的最高理想。在《琴赋》中 ,“和”美的要求贯穿于音乐创作的整个过程 ,包括乐器的特点 ,乐声的描绘及音乐创作的心理准备等各方面 ,而主要的表现是要创造一个清远、冲和、恬静、脱俗的音乐意境。  相似文献   

3.
舒克斌 《船山学刊》2007,63(1):54-56
庄子超越现实虚构了一个自由自在、无为无不为的“道”作为自然本体,而人生、审美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道通合一”、与“道”同游的“逍遥游”境界。“道”成了庄子审美理想的基石。  相似文献   

4.
当代美学研究对艺术家审美创造活动的阐释正在日趋深化。在这一进程中,要准确而深入地揭示艺术创造的奥秘,就绝难回避一个关键性问题,即对艺术家审美心理结构的把握。虽然这种把握的深度会囿于生理学、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研究水平而难臻佳境,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消极等待,无所作为,唯有积极地探索,方能有所进益。 一、审美心理结构的基本构架 对于艺术家来说,审美心理结构是其赖以进行艺术创造的发祥地,是其风采独具的创作个性的丰厚基础。艺术创作的独特风貌和艺术作品的鲜明特色这些标志着艺术家创作成就的东西最终都导源于艺术家各自独具的审美心理结构。需要指出的是,审美心理结构并非天赋  相似文献   

5.
从事当代艺术创造的人们对“现实”这个词有了更宽泛、更深刻、更偏执的解释和理解 ,无论是架上的还是架下的艺术家都在行使着属于自己生活范畴的艺术表达。不同时代与不同观念的艺术家 ,在其作品中都能体现出他们对现实存在的不同态度。艺术家们常常通过自己的艺术活动 ,赋予客观事物以各种特性。艺术家的创造素材与创作灵感均不可能脱离现实的启迪。现实本身具有观赏性和审美性 ,但对于现实本身的审美并不是艺术作品。这需要艺术家在现实意义上进行转换 ,这种转换由于表现在审美意识上的不同和偏见等因素 ,有些人可能看到和感受到某些客观…  相似文献   

6.
"立象尽意"之意:元文化之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华元文化是源于自然的文化 ,源于自然的文化使早期的中华民族辉煌于整个世界。大自然对人类是公平的 ,能不能从其中吸取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道理 ,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意” ;这个“意” ,是人与自然主动沟通之“意”。这个“意” ,是人和谐自然的创造之“意”。有了这个“意” ,才能有创造出和谐自然的人生之道 ,以及利用自然而不危害自然的生产生活之器。这个“意” ,在《周易》中被表述为“立象尽意”之意  相似文献   

7.
《人间词话》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在清代众多的词话中,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以其见解之新颖、理论之独到,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概括地说,《人间词话》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首先,以境界说为中心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王国维明确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那么,怎样才叫做“有境界”呢,境界的基本涵义是什么呢?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所谓写“真景物”,是说写景妙造自然、体物得神,而  相似文献   

8.
老子哲学是关于人生境界的形而上的学问,旨在依于“为道日损”的工夫而消除执为之心,上达于“无心”之境,以实现精神的自由和完善生命的存在。老子哲学的这一根本精神是围绕道范畴而展现其内容的,道含有三重义蕴:一是以冲虚自然为内容的境界形态的价值本体;二是以“致虚”或“日损”为内容而达到理想境界的工夫或方法;三是浑化掉种种差别的“无”之境界,是超越性的真善美的境界。道作为本体、工夫、境界的统一,彰显的是一个虚灵无执的心灵,从消极的层面上满足了人生的特定需要,对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西艺术真实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西方艺术史上,常把对对象的逼真描绘当作艺术家的最高标准,而所记载的某些动物或人错把艺术品当成它们所描绘的实物的故事,则又成为对一个艺术家的最高赞美.从古希腊艺术到古典主义乃至批判现实主义,西方艺术传统一直强调对艺术对象的真实描摹,这种“模仿乃是艺术的根本特征”的观点直到黑格尔才对其有较充分与系统的批判,也直到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兴起才有大的转折.  相似文献   

10.
意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思想是中国艺术意境论的灵魂基础。中国原始艺术触景生情心造意象对象化的精神积淀在中国书法诗歌艺术中。意境表现为“天人合一”。意境原则下之创作,表现为艺术家心灵的体悟与想象,创造一虚灵的境界和新的艺术生命,它是艺术家生命和精神的延伸。意境说是中国美学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运用西方理论的思辨方法,汲取西方美学和文艺批评理论的合理因素,在中国传统理论基础上,提出自己富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有着创新精神的“境界说”。第一,王国维提出以“真”为创造艺术境界的要求。他认为“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①这就是说,境界的体现既要忠于客观实际,符合生活真实,又要凝聚作者的真情实感。真实、自然是我国古代创造意境的重要指导原则,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指出“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钟峙于《诗品…  相似文献   

12.
《庄子》的物性观是在“用心若镜”境界中的实现,以“无”的心境去化解一切认知、 功利之心对物的偏解,并寻求在“与物有宜”、“与物为春”的境界里物性的回归。《庄子》“乘物以游 心”的物性观包括了对作为自然的物、作为工具的物等物性的讨论,“游”作为心的艺术性的创造, 是物性回归中重要的一环。在“游心于物之不得遁”、“游刃必有余地”的命题下,努力摆脱主客分离 之心体下理性与功利对物的统治,使物性在道心的艺术性、创造性的运作中得以充分的呵护。这种 物性观经现代阐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的自然界是人通过实践创造的生活世界。人对自然的实践必然体现人对生活,对自身真、善、美的追求。这种追求体现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正义境界。与人的完善和发展相适应,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体现为三个基本阶段:人对自然的依赖性阶段,人对自然的独立性阶段,人对自然的自由性阶段。当代人与自然关系正处在从反思“独立性境界”向追求“自由性境界”的历史转折关头。人与自然关系在当代的矛盾,其根源在于人对自然狭隘的功利观念与行为。真正实现从功利的自然到人类的自然的彻底转变,人类才能走出危机与困境。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中西哲学对道的不同理解入手 ,试图为中西古代语言观的差异找到原因。在西方 ,无论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逻各斯 (Logos)与神的隐性统一 ,还是中世纪的“Word”的“三位一体” ,都体现出强烈的神本体论倾向 ,而语言作为神性的集中表现 ,它就是神的现实化。因此 ,西方近代以前的神本体论实际上和语言本体论并行不悖 ,语言在西方具有本体意义 ,语言和道契合无间。但是在中国 ,以“道法自然”为基础的自然本体论对语言的重要性只是作了有限的强调 ,认为语言与道之间有差距 ,这种差距甚至要通过“象”来沟通 ,以此为基础产生了中国古代对审美境界的探讨。审美境界 ,是以言、象为基础 ,以超越为手段 ,以道为旨归 ,以“游”、“忘”为心理特征的生成性心理空间。  相似文献   

15.
一、有意记忆——“常醒的理解力”和知觉的集中定向 黑格尔在谈到想象的任务只在于把现实事物的内在的理性化为具体形象和个别现实事物去认识时指出:“在这种使理性内容和现实形象互相渗透融会的过程中,艺术家一方面要求助于常醒的理解力。另一方面也要求助于深厚的心胸和灌注生气的情感”。这里,前者是“有意记忆”,而的后者则是“无意记忆”。  相似文献   

16.
老子的社会政治哲学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从其“道论”出发,提出了他的社会政治学说,其核心是自然无为论。其“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要求无妄为,亦正是顺自然而大有作为。他对社会人生充满忧患意识,批判了反“天之道”的“人之道”。从其内圣外王之道,自然可逻辑地推出他的公仆意识。他是一个积极救世者。他主张建功立业,不过要“功成身退”,也就是要退出既成事功的圈子,再立新功,如此而不已。其“小国寡民”之说,并非开历史倒车,而是他的理想国。他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主张,便是其要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达到相当高度发展境界的十二字社会方针。  相似文献   

17.
水墨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传统艺术,传统艺术的最高美学境界是"自然",但是艺术从未在本质的意义上达到真正的自然之境,因为一切艺术毕竟都是人为的创造。中国当代艺术的理念来自西方,它未来的生命力必须同时依赖于对中国传统的承传与再融合、再创造。当代艺术家赵红尘发明的"次方水墨"即着力于此,其要义在于通过宣纸的叠加,利用"水"的渗透力,一次性创造N张作品,既提供了一种解决自然与人为矛盾的方案,也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找到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8.
陈琳 《云梦学刊》2002,23(3):86-87
诗中创造了“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似我之境”三种不同层次的时空境界 ,三种境界统一于一个具体时空环境之中 ,使诗人和读者置身于具体可感的宇宙之中思考着人类和自身的终级意义 ,这就是该诗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9.
延伸解读“我是一个心灵,我有一个身体”和“我就是我的身体”两种姿态,可以看出,人在不同时代针对自然/世界/环境保持着非常不同的创造性关系:存在着从理想的创造到适度的创造再到极度的创造之演变。现代性进程由此表现为人对周围环境不断增强的创造,而现代性反思可以揭示创造性的限度。身体哲学揭示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适度的创造性关联。人总是以操心的方式在世界之中存在,这种在世存在离不开本己身体,而日常经验实为身体经验。从关联性的视角看,所谓“寻找人类的下一个栖息地”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我们理应善待现有的家园,并因此从想象的乌托邦走向实在的异托邦。  相似文献   

20.
王弼圣人“应物有情”的观点 ,实是他“圣人体无”思想的应有之义。圣人“体无而有情”的观点 ,上接孔孟的“凡间圣人”的观点 ,对汉儒“神化圣人”的观念作了根本否定。在“贵无论”和认定名教源于自然的前提下 ,将儒家之圣人的性与情统一于“自然”之中。这种观点以隐晦曲折的途径 ,启开了宋儒“孔颜乐处”的圣人境界之说 ,儒学终于在现实的世界中 ,找到了“至乐”灵魂的所归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