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3.
4.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义利观上的深刻洞见奠定了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路向。先秦儒家认为,礼义与利益并非单线统摄,而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义利既可两有,又会相互冲突。面对义利冲突,先秦儒家主张通过礼义的方式去解决和调节公私、群己、人我的利益冲突,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义以为上”“义之与比”“见利思义”“义然后取”的义利抉择原则,其内在根据是“义以为质”,把义视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从而将人是什么、应该做什么人、怎样做人这些根本问题统合到如何做一个仁人义士的问题上,为儒家君子成德之教的展开奠定了基础。先秦儒家对义利观的思考,对于新时代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义利观的价值导向功能邢振华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义利之辩”是一个长期争论的基本问题。真正把义利观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原则并身体力行贯彻始终的是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孔子的义利观概括为两名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是明白懂得的意思。义利观中的“... 相似文献
6.
先秦儒家义利观产生根源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的义利观是我国传统道德规范的基本原则和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的源头和依据,它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过积极而又复杂的作用。直到今天,它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继承优良传统,树立新型社会主义义利观黄禄银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突出强调了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在新时期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为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通过义利观的转换来实现利益原则的合法化,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在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义高于利是正统看法,不过仍然重视公利,认为其高于私利。于是,在晚清国家生存竞争过程中,追求国家富强这一公利成为中国思想界新的"义",从而经由"公利"的过渡,完成了义利观的转换,实现了利益原则的合法化。作为追求"公利"的手段,公有制也因此获得在中国兴起的心理支持。而公有制之所以被视为追求国富的手段,是因为它在此时受到了三种经济思潮的综合影响:国家掌握财富的传统经济思想、动员储蓄与实现快速工业化的现代经济学思想、消灭私有制以超越现代化弊病的社会主义思想。这三种思潮的合流,成为支持公有制兴起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3.
论邓小平对传统义利观的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考察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三个有利于”标准以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的思想,提出了邓小平义利观的命题,认为这是古老的义利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是我党治国方略和主体道德实践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吴炫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3):178-186
本文作者以平等而分立的否定主义哲学为基础 ,强调了“生存世界”与“存在世界”的区别 ,对中西方传统的“义利”相克和相混的关系理论提出了批判。文章立足于中国当代市场经济及其问题所构成的现实 ,提出了“义利分立” ,“法规之义与心灵依托之义分立”的观点 ,并对心灵依托之义的当代实现途径做了充分阐释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