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明代后期留都南京特殊的思想和文化氛围为神魔小说经典作品《西游记》、《西洋记》等提供了编撰和刊刻机遇。具体而言,留都上层文化名流对通俗小说题材、思想和艺术价值的高要求及崇信神仙灵怪的文化心理是神魔小说刊刻的市场基础;科举失意的雇用文人是优秀神魔小说的创作主体;三教合一思想盛行是神魔小说集中产生的思想背景。南京书坊主结合南京文化优势在全国首次刊刻多部神魔小说,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各地书坊创作和刊刻神魔小说的热潮。因此,从文学渊源论,留都南京在明代神魔小说创作、传播以及流派形成史上具有开端意义。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志怪小说的创作出现了千枝竞秀、万蕊吐香的局面.《搜神记》“堪称魏晋志怪之冠”,是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具有超时空审美价值.《搜神记》是东晋文学家、史学家干宝,为“发明神道之不诬”,“从古书和人民口头传说中搜集了大量的神仙鬼怪人物变异的故事”,以“修史”般的态度撰写而成的.原书三十卷,经历史长河的冲荡,至宋大部散佚.后来,明人胡应麟从  相似文献   

3.
一从小说演变和发展的历史来看,最初多半是以志怪故事的形式出现的。我国汉魏六朝时期,小说只是“粗陈梗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但是已经开始作为一种新的文体登上了文学的殿堂。这时,文人作家、编辑工作者,也着手大量采集民间的“街谈巷语”、稗史逸闻,“考先志于载籍,收遗逸于当时”(干宝《搜神记序》),编撰成小说专集。一时间,志怪故事,风起云涌,繁衍孳蔓,蔚为大观。可惜许多作品久已亡佚。鲁迅先生据唐宋类书引辑志怪小说故事凡三十六集,计一千四百三十九则,编成《古小说钩沈》一书,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从现有材料看,这一时期的志怪小说,除了一些确属无稽之谈与封建糟粕之外,就主流说,清新、自然、质朴、奇特,是中国小说史发轫时期的作品。尤其那些采自民间的故事传说,在汗漫的志怪小说丛林中,闪烁着夺目  相似文献   

4.
《淮南子》与先唐志怪小说的发展有着一定关系。首先,《淮南子》在西汉初年最早引用《山海经》作为思想资料,扩大了《山海经》的影响,促进了其在汉代的传播。其次,《淮南子》中的神话传说不但在两汉志怪研究中值得注意,而且对汉魏六朝志怪小说也产生了一定影响。第三,《淮南子》博大瑰奇的审美倾向,在先秦《山海经》和汉魏六朝地理博物题材志怪小说之间的美学传承上起了过渡作用。《淮南子》在先唐志怪小说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5.
<正> 在汉魏六朝蔚然成为大宗的志怪小说,渗透着“万物皆灵”的原始思维,是一种极具初民性和浓郁的神秘主义色彩的文学形式。可以说,它是儒学“不语怪力乱神”和史学“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史记·大宛传》语)之后,以虚构叙事文体补了古民神话传说散佚的课。但这番晚至的补课,已杂入许多方士、神仙以及其后的释道宗教意识了。从文体衍变的脉络而言,志怪小说存在一个承袭和突破《山海经》叙事模式的历史进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古典小说渊源流长,从先秦两汉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到六朝的志怪志人小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酝酿萌生阶段。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虽对小说的形成发展有重要影响,但严格说来,毕竟还标不上真正的小说。以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的志怪小说,大多属宗教说教,充满了离奇荒诞的色彩;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人小说。只是记叙轶事琐闻,囿于真人真事。这些作品,充其量只能说是小说的雏形。小说“至唐代而一变”。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它反映社会现实,有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  相似文献   

7.
唐传奇由六朝志人志怪小说发展演变而来。就它命名之意即为“传述奇遇奇事”。它的主要题材已由鬼神之怪逐渐转向人事之奇,脱离了六朝小说荒诞不经、因果报应的主题,开始正面摹写人生、反映现实。唐传奇题材广泛,涉及面广,小说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深刻细致地反映一定时代的本质特征。其中在爱情婚恋题材中,叙写了一个个“凄婉欲绝”(洪迈《容斋随笔》)的士人与妓女的爱情故事,深深震撼人心。这类题材在唐传奇中历来被人们视为最具艺术魅力的内容之一。我们可以把爱情婚姻小说根据其结局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悲剧型(包含怪异悲剧型),一…  相似文献   

8.
奇幻:中国小说艺术的传统基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实录是我国小说艺术的传统,其实并非完全如此。我国实最小说确实是源远流长,但一般来说,它的源头是六朝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人小说;而奇幻,它的源头却要上溯到上古神话传说,中经六朝志怪小说、唐代传奇、宋代话本、明代讲史故事和神魔小说以及清代侠义公案小说,一直到今天,真象一条理不清、斩不断的红线,源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重要时期,以《搜神记》为代表的志怪小说和以《世说》为代表的志人小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对后世小说的发展影响深远。本文论述了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的特征、来历、发展、成就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作为神魔小说的代表作,《西游记》有着纷繁复杂的神佛妖魔故事,并以之构成了《西游记》的主要题材。小说“把许多人所熟知的神话人物、神话故事有机地组织到取经题材之中,赋予它们新的意义和新的生命。这些人物、故事,不仅有佛教的,也有道教的;不仅有一般民间传说,也有作者本人在现实生活启示下的创新”。如果说取经题材是一幅骨架,佛道题材则是充实这幅骨架的最为鲜活的血肉,是众多的神魔故事题材中的重中之重。佛道题材在小说中的展现形式,直接影响到小说的整体风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金鑫荣 《云梦学刊》2007,28(6):89-92
明清讽刺小说可分为文言与白话两大类型,他们表达的核心意义则具趋同性即讽刺主题意义的表达。它们都秉承“史传”与“诗骚”的叙事格式,通过文体的互变、互渗,各自展现小说的叙述风格。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明清讽刺小说要比明清神魔小说、世情小说所呈现的文体形式更丰腴、更多彩,所涵盖的讽刺形式甚至横跨了神魔、世情类小说,因为明清讽刺小说把神魔、世情类小说固有的叙事方式熔铸到小说的讽刺体裁之中,这使得明清讽刺小说真正有了“文备众体”创作畛域。  相似文献   

12.
睡虎地秦简《诘》篇是志怪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渊源性文献。作为巫术之书,其中志怪因素较多,不少条目已具有志怪故事的雏形。特别是其中的鬼怪形象、驱邪巫术及部分条目中体现出的叙事结构、人与鬼怪的交通模式等皆深刻影响了六朝志怪小说;其中的一个条目或片段在六朝志怪小说中已经形成一种类型化、规模化的书写。《诘》篇与志怪小说同属于巫文化,这是两者发生联系的重要原因;巫术的生活化特性和民间传播的特性也促进了巫术的故事化,促成了志怪因素向志怪故事的转化。  相似文献   

13.
<正> 我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对于清人小说《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等发表了好多评论意见。这些见解,不仅对于我们认识有关作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在文艺评论原则与所持的批评方法上,也有助于我们改进当前的文艺批评工作。 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 《聊斋志异》这类“志怪”小说,从明末开始盛行。但那些小说大都“诞而不情”,不仅“大抵简略”,而且“又多荒怪”。要做到既从非同寻常的怪异事件中取材,又以非同寻常的表现手段与情节发展趋势,展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处理好“花妖狐魅”等“非人”表现对象与人情世故的关系,确实是这类志怪小说取得独特艺术成就必须妥善解决的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志怪小说发展至魏晋南北朝就已经具备虚构意识了,但志人轶事小说至南朝梁代的殷芸《小说》方才有虚构意识。殷芸《小说》是南朝梁殷芸所撰的志人轶事小说集,也是第一部以"小说"体裁的名称作为作品专名的小说集。受时代背景的影响,殷芸在《小说》中通过对志怪和志人的虚构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学发展现状,其"小说"思想成为志人轶事虚构文学的开端。  相似文献   

15.
从先秦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等,到魏晋南北朝志怪、轶事小说,到唐代传奇,到宋元话本,再到明清小说,中国小说经历了小说艺术的孕育、形成、发展等不同时期,并形成了各类各体小说多元并行的格局.中国古代小说的嬗变与发展,是社会历史、宗教文化、制度文化、审美心理需求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也是小说自身递嬗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一) 小说文体研究实际是叙述语境、语言、结构、方式、观点等的审美研究。古典人情世态小说是在神话故事、志怪小说、传奇话本等中国小说的演变过程中,一种独特主题类型的小说形式。它与宗教文化的联系和情结,在主题原型方面最有密切联系,拙文已有论述。然而,作为独特的小说文体,宗教精神对其思想主题的渗透,也必然影响着它的叙述模式和语境、结构的形式。譬如,宗教意象的因果报应的观念与其小说说教化、历史化的情节模式;阴阳五行说与其小说“二元互补”的叙事结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世裕化、非理性化的倾向与其小说叙述方式的变更、调整等等。清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无进一步认识中国古典人情世态小说自身变革的过程和审美的价值;甚至,更具有中国小说自身演变规律性寻求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汉魏六朝小说处于由原始宗教信仰到真正小说艺术的过渡阶段,其文化心理特征是:(1) 方士等所编撰的神仙之书,反映了神仙信仰的文化心理特征,虽有虚构想象,但只能算作小说的雏形。(2) 志怪小说文化心理特征的实质是道佛两教观念、教义的具体化与形象化。由于作者力求证明其宗教观念的真实可信,因而无意中增强了故事的曲折生动性,使作品有了较鲜明的小说艺术特征。另外,志怪小说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化心理特征,如伦理观念的进一步突出,对男女爱情的肯定讴歌,对强权的抗争及与鬼魅的智斗等。(3) 志人小说的文化心理特征与魏晋之际的玄学直接相关。作品的描写对象已由宗教转向人生,虚构与想象等特点更加突出,这标志着小说自觉创作意识的觉醒。汉魏六朝小说的以上文化心理特征对后世小说的影响是:(1) 宗教信仰在一个阶段内仍是后世小说创作的出发点与归宿。(2) 宗教观念逐渐成为一种表现手段而在后世小说中发挥作用。(3) 儒释道初步融合的心理倾向对宋元以后小说创作中的三教互补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一、诗韵体——中国小说的重要形式构成自唐始,小说发展大体出现两种路数:一路是继承《搜神记》等六朝志怪小说的传统,专以猎异搜奇、谈狐说鬼为职志的笔记体小说.这类小说保留了六朝志怪的基本特征:文言体语言,民间怪异传闻名人轶事内  相似文献   

19.
明代神魔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明朝相对较为宽松的政治文化环境、市民阶层的扩大和个性思潮张扬给明代神魔小说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氛围,明代神魔小说以《西游记》为代表作,在整体上达到了神魔小说创作的最高峰,对后代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神魔小说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酝酿期、繁荣期和衰退期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20.
《传奇》是晚唐小说家裴鉶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它构思奇丽,描写婉曲,寓意幽深,体现了唐人小说一些共同的创作规律,为历代小说史家所推重。 (一) 《传奇》也以“神仙恢谲事”为题材,但并不“张皇鬼神,称道灵异”,与汉魏六朝志怪群书大相异趣,它是借“神仙恢谲事”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审美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