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运用容闳呈递给军机大臣翁同的条陈、说帖等原始素材,厘清变法期间容氏为康有为出谋划策,以美国为蓝图,设立银行,修筑全国铁路,兴学练兵,及大举借款,兴办新政。并以容闳、李盛铎、汪康年等往来信函,揭示其改革宏图被束之高阁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耻辱与灾难。甲午战后,在光绪帝的刻意引导下,官员士子们纷纷上书言事,为战后的改革出谋划策。闰五月二十七日,光绪帝颁下上谕,要求各直省将军督抚就修铁路、铸钞币、造机器、开矿产等十四项政令发表看法,同时择取胡燏棻、康有为等条陈折片九件一道缮寄。由此在清朝上层掀起了一场改革大讨论。本文对于这九件折片的作者和内容进行了详细考证。  相似文献   

3.
中日甲午战争前后,即队1888年到!898年州部中,中华民族危机日趋加深,民族热情空前高涨,康有力以他巨大的爱国热情,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先后七次上书光绪皇帝,即‘化时t上皇帝书”.请求变法维新以救中国。1895年5月2日.也就是清政府批准(马关条约}这一天,康有为将他草拟好的、洋洋1.8万字的(上今皇帝书)公布于众,在京会试的各省举人约一千三百余人签名表示支持,故称“公车上书”。在以“公车上书”为代表的七次上书中,康有为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较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改革社会的政治主张,对已经存在二千多年的腐朽的封建…  相似文献   

4.
在戊戌维新运动研究中,当我们着眼于康有为、梁启超和六君子谭嗣同等人时,也不应忽视其中的重要人物张荫桓。张荫桓(1837—1900),时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赏加尚书衔户部左待郎。作为积极参与维新变法的要员,他支持保国会的活动;为光绪帝与康、梁等维新派上下联系;条陈新政建议;主持矿务铁路总局;安排德国亲王亨利与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会见光绪帝。这些都引起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仇视,为此他在戊戌政变之际被捕下狱。他是国外闻名的外交家,由于列强公使的干预,使他得免一死。在六君子被害的次日,光绪二十四年…  相似文献   

5.
在康有为那里,教与学相混,孔子之学、孔子之教、孔学、孔教异名而同实;严复强调教与学各不相涉,始终侧重对教与学进行区分。这使康有为、严复所讲的教呈现出宽窄之分。康有为将教理解为教化之教,将保教视为保国的不二法门;严复对宗教的态度与康有为大相径庭,认定宗教与科学、自由相悖,反对通过保教来保种、保国的做法。康有为、严复对孔子思想以及孔教的理解既有差异,又有诸多相似之处。这使康有为与严复宗教观的比较成为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为纪念戊戌变法的领袖、中国资产阶级早期政治改革运动的领导者康有为逝世六十周年,青岛市康有为研究会于1987年11月4日至6日,在青岛召开了一次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的有关专家学者共40余人。与会学者就关于康有为的评价、康有为的思想,康有为与戊戌变法及研究康有为的现实意义等问题,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新颖而深刻的见解。现将讨论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近代,康有为对孔子的极力神化和对立孔教为国教的奔走呼号令人瞩目,而这一切预示着他对刘歆之学的排斥。康有为对刘歆之学的排斥从不同维度、方面共同展示出来,原因也颇为复杂。正因为如此,为康有为作传者都浓墨重彩地揭示他对刘歆之学的排斥。有鉴于此,探究康有为对刘歆之学的排斥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无论对于全面把握康有为的孔学思想还是直观感受刘歆在近代的历史命运都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8.
康有为是在近代中国有很大影响的开创性历史人物。把康有为定性为"改良主义者"并长期进行批判,是康有为研究领域最大的理论误区;重前期轻后期,重国内轻海外,判定康有为前期进步后期反动,是"由好变坏"的典型,更是康有为研究领域方法论的极大错位。还康有为"一个先进中国人"的历史本来面目,是我国史学界长期的学术使命。  相似文献   

9.
由青岛康有为研究会、青岛社科院、青岛社联主办的“康有为与中国近代化学术讨论会”,于1996年7月23日至25日在青岛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大专院校和社会科学院的康有为研究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就康有为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及康有为研究的现状与走势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1998年是戊戌变法100周年。为纪念康有为等维新变法革命志士,为推动社会新生而作出的丰功伟绩,本文就康有为本人和他所处的时代以及对1897年刊行的康有为为变法维新奠定理论基础和制造社会舆论的《孔子改制考》一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和评价,并对康有为在此书中对孔子“托古改制”的论证进行了分析阐述,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甲午战争与康有为近代化观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战争与康有为近代化观的演变吴乃华甲午战争是康有为近代化观的转折点,它使康有为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中国此前的近代化。在中日对比的基础上,康有为提出了变政的主张,他融中学西学、民主民本为一体,创立了一种新的近代化观。这一思想缩短了中国与世界进步潮流的...  相似文献   

12.
马永康 《船山学刊》2013,(3):157-163
由于受限于史料,以往关于康有为的研究在介绍其戊戌前名的更替和字、号取义时,大多没有直接使用其本人的文献而以外人的说法为据,因而有所不足,同时也错失了探讨其内心世界的一个机会。近年来康有为著作的大量刊布,使从康有为本人的角度系统整理其戊戌前名、字、号的使用和取义情况成为可能。通过康有为本人的著作,再结合其他史料,可以更为清晰地把握其基本情况,同时亦有助于揭示其戊戌前内心世界的某些侧面。  相似文献   

13.
<正> 由青岛大学、青岛康有为研究会联合举办的“纪念康有为先生逝世60周年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11月4日至7日在青岛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位专家、学者就下列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关于康有为的评价。过去学术界一般认为,戊戊变法以后康有为日趋堕落,成了历史的绊脚石。在这次讨论会上,有的学者仍持此说,但大多数学者持有异议,其中有的原来力主此说而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之后现已放弃,认为康有为在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戊戌维新史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发表了不少论文,发掘了一批新资料,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并展开了有益的讨论和争鸣,使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前进。尤其令人瞩目的是这几年在故宫博物院发现的一批康有为奏折抄本与进呈书原本,为研究康有为的政治思想提供了极为丰富、珍贵的史料。它不仅集中反映了康有为在戊戌年间的真实思想,而且可以澄清和纠正过去作为研究康有为变法思想主要根据的《戊戌奏稿》的伪造与改纂之误。这也说明有必要对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的政治主张进行重新研究与再探讨。  相似文献   

15.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拒绝与孙中山革命派合作,以保皇为职志,发动了一场武装勤王斗争,欲再次利用光绪皇帝的力量以行维新,在中国实现君主立宪制度的事业。然而康有为的努力破产了,因而招来了时人和后人的诸多指责。究竟应该怎样评价康有为这些作为?笔者不揣冒昧,提出粗浅想法。一、对保皇要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戊戌政变刚刚发生,孙中山即把康有为、梁启超视为改造中国的同党,派同情中国革命的日本友人宫崎寅藏和平山周,分别前往香港和天津,营救他们脱险。陈少白还在台湾组织兴中会员,为谭嗣同等人的死难举行追悼会。康、梁等人到日本后,孙中山他们更是一再努力联合反清之事,陈少白亲到康有为住所,痛言“满清政治已不可救药”,  相似文献   

16.
从康有为提出立孔教为国教开始,争议之声便一直不绝于耳。救亡图存的立言宗旨、思想启蒙的时代呼唤、中西和合的理论建构与今文经学的诠释方法,使康有为所提倡的孔教尽管以孔子的名义进行,并且以儒家思想为母版,在实质上却已经蜕变成了“康教”。有鉴于此,对于康有为的孔教和儒学思想,我们要有一个全面而客观的态度——既要肯定其积极意义和理论价值,又要反思其历史局限和理论误区。  相似文献   

17.
康有为将孔子奉为中国的教主,孔教的称谓既表明孔子是宗教家,又表明孔子是教育家。在这个前提下,他对孔子的教育方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宗旨予以探究,从不同角度共同展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于康有为来说,正如教育家是孔子是教主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样,教育思想是孔子思想的一部分。在中国近代,认定孔子是教育家并阐发孔子教育思想者并非康有为一人,在孔子是教主的前提下发掘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康有为的显著特征,也正是这一点拉开了康有为与同样认定孔子是教育家的梁启超、章炳麟等其他近代哲学家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8.
康有为在呼吁立孔教为国教的过程中对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十分推崇,并对其加以发挥。这使孟子的思想与孔子一样成为孔教的基本内容。康有为对孟子思想予以吸收和发挥的过程,也是对其予以改造和创新的过程。这主要表现为:将孟子的天命论演绎为隶天独立,将孟子的性善说演绎为天赋人权,将爱有等差的不忍人之心演绎为平等、博爱等。这使康有为与孟子的思想之间呈现出不容忽视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康有为与近代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为纪念戊戌变法105周年和康有为诞辰145周年,2003年7月23日至26日,由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广东康梁研究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康有为与近代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广东南海举行,来自北京、山东、河南、江苏、上海、广东、香港等地的70多名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与会学者提交的论文,大部分围绕研讨会最中心的主题,即康有为的文化、学术思想及其实践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有的论文则对康门两大弟子梁启超、徐勤,以及与康有为既曾是同道、又  相似文献   

20.
宪政思想是康有为指导维新变法的政治纲领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提出了“设议院”、“兴民权”、“立宪法”、仿效日本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等较系统的宪政主张。研究康有为的宪政思想,不仅会使我们对近代中国宪政建设的历史困境和艰难历程有更深刻的体认,也将有助于我们总结维新立宪的经验教训,以史为鉴,推动当今中国的宪政建设。在此,本文拟就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宪政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康有为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以及其宪政思想的西学渊源等作一粗浅的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