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按劳分配的本质要求一是社会总产品要在社会公共需要和个人消费之间分配;二是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报酬应当高于劳动力的价值,这可以用两种方式来实现。一种是通过劳动力市场使劳动者得到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工资,国家集中国有企业的一部分利润,在全社会范围内按劳动者的劳动量进行再分配;另一种是工资完全由劳动力市场决定,国家通过法定最低工资、失业保障等措施使劳动力价格高于价值。后一种方式不仅可行,而且有利于提高效率和兼顾公平。  相似文献   

2.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劳分配"是一种平等的价值观在经济领域的体现,中国当今不存在实现马克思意义上的按劳分配所要求的条件,从而也不存在马克思意义上的按劳分配.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要素的流动性、平均工资率的形成,同样可以实现按劳分配,但已不是马克思意义上的了.  相似文献   

3.
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阶段始终存在和发生作用。但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不同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规律的作用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并在其条件下发生作用的。因此,从理论上弄清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作用特点和价值规律对它的制约作用,对于在实践中正确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积极主动创造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是一个需要重新认识的问题。社会主义实践要求我们,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现实,分析和研究按劳分配的新特点和新形式,以便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问题,是理论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关心的一个重大课题,它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安定。本文概括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的论断,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在按劳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论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劳分配不等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但由劳动力价值决定的劳动力使用权价格构成按劳分配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劳分配不等于按劳动力所有权(狭义的)分配,但劳动力所有权收益构成按劳分配收入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是劳动力使用权价格加劳动力所有权收益。按劳动力使用权价格分配是按劳分配实现的第一层次,它是“事先分配”;按劳动力所有权分配是按劳分配实现的第二层次,它是“事后分配”,是对“事先分配”的劳动收入的矫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设想,是以一系列假设条件为前提的。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并没有完全被贯彻和落实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这是因为我国当前尚不具备马克思所设想的一系列前提条件。正确认识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现实存在的差距,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于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 建国以来,我国在消费品分配领域一直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它是作为资本主义的“按要素分配”的对立物提出的。不可否认,从理论上讲,“按劳分配”所奉行的分配原则较之“按要素分配”具有更多的合理性和时代进步性,它应该更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实际执行的结果并非如此一致,按劳分配的初衷本是要体现多劳多得,奖勤罚懒,而实际是多劳不能多得,或者不能获得与劳动付出相适应的报酬;尽管曾采取过奖金等拉开劳动报酬档次的做法,  相似文献   

9.
正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其焦点是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那么,为什么在收入分配的实践过程中,一时出现平均主义,一时又产生收入差距过大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呢?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对于按劳分配这个抽象原则未能正确理解和无法准确操作所致。  相似文献   

10.
商品生产条件下的按劳分配是我国工资制度改革中提出的一个新问题。本文拟从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与我国的实践出发,对这一问题试作探讨。 (一) 众所周知,科学的按劳分配理论是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和《资本论》的某些篇章中,明确指出,代替生产资料私人所有者之间商品交换的,是产品(消费品)由联合的生产者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仅仅根据个人提供的劳动量直接进行分配。  相似文献   

11.
按劳分配是理论界谈论最多的问题之一,然而过去人们很少将它和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联系在一起。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陷。社会主义的实践告诉人们:社会主义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阐述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种种特点,无疑是经济理论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12.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基本分配原则。它既反映了劳动者之间的平等占有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的关系,也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搞好按劳分配,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无疑是十分重要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在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按劳分配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按劳分配理论。但是,任何理论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而现实往往要比理论丰富和复杂得多。按劳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济理论中,按劳分配和商品生产、商品交换是截然不同的经济范畴,它们体现的经济关系也是截然不同的。按劳分配体现的是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之间等量地交换社会劳动的关系;而商品生产,商品交换体现的是生产资料的不同所有者之间等量地交换社会必要劳动,即等价交换的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关系互相并存,且互相渗透,这是很值得研究的。但是,理论界常常有人把这两种关系混同起来。在他们看来,既然都是等量地交换社会劳动,因此就可以在这两种关系之间划上等号。于是有人  相似文献   

14.
本文概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产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理论,探讨了按劳分配理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发展和变化,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在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中的主要障碍。文章认为,只有反对平均主义,才能按照商品经济的内在要求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对我国目前的工资制度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乃至于社会在一定时期的收入在社会各阶层之间分割的比例如何界定,这不仅是重要的经济理论问题,更是全社会成员普遍关注的重大经济实务问题。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学术界对此问题的流行观点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误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收人的分配难以得到较为公正的解决。一、方法论上的误区技流行观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收入的分配存在着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经营成果分配、风险收入等多种分配形式,按劳分配在诸分配形式中居主导地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与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6.
按劳分配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与马克思设想的非商品经济按劳分配,在本质上一致的。但它又有其自身的特点,无论是它的内涵、实现形式、实现范围、实现手段,还是它与其分配形式的关系,都与传统的按劳分配理论表现出一些差异。这些差异正是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发展变化 ,人们对以往所追求的按劳分配理论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 ,并由最初的按劳动量分配转为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最终提出了按劳动力产权分配的理论 ,反映了人们在实现人的价值过程中的一系列变化。文章试从我们国家对按劳分配概念解释不断变化的角度来剖析人的价值的实现过程 ,揭示出二者是一个历史的辩证统一过程。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时候,是以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因而不存在商品和货币为条件的。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虽然公有制已处于主体地位,但是,还存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程度不同的差别,此外,还存在私营经济、个体私有经济以及其它非公有制的经济成份,因此,商品经济不仅必需存在,而且还要发展。在这种条件下,公有经济范围里实行的按劳分配就不可能象马、恩所论述的那么简单明了,而是要复杂得多。正因为如此,就出现否定按劳分配的观点,即使是认为在公有经济范围里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应该贯彻,学术界关于如何贯彻按劳分配,仍然有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在实际经济工作中,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过程中,也存在着问题,出现分配不公的现象。因此,联系我国实际,进一步研究马、恩的按劳分配思想就显得十分必要了。笔者在1985年曾经发表过《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一文。这里想作些进一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知识经济条件下 ,人生价值的实现体现出崭新的基本特征 :实现者的高素质 ;实现方式的创新性 ;实现过程中的剧烈竞争性。人生价值就是高素质的人通过创新型劳动在剧烈竞争中努力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多种分配方式的性质与特点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并在论述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相容性的基础上,探讨了按劳分配在多种分配方式中的主体地位。文章还明确指出,为了维护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协调不同分配方式之间的关系及抑制分配方式的负效应,应该加强对多种分配方式的宏观调控和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