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芦笙是苗族人民生活中重要的乐器、法器、神器.芦笙文化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在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历史文化及宗教信仰等领域,体现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态度、民族性格、文化面貌、心理素质及伦理道德.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是苗族芦笙文化保留得比较完整、厚重的地区之一,以之为个案进行剖析,可以探寻苗族芦笙文化在现代化语境中传承与发展的途径及方法.  相似文献   

2.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芦笙踩堂历史悠久,当前对芦笙踩堂的保护与开发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要实现芦笙踩堂的可持续发展,应积极探索开发式保护的方式,在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两者关系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投资力度;加强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有效整合其他资源,开发休闲体育旅游专线.  相似文献   

3.
一、小引“声笙文化”乃以芦笙韵律为中介,导引出人际间的各种交往;或通过芦笙曲调促使群体内部成员情感的凝聚,或沟通和调协族群与族群之间的关系,使群与群各个成员内心有某种感受,引起某种共鸣; 体现出一种物质与精神交互作用的文化复合体。这种文化,或单纯以芦笙声音作为语言编码来传递某种信息,使交往者相互回应,相互发送各种相应的意念;或随着芦笙奏出某种韵律,伴以动作,来表达某种感情;或以芦笙声音作为指挥信号,指挥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性歌舞活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芦笙场是苗族人民舞蹈和歌唱才能的“大教堂”、大考场”,也是苗族歌舞的“大宝库”,是展现苗族性格、心理特征、风俗习尚、伦理道德等文化形态的“大窗口”。因此,对苗族的这一传统文化“载体”进行探讨研究,对于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地区社会文化活动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和谐文化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基本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及其理想追求的文化.它包括不同文化类型和构成文化诸要素之间的和谐,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世界进步潮流与民族精神、满足大众的精神需要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健康发展等相统一的特征,还具有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身份认同、塑造人的精神面貌、激发创造力、社会整合等功能.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掘民族和谐文化资源,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6.
文化多样性与云南的多民族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云南是中国文化多样性最为富集的省份之一。云南各民族文化多样性中蕴涵的和谐文化,直接建构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多样性促进创造性和多样性促进稳定性,是自然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云南的文化多样性对构建和谐云南具有积极作用,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护与发展文化多样性,推动云南的多民族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反映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的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为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主流文化是主流社会所倡导的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在阶级社会不和谐是主要方面,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为和谐文化.阶级社会不是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和谐社会.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反映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的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为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主流文化是主流社会所倡导的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在阶级社会不和谐是主要方面,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为和谐文化。阶级社会不是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和谐社会。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9.
和谐文化体现着当今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反映和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和谐文化具有社会思潮、社会价值、社会道德和文化资源整合功能,能够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支撑、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和良好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0.
王绍辉 《学术论坛》2007,1(1):163-166
通过对中国文艺的简略扫描,试图说明在人与社会、人与内心、人与自然三种关系方面,中国的文学艺术也反映了中国和谐文化的基本特征,这对如何建设和谐文化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威 《船山学刊》2007,(4):104-106
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儒、墨、道、法、兵等主要思想学派以及近代思想家都对和谐思想有深刻的阐发.纵观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是多层次的:人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一 《学术探索》2008,(6):115-118
文化与人的发展是合而为一的。对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而言,人民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创造和享有的主体;人文精神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取向;创新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动力。从社会发展看,人民、人文精神、创新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为此,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需要弘扬和谐精神,把握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方向;推进文化创新,增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活力。  相似文献   

13.
我国体育文化根植于博大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体育文化形成的本源,其丰富的内涵和特质对体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构建和谐体育文化提供了精神资源。本文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世界和谐等角度,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体育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化共生与和谐文化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仁富 《兰州学刊》2008,(5):171-173
和谐的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共生发展的社会。共生与和谐是辩证统一的,是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两个不同的文化发展层次。文化共生是实现和谐文化的前提,和谐文化则是文化共生的保证和终极价值向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要充分把握多元文化共生,而多元文化共生并不等于多样性文化同等程度的、甚或是同步的发展。多元文化共生发展的过程中要高扬主导性文化的规导作用,多样性文化要围绕、服务和服从主导性文化发展方向。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充分发挥主导性文化在建构和谐文化中的主旋律、主渠道作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客观上要求培育和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建设和谐文化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也离不开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社会和谐的文化生态学研究导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文化都是人的存在,也是人生存状态的体现.现代社会在转型,文化在变迁,然而人们却迫切地企求构建和谐社会.社会转型、文化变迁之际,怎么能使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怎样存在着.社会文化之所以转型、变迁,是因社会、文化内部发生了分化,出现了不平衡.人类所处的世界是一个有序-无序-有序的过程,社会文化转型、变迁是处在"无序"到新的更高的有序阶段.在转型、变迁过程中会出现社会和谐吗?社会文化的转型、变迁,新的文化生态的构建,人类社会将会进入到一个新的文化生态时代,文化生态时代将是新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17.
面子文化产生根源及社会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现象,面子文化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社会生活.面子文化的产生与儒家传统文化、耻感文化、社会取向的文化以及中国是人情社会有极大的关系."面子"的符号象征功能、社会交换功能和社会控制功能不仅调节了中国人的相互交往关系,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反映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的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为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主流文化是主流社会所倡导的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在阶级社会不和谐是主要方面,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为和谐文化。阶级社会不是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和谐社会。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19.
和谐文化观引领着档案文化的新发展.加强档案文化建设,有利于建设和谐文化,促进社会和谐.文章就和谐文化建设与档案文化的功能作用,以及如何建设和发展档案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所指的和谐文化,是当下我们所要建构的反映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当代中国转型时期社会生活深刻变迁的产物,时代精神与社会主义是它的两个基本规定.对此,只有借助内含辩证法精神的唯物史观才能正确把握.由于文化本身蕴意的丰富性、诠释的多样性、建构的复杂性以及功利主义、文化决定论的广泛影响,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被遮蔽在观念论与形而上学的重重迷雾之中,遭遇着种种误读与曲解.其中,否定和谐文化建设的"文化虚无主义",夸大和谐文化功能的"文化决定论",和谐文化建设的"去意识形态化",和谐文化建设的非理性,和谐文化建设上的线性论倾向,构成了误导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主要思维路向.为此,从理论上反思与解构上述思维误区.还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之科学真貌,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不能回避的重大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