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需要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部署中统筹谋划。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国家重大战略,是其题中应有之意。乡村文化振兴要以增强“五个认同”为关键,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以深化“四个共同”教育为着力点,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目标,尽快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融入乡村文化振兴当中。通过各级乡村振兴规划的增补修订、乡村社区文化的重新营造和乡村文化教育内容的优化提升,切实以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为抓手,促进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和魂。西藏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和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当前,西藏高校在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过程中存在诸如教育机制不健全、教育内容空洞单一、缺乏有效教育载体等短板。解决的路径为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完善三全育人机制、深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努力搭建互联网载体平台,书写西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璀璨篇章。 相似文献
3.
孟凡行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83-93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中国乡村发展的主要目标。其中乡民思想意识的现代化是深层目标,主要依靠文化建设实现。环境改造和景观建设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乡民思想意识现代化的载体打造工程,也是民族视觉形象重塑的过程。民族视觉形象重塑面临全球化挑战,双循环发展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延迟了全球景观趋同化影响,为民族视觉形象的自主转型创造了机遇。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具有体系性特征,乡村文化建设宜以构建文枢和梳理文脉为着力点,体系化呈现民族视觉形象,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4.
5.
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研究中华民族问题时不能回避的两个概念。当前学界在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时出现了忽视中华民族认同问题,强调的“共同性”是指56个民族之间的共同性,把中华民族作为56个民族的总称,甚至否认中华民族是民族实体。中华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底与主干,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体现着对“中华民族”的情感归属与赞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建构科学的中华民族观,并在社会生活中传播中华民族知识,同时,要依据中华民族的结构、历史、文化等民族特点来构建中华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制度性安排,有利于促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与纽带。近年来,西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较快发展,但还存在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均衡、服务功能较为单一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作用的发挥。按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结合当前西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问题,亟需通过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财政投入力度、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充分挖掘和发挥公共文化空间凝聚功能等措施,积极探索新时代西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8.
9.
新时代在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边疆巩固,有利于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有利于西藏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有利于西藏社会和谐稳定、长治久安,有利于美丽西藏建设,同时也面临着反分裂斗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错误思想思潮的影响、社会建设有待加强、美丽西藏建设任重道远等方面的问题与挑战,应进一步坚持党的领导、夯实物质基础、厚植文化根基、加强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社会存在的反映。铸牢这一共同体意识,事关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在铸牢这一意识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发挥教育的作用,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应注意的内容主要为形势教育、基本国情教育与历史教育。发挥好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需要明确谁负责、谁来抓和如何落实,也需要建立开展这一教育的制度及采取必要的措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应融入政治理论课,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同时也需要多形式、多渠道展开。 相似文献
11.
1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文化发展之间有着密切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有效传承历史文化、缔造文化共识和实现文化教化等。然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面临着偏狭的民族文化观、乏力的文化传播、凸显的文化窘境和不良的文化活动等问题。必须通过进一步提高文化认知、完善文化传播、增强文化认同和深化文化实践等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党和国家一向高度重视民族事务,把民族工作纳入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来布局谋划。党的十九大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政治性、统一性、稳定性、历史性、普遍性等五个理论特征,还有显著的时代意义,我们可以从组织路径、政治路径、思想路径、物质路径、社会路径、法治路径等六个方面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要贯彻新发展理念,需要尊重差异追求共同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创性论断,是对马克思交往理论和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族联合理论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与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团结理论和中华民族大家庭思想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因此,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和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联合理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理论政策、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华民族大家庭思想,构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全面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渊源,对于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梳理了历史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事迹,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共同体早已存在;“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是古代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近代中国人民在抵御外来侵略的过程中,中华民族从自在的民族实体转变为自觉的民族实体。回溯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过程,有助于从历史观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西藏各民族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西藏全面融入实现共同富裕和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具有战略性、现实性、内生性、必然性和关键性意义。进入新时代,西藏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一系列极为复杂严峻的现实挑战,也迎来了诸多特别关键的重要机遇。当前,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战略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的整体工程,需要坚持物质支撑、政治引领、法治规范、教育塑造、社会保障等多维路径,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团结奋斗下实现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1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既有研究某种程度上忽视“人”的存在,往往存在着“人学的空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上是人的意识,根本上要回归作为意识主体的“现实的人”本身。马克思主义人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要以“现实的人”为逻辑原点,立基于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理论、人的交往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重新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生动力、实现机制和价值向度,进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理论之维和实践之道。 相似文献
18.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时要兼顾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从而最终影响思想文化。在考虑东北地区边境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这一问题时,也要从这三方面共同着手,在“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推进这项工作。同时也要注意到,东北边境县整体的情况是各民族杂居,所以要强调全体人民的共同发展、社会的整体进步,增产增收也是建立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这才更符合“共同体”的特征,而不是过分强调局部。也要注意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很多问题是“功夫在诗外”的,不能简单地将这项工作还原成宣传和教育,这样的效果是不好的。 相似文献
19.
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实现民族团结、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确保边防巩固和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格局等具有重要意义。但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面临经济发展不均衡、社会民生发展水平滞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弱化和民族主义思潮影响等挑战。为此,要促进其经济均衡稳定发展、加强社会民生改善、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各民族宗教文化作用和构建周边安全命运共同体,从物质基础和思想意识等层面铸牢边境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20.
民族地区作为多元文明的交汇之地,促使多元族群在此交汇融通共同创造出形态多样的文化。多元文化在世居族群地区中发挥着“和而不同”的特质,从而证明在民族地区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可行性。传统节日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民族地区发挥着重要作用,各个民族通过自己民族所特有的节日来祭奠自己的祖先、祈求神灵的保护。与此同时,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产业,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本文通过论述羌族节日的内容,从而体现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