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家庭压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西部地区24个行政村千余名农村妇女的调查数据,探讨了农村留守妇女的家庭压力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留守确实增强了农村妇女的家庭压力,留守妇女承受的精神压力、经济压力、抚养赡养压力都要大于非留守妇女;留守妇女的年龄、家庭特征、当初择偶时对般配的重视程度、夫妻异质性、与外出丈夫的沟通状况、社会支持等因素对其家庭压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提出建立夫妻间良好的沟通机制和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针对既有留守儿童研究把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整体,忽视留守儿童内部可能存在的差异性特征,本研究从分离的形式、时间、空间、时机等多个维度来还原具体的亲子分离模式,并藉此考察不同模式的亲子分离在劳动负担、自闭倾向、厌学情绪、学习成绩和主观幸福感五个方面对留守儿童造成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上述五个方面,不同模式的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所产生的影响呈现出差异。特别是,这种影响具有显著的性别效应,与母亲分离显著影响儿童的自闭倾向、幸福感等主观方面,与父亲分离对儿童的学业表现具有一定的影响。这些论点深化了目前有关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对农民工的家庭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许传新 《南方人口》2009,24(2):49-56
本文采用西部地区24个行政村千余名农村妇女的调查数据,探讨了农村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留守确实影响了农村妇女的身心健康,留守妇女比非留守妇女更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更倾向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及同龄女性和比以前更差了,更容易出现一些生理和心理不健康的症状;留守妇女的家庭压力、社会支持网络、当地医疗卫生状况等因素对其身心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文章最后提出建立夫妻间良好的沟通机制、构建社会支持网络、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相比于和父母居住在一起的农村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回流儿童处于更加不利的社会结构和环境之中。在这种环境下,劣势处境儿童所接受的社会支持来源主体和数量具有差异性,所形成的饮食习惯也有所不同,从而对他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差异性的影响。文章从社会支持和饮食摄入视角入手,使用多重链式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处于劣势处境对农村儿童身体健康的影响。通过对陕西省以及四川省农村儿童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处于劣势的农村儿童其社会支持状况明显劣于农村其他儿童;在家庭支持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同伴是劣势处境儿童获得社会支持的主要途径,同伴影响作为劣势处境对农村儿童身体健康影响的中介效应显著;饮食习惯的中介效应同样显著,但是饮食习惯作用于留守儿童、回流儿童身体健康的途径具有差异性。城市生活经历以及较好的经济条件导致回流儿童形成了比农村其他儿童更为健康的饮食习惯,这是回流儿童区别于农村其他儿童的重要特征;家庭支持对处于劣势的农村儿童及其健康产生影响的内部机制存在差异,父母亲对留守儿童、回流儿童健康的影响路径具有差异性。干预农村劣势处境儿童身体健康发展需要从不同社会主体出发,根据不同影响机制和渠道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  相似文献   

5.
农村留守儿童人格教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东海 《西北人口》2008,29(5):107-110
少年儿童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农民工家庭由于亲子教育的缺失而对儿童人格的形成产生了不利影响。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问题不仅关系农民工的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农村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口学刊》2019,(4):84-93
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1997-2015年数据,采用倾向值匹配分析方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评估农村地区成年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家乡父母的健康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对于没有成年子女外出务工的对照组,农村成年子女外出务工会使留守父母过去四周患病的概率显著增加2.7%,65岁及以上的留守父母IADL受损概率显著增加6.1%。这种负面影响也显著地体现在对留守父母心理健康的影响上。研究发现留守父母的生活满意程度显著低于非留守父母。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从性别差异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父亲的身心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比母亲更大;和女儿相比,儿子外出务工对留守父母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更大。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道路上,农村地区留守父母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因此,政府部门应出台支持家庭老年照料的政策,加强对农村地区社区和机构照料的投入,减少子女外出务工引发照料缺失给父母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父母外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学刊》2019,(3):38-51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的不完全流动产生了大量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对这些儿童的学习生活造成不利影响。一方面,已有的流出地环境极大地制约着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另一方面,留守家庭成员也会通过积极、消极抑或是不自觉的行动来回应现实需求。因此在分析父母外出对家庭结构和个人所带来制约的同时,进一步考察父母外出后家庭成员能动因素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利用2013年CEPS调查数据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认知水平、学习成绩和综合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母亲外出的流动安排对农村留守儿童造成极不利影响;良好的家庭经济状况和氛围、家庭及个人的自致性因素都显著正向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综合发展;学校和朋辈群体环境中阻碍因素的影响大于支持因素;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留守男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和认知水平优于留守女生,但留守女生的成绩和综合发展能力更好;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主要差异在于身心健康。基于此,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兼顾眼前和长远利益,减少发展代价;公共政策和制度设计应嵌入家庭视角,自觉顺应人口流动家庭化趋势;强化家庭责任、发掘能动性,联结多方资源为农村留守儿童建立友好支持环境。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CEPS基线调查数据,采用泛精准匹配模型(CEM),考察了留守经历对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影响效应,构建中介效应模型,考察父母时间投入和家庭教育投入的中介作用,并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PSM)进行了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留守经历显著降低了农村儿童的宜人性和情绪稳定性,对农村女童、独自留守儿童的负效应更大,寄宿制和同伴支持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留守的负效应。此外,农村留守儿童并未获得较多的家庭教育投入,且家庭教育投入对非认知能力发展的作用不显著,留守经历完全通过减少父母时间投入,负向作用于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构建减少“留守”的制度体系和有利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社会支持体系,以最大化消除留守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解析留守家庭缺损现状:从结构到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静慧 《西北人口》2008,29(4):121-124
随着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逐步向城镇转移。于是,许多迁出地都出现了不同于传统家庭模式的农村留守家庭。在这类家庭中,成员长期、持续地处于分居状态,家庭核心角色的缺失导致家庭结构残缺不全。本文分析了这一现状的形成原因,并从结构到功能,进一步探讨了农村留守家庭功能缺损的状况。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连续三期面板数据,本文运用条件混合回归模型(CMP)考察数字技术对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技术有助于改善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具体地,与未采纳数字技术的留守妇女相比,采纳数字技术的留守妇女自评健康和生活满意度分别高62.36%和21.88%,而生活孤独感低73.00%。进一步研究发现,以数字技术为媒介的在线学习、社交、娱乐和消费是改善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途径,其中社交和娱乐的作用较大。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数字技术的健康红利因个体和家庭差异表现出明显不同,因照料家庭而留守的妇女群体享受到的数字健康红利显著大于因务农而留守的妇女群体,学历较高和家庭收入较高的留守妇女群体享受到了更多的健康红利,可见数字技术的健康红利尚未被全体留守妇女公平共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