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文史料中的“蒙古”称谓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在藏文史册中,对蒙古民族记载着两种称谓,其中一种不仅指蒙古,也对其它几个民族给予了这一相同的称谓。以前的一些著述,由于对蒙古的藏文称谓缺乏详细的了解,产生了张冠李戴的现象。所以,弄清藏文史料中对蒙古的称谓问题,对于  相似文献   

2.
在《西藏研究》1987年第一期上,我发表过《藏文史料中的“蒙古”称谓辨析》(以下简称《辨析》)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主要探讨的是藏籍中对“蒙古”的两种称谓(hor和Sog Po)问题,杨铭同志撰文(《古藏文文书Sog Po一词再探——兼与苏鲁格同志商榷》)提出异议,并提出了族源问题。本文试就此一并予以廓清。由于笔者才疏学浅,谬误之处亦在所难免,尚希同好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舞"是集说、唱、跳为一体的藏族古老表演传统,至今在阿里高原活态传存。学界多围绕当代传承考察其艺术表征,未有专文探讨历史称谓和词源构成,更鲜有溯本求源分析其语义演进。因文献考据稀缺,不同时间节点的史料被拼贴混同,使得其源流图景模糊,公众出现各种苯、佛文化认同等表述抵牾。文章结合法藏敦煌文书P.T.1285、藏文《大藏经》、藏文史料《五部遗教》《娘若教法源流》和《邬坚巴传》等多种文献分析,基于藏文称谓■的文学发生和词义演进,尝试解读其多元层累的历史面相,由此洞晓该藏地古乐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古代印度最伟大的古典梵语诗人和戏剧家迦梨陀娑的长篇抒情诗《云使》于18世纪前半叶通过藏文转译成蒙古文。作为梵文原本的目的语文本和蒙古文译本的源语文本,藏文译本的得与失直接影响了蒙古文译本。从蒙古文译本的语序和用词特征不难看出其对藏文译本的依附性。但藏文译本究竟在哪些方面如何影响到蒙古文译本,以及这些影响与梵译藏过程中的问题又有何关联?本文在《云使》的梵文、藏文、蒙古文三种文本逐字逐句比较的基础上,解析蒙古文译本所受藏文译本的具体影响,并在梵文、藏文本的对照中找出造成这些影响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韩源 《西部蒙古论坛》2023,(3):107-113+128
“卓斡思”一词见于明代所编《华夷译语》和《鞑靼译语》等用于蒙古语汉译的词汇典籍之中,汉译的辞书之中,其编者大多将之汉译为“钱”,该词即现代蒙古语中的“?oγos”。由于蒙古早期社会的贸易多以贵金属为媒介,且相关史料中也未见对“卓斡思”的记载,故可推断该词应是一个外来借词。元朝以后,交钞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而为了方便称呼,元朝官方和民间统一将交钞简称为“钞”。从“钞”和“卓斡思”两词的古音读法的比较及蒙古语的借词惯例来看,二者间应存在借用关系。时人应是在“钞”的基础上套用了蒙古语中表示复数的“s”,从而构成了“卓斡思”一词。该词的产生和演变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反映出元朝时多民族语言文化相互交融借用的现实状况。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大量蒙汉文基本蒙古史料和相关辞书的整理分析,将蒙古语中"回回"这一民族称谓的发展脉络进行了初步的梳理,一方面考究了其本意本源,另一方面也纠正了一些误解.  相似文献   

7.
丹曲  朱悦梅 《中国藏学》2007,2(2):83-94
于阗地名的由来及其发展演变,备受学术界关注,其在梵文、印度俗语、佉卢文、突厥文中都有不同的写法或称法。在古藏文文献中,于阗被称为“李域”(li-yul),且有li-yul、klu-yul、yul-li等不同的写法,而历代藏族学者在他们的著作中又给李域以各种不同称谓,对其地理方位的理解也有所差异。本文整理了藏文文献中出现的“于阗”(vu-tan)、“新疆”(zhin-cang)、“泥婆罗”(bal-yul)、“瓦洛”(bal-lho)、“杂丹吉域”(rtsa-ldan-gyi-yul)、“萨勒尼玛尼之域”(sa-las-nu-mavi-yul)以及“鲁域”(klu-yul)、“域李”(yul-li)等若干种“李域”的不同称谓,分析了各种写法及不同称谓出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8.
藏文史籍《红史》中不仅记载了蒙古黄金家族的人名、家谱,还附有部分汗王生卒年代和在位年代,以及诸多历史人物的活动年代。虽然有的记载难免出现偏差,但作为14世纪70年代以前的史籍,其相关内容也为研究蒙古历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明确了藏文史籍中记载蒙古的史料在蒙古史研究中的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蒙古语“女婿”、“媳妇”称谓来源看婚俗的变迁哈斯巴特尔有些亲属称谓词的来源直接反映着当时人类社会中的某种婚姻习俗,因此,通过对某些称谓词来源的研究,可以了解到操该语言的民族的一些婚姻习俗以及它的变迁。蒙古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老民族之一。她...  相似文献   

10.
清以来蒙古贝子庙及历世活佛考房建昌乾隆年间是内蒙古喇嘛教(藏传佛教)的极盛时期,许多重要的喇嘛寺相继创建,今锡林浩特市的口子庙就是其中的一座。有关该寺流传下来一些藏文及蒙文史料,学界或由于对该庙不甚了解,以至译述有关该庙及活佛的藏文史料时只能据Sog...  相似文献   

11.
任小波 《中国藏学》2017,(2):108-114
对于吐蕃军事体系中的特殊兵种■(暗军),学界长期以来未能给出确解。文章基于敦煌、新疆所出藏文写本和简牍,获得了更多关于■的古藏文书证。尤其2014-2015年《吐蕃兵制律例》的全文刊布和初步释读,更为探究■的确切内涵和相关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通过综合研究,文章认为■应系吐蕃军旅中的先锋军或奇袭军。基于相关古藏文文献,不仅可以透视■在青海、西域、中亚等地的活动和影响,而且可以管窥吐蕃王朝军政体制的若干细部和断面。  相似文献   

12.
今河西之黑河在史料中呈现了藏缅语、汉语、阿尔泰语等语属的地名记录格局。《禹贡》雍州之弱水、黑水同指今黑河,弱为音译(■),黑为意译。卢水胡之卢水兼顾了藏缅语的音与义,指向藏缅语的“黑”。西夏语■((口移)则那)的藏文对应词是■(黑水江)。蒙古语的ejen-e(亦集乃、额济纳)继承自西夏语。合黎水为阿尔泰语的qar-a(黑)。黑河诸语属地名的音义考辩验证了以下认识:藏缅语(西夏语、藏语)的文献记录尽管出现较晚,但从汉语、阿尔泰语的异文材料和音译、意译地名的不稳定性判断,大量地名继承自古藏缅语。古藏缅语地名在青藏高原及其周缘的地名记录中具有底层性和连续性。  相似文献   

13.
才桑加 《西部蒙古论坛》2020,(1):93-98,127,128
《印藏蒙史略》是一部19世纪二十年代初由顾实汗后裔劝请下撰述的著名藏文历史著作,内容涉及到印度、藏、汉、西夏、蒙古等地区的王臣世系和佛教传播史,而全书的叙述重点在于蒙藏关系史与顾实汗后裔王室传承史。作者依据一些稀有的青海蒙古史料,对研究黄河南蒙古历史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史料。  相似文献   

14.
sog po一词,在藏文史书中出现得较多。张怡荪教授主编的《藏汉大辞典》sog po条说:“名词①蒙古(族人)。②粟特。古藏史中泛指吐蕃西方诸国。如大食粟特,指今伊朗;粟特杜茹迦,指今土耳其。”考诸藏史,sog po一词古代指粟特,后来指蒙古是可以成立的,《藏汉大辞典》的解释既全面又得当。但是,有人却提出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sog po即汉代遫濮、唐代契芯、宋代阻卜之音译,鞑靼之别称,以后则专指蒙古。对sog po的这一种解释,完全排除了sog op在古代藏文史书中泛指吐蕃以西诸国、可以译作粟特的事实。因此,有必要探讨sog op一词在藏文史书中的演变,以弄情楚它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含义。  相似文献   

15.
刘英华  杨宝玉 《西藏研究》2021,(1):64-73,F0002,F0003
敦煌文献中已鉴别出4种藏文九九表,其中,P.t.1256是由藏文字母拼写的汉文“小九九”表,ITJ764、P.t.1070和B59:10是藏文九九表,包括了不同编排形式的“小九九”表和“大九九”表。ITJ764尾题人名“■”,为藏文九九表溯源和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对这4篇写本做转录,对残缺的内容做推拟还原,并给出译文和评析,初步结论是:敦煌藏文九九表有大、小两类4种,与汉文“小九九”表作用一致,编排方式有别,藏文九九表抄写者和使用者并不限于藏族。这些藏文算学文献实物,为研究藏族科技史和汉藏文化交流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6.
黄维忠  赵松山 《中国藏学》2023,(6):60-70+215
祖先崇拜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各族人民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强烈信仰,而且至今仍是影响广泛的一种社会信仰。囿于史料的原因,鲜有学者关注到深受汉文化影响的吐谷浑是否存在祖先崇拜这一问题。文章从体现祖先崇拜的庙祭和墓祀这两个层面出发讨论吐谷浑祖先崇拜现象。以英藏敦煌藏文文献IOL Tib J 1368《吐谷浑大事纪年》为主要材料,通过对该文献中■一词的梳理,讨论吐谷浑庙祭,认为将■可译为“举行祭祖大典”,或“时享大典”。据此可知,吐谷浑不仅存在祭祖活动,而且还存在孟月祭祖这样的礼仪制度,并以青海的吐谷浑王陵墓所存地面祭祀建筑为主,讨论吐谷浑墓祀现象。文章认为,庙祭和墓祀可谓祖先崇拜的一体两面,结合汉文文献的相关记载,可以推知,深受汉文化影响的吐谷浑存在祖先崇拜的社会信仰,并且延续至吐蕃统治时期。  相似文献   

17.
18世纪晚期以来的涉藏汉文史籍中称南亚的英国人为“披楞”,这是对藏语词的音译.前辈学者研究认为“披楞”源自波斯语Feringi一词.文章梳理了藏文史籍中“披楞”的多种拼写形式,探讨了藏文文献中有关英国人的称谓变化,指出藏族人对英国的称谓经历了从“、“”、“”到“”的变化过程,反映了从最初的误指、借用到创造新词,再到名从主人的演化脉络.  相似文献   

18.
锡伯族族源、族称 ,历来为各民族学者与史家所重视 ,观点也不相异同。本文从地名信息的活化石角度探讨了锡伯族名称的语源。认为锡伯族称其语源即蒙古语之“锡窝尔” ,其语义亦即“森林”  相似文献   

19.
仲优·昂青嘉布撰述的藏文史书《先祖言教》,记述了黄河南蒙古迁徙、发展、变化的历程,为研究这一支远离蒙古本部、处于藏族文化包围圈中的蒙古族的历史,以及民族杂居地区文化涵化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史料.仲优·昂青嘉布摆脱了藏族史家以及受其影响的蒙古史家,以弘扬藏传佛教为宗旨,以佛教史为主要内容的撰史传统的束缚,以客观诚实的态度,从世俗的角度考察河南蒙古史.  相似文献   

20.
李跃平  裴光兰 《民族学刊》2015,6(6):88-94, 121-123
文章以CNKI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检索源,以1991-2014年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藏文古籍文献”为主题的载文信息为检索内容,通过检测得知1991-2014年以“藏文古籍文献”为主题的研究成果共有45篇文章。这些研究成果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内容丰富全面,涉及面广;二是研究视角的多元化;三是研究领域的多种化;四是研究形式多样化。笔者根据研究内容所涉及藏文的古籍文献保护与抢救研究、古籍文献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古籍收藏与古籍研究、古籍目录学研究、古籍文献数字化信息服务研究、藏学文献馆藏建设研究和其他与藏文古籍文献相关的研究等多视角对“藏文古籍文献”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以期在展示精华的同时,力图为“藏文古籍文献”研究的深入研究提供可借鉴性的综合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