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普贤行愿品》是一部重要的佛教经典,为汉藏两系佛教所共同重视。现在通行的汉藏文译本,虽然其基本内涵和反映的佛教精神相同,但在内容、结构、文字翻译、科判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
P.T.149号《普贤行愿王经》序言阐述了该经典在印度产生、传承及吐蕃时期译成藏文并由僧人韦·贝强诵念和修持的整个过程。序中描述韦·贝强由于修持《普贤行愿王经》做了一场奇特的梦,他不解其意,于是向赞普赤松德赞禀告并求解梦。赞普也不得而知,只好向寂护大师请教。寂护解梦,赞普如是复述于韦·贝强。韦·贝强得知梦境的预示后,请求赞普让他到僻静之地修持,赞普应允。韦·贝强更殷勤修持《普贤行愿王经》,最终如同阿阇黎恩兰·嘉却姜和卓涅·益西强曲的梦兆一样,他舍弃实体血肉之躯,随着彩虹等成就先兆而逝去。此文献对研究早期的吐蕃佛教人物传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一份能够补充吐蕃佛教史史料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3.
卢素文 《中国藏学》2022,(6):14-22+212-213
青海玉树迄今发现有5处吐蕃时期摩崖石刻,大日如来佛堂内石刻和恰冈石刻图像题材为毗卢遮那佛与八大菩萨和毗卢遮那佛与二菩萨,皆与毗卢遮那佛有关,另外3处石刻图像为十方佛、佛传、初转法轮图和礼佛图等。文章通过对玉树勒巴沟吾娜桑嘎石刻和贝纳沟大日如来佛堂西侧崖壁的图像和藏文题记进行研究,认为大日如来佛堂西侧崖壁所刻的“毗卢遮那佛+二弟子+十方佛+《普贤行愿品》”的组合表现了毗卢遮那信仰与华严信仰的结合,吾娜桑嘎石刻中“释迦八相+骑象普贤+骑狮文殊”的组合则与法华信仰有关。这两处图像的出现,体现了吐蕃时期流行的毗卢遮那信仰与以敦煌为代表的汉地法华、华严信仰的结合,是汉藏佛教交流中出现的新的图像样式,为研究汉藏文化在佛教信仰方面的交流融合提供了重要例证。  相似文献   

4.
问题缘起于2006年全国藏语标准语学术研讨会上,《制定藏语标准语方案》(简称方案)课题组提出的标准语的定义:“以拉萨书面读音为标准音,以卫藏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藏文传统文法为语法规则”。从语言学、语音学的角度看,该定义中除了通用至今的传统文法大家认可外,其余的都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敦煌千佛洞所出古藏文文献:P.t.16和751、P.t.139、P.t.230等《赞普愿文》分别反映了吐蕃王朝的末期赤祖德赞、乌冬赞、赤俄松三代王执政时期的史料。  相似文献   

6.
八关斋戒是普遍和易于在僧俗信众中传授的一种佛教戒律和修持方法.藏传佛教八关斋戒传承,在藏族地区历史悠久,除具有八关斋戒的共同行持特点以外,还有禁语、主修观音心咒、大悲咒、金刚萨埵心咒等特别之处.本文阐述其主要特征,旨在提出藏传佛教八关斋戒行持的宗教意义和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7.
1834年,亚里克斯·乔玛·德·克鲁斯编纂了《藏英词典》,这是现代藏文辞书的发端。新中国成立以来,《格西曲扎藏文词典》《汉藏词汇》《新编藏文字典》等辞书的编纂出版翻开了现代藏文辞书出版的新篇章。改革开放以来,《藏汉大辞典》《汉藏大词典》等一批藏文辞书的出版进一步推进了我国藏文辞书的发展。2007年国家重点出版项目《藏文大辞典》工作正式启动,藏文辞书出版逐步向综合性、百科性的方向发展,以适应藏族社会文化迅猛发展的要求,藏文辞书出版也进入了全面繁荣阶段。文章通过对历史上一些主要辞书的介绍和分析,梳理了藏文辞书发展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8.
唐露恬 《西藏研究》2023,(4):52-59+157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法藏敦煌藏文文献》与王尧先生主编的《法藏敦煌藏文文献解题目录》中对《大般涅槃经》的定名有所出入,在《法藏敦煌藏文文献》中所涉及的P. T. 0543、P. T. 0548以及P. T. 4261诸敦煌残卷进行内容上的重新考证并定名,可为后续相关佛经专题研究提供准确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宣德五年刻制的《妙济禅师塔铭》,现存北京五塔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碑文分别由汉藏两种文字独立撰述,碑阳汉文由明代汉传佛教名僧圆瀞撰写;碑阴藏文据明代藏传佛教高僧班丹扎释口述写成。铭文记载了妙济禅师绰巴扎释为班丹扎释侄子,曾随第五世噶玛巴及宗喀巴大师受戒求法。铭文反映出明代汉藏佛教之间存在深层次的交流,班丹扎释及其领导下的僧团为促进明代汉藏佛教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正>“甘珠尔”为藏语音译,意为“佛语部”,即“释迦牟尼语录的译文”,也是《藏文大藏经》组成部分之一。公元7世纪,吞弥·桑布扎创制了藏文文字。9世纪中叶朗达玛灭佛的200余年之间,先后涌现出吞弥·桑布扎等50多位藏族译师。他们与印度等地的班智达一起将大量佛典从梵文、汉文及邬仗衍那文等译成藏文,编写了《旁塘目录》《丹噶目录》《青浦目录》。10世纪末至15世纪中叶,西藏地区涌现出近200位大译师,他们和阿底峡、真扎·热呼拉等来自印度、孟加拉和尼泊尔等地的70多位班智达一起,又翻译了大量的佛经和论典。藏文大藏经的文献由此形成。14世纪初,纳塘寺学者迥丹日热的弟子降格巴希,从祖国内地集得物资,整理并抄录成最早的《甘珠尔》和《丹珠尔》。至此,规模宏大的藏文《大藏经》问世。  相似文献   

11.
时间 书名、作者 所获奖项名称 责任编辑 1988年 李安宅、于式玉遗著编委会编:《藏族宗教史之实 地研究》 四川省优秀科研成果奖 高淑芬 1992年 桑珠嘉措:<藏历运算大全》(藏文) 第一届中国民族图书奖二等奖,首届全国 藏文优秀图书三等奖 周华 郭若扎西;《郭扎佛教史》(藏文)  相似文献   

12.
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影印出版的《敦煌古藏文手卷选集》第一辑p.t640号、p.t126号两份藏文手卷,是同一内容的两个卷子。 p.t640号全卷49行,缺卷尾;p.t126号全卷103行,缺卷首。这两份卷子合并起来正好是一份首尾完整的藏文佛经变文。其中,p.t640号的8—49行与p.t126号的1—63行相互重合,所重合的这部分,无论句数、字数、内容都是一致的,仅有少数字词不同,  相似文献   

13.
为总结经验,发扬成绩,激励先进,督促后进,推动今后科研工作,本院于年末岁初进行了院内科研成果评奖活动。通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反复筛选、比较,并经院学术委员会评审,院长办公会核定,最终获奖结果如下:(一)专著类:特等奖《西藏农牧业微观基础的组织创新研究》(汉文,18万字)承担者:本院课题组主编:俞允贵《副研究员、副院长)一等奖(空缺)二等奖1、《藏传佛教与青藏高原》(汉文,25万字)作者:尕藏加《副研究员)2、《藏文诗学概论》(藏文,10万字)作者:关却加3’《西藏民间体育及特点》(藏文,8万字)作者:次仁…  相似文献   

14.
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处理在党的民族政策阳光照耀下,我国藏语文规范化标准化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比较突出的方面是词典的编纂。出版的藏文辞书主要有:《格西曲扎藏文辞典》、《藏文大词典》、《藏汉口语词典》、《汉藏对照词汇》、《藏汉词汇》、《藏汉词典》等。1996年全国藏文印刷字体审定会上,审定通过了22种藏文印刷字体。九十年代初,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全面实施,国务院重申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指导原则,民族语文工作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加强。同时,藏语文术语标准化工作也开始起步。在全…  相似文献   

15.
史载藏文字创造源远流长,距今有1300多年历史,是由古藏文演变为今用藏文,是外来梵文的演变。如共确降措《论时蕃时代的藏文翻译》(《西藏研究》1982年2期)说:公元七世纪吐蕃三十二代赞普松赞干部(公元617—698)派大臣图米三布扎前往天竺求学,返藏后参照梵文,结合藏语实际情况创造了藏文字。佘万治《藏文渊源刍议》(以下简称《刍议》)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民族语言文字专辑)论述:“殊  相似文献   

16.
前言据藏族流行的传说,藏文是松赞干布(Sron btsan sgam po)的大臣吞弥三布扎(Thon mi Sambho ta)创造的。据说此人还写了藏文的两部基本文法——《三十颂》(Sum ca pa)和《性入法》(rTags Kyi vjug pa)(编者按:原文如此,藏文本意是《音势论》)。藏文使用于七世纪中叶,这已基本上被确认为是事实。可是藏文是否出自吞弥三布扎个人之手,还不能定论。因为吞弥三布扎作为松赞干布的大臣在敦煌文献中不见其  相似文献   

17.
陈践 《中国藏学》2011,(3):96-105
在敦煌古藏文文献中保留了一定数量的从汉文译成藏文的文献,《孔子项托相问书》便是其中之一。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P.T.992《孔子项托相问书》进行了释读,并与敦煌汉文文献中的相关卷号进行了对比研究。并认为,敦煌古藏文文献中汉译藏文文献的存在表明汉藏民族问文化交流的多元与频繁。  相似文献   

18.
尚丹  李静 《中国民族博览》2022,(3):127-129,148
《墙盘》铭文堪称西周金文成熟时期的典型代表,其铭文文字较多,记载内容涵盖历史、政治、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从书法角度讲该铭文在笔法、结构、章法等各个方面都具有鲜明特征,对后世书风影响深远.本文着眼于《墙盘》铭文的书法艺术价值,重点探讨该铭文的释文、笔画、结字、章法等.结合前人的...  相似文献   

19.
收入藏文大藏经《甘珠尔》中的《牛角山授记》,是研究古代于阗历史及佛教传播的重要史料。有学者经过艰苦求索,从法藏敦煌古藏文文献中觅得二残片,并对其进行了翻译、考释,证明收入传世经典藏文《甘珠尔》中的《牛角山授记》早在吐蕃时期已在丝绸之路上流传。笔者近来在翻阅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敦煌藏文文献时,有幸发现了《牛角山授记》敦煌抄本的结尾部分。尽管是残片,但该写卷的意义在于抄经尾题中记录了完整的经名及抄经题记,对研究牛角山的取名以及于阗历史、宗教的研究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王振 《西藏研究》2020,(1):123-129
《嘉绒译语》记录了清代前期的嘉绒四土话,通过其中的藏文和汉字注音可以大致归纳近300年前嘉绒话音系。《嘉绒译语》中藏文和汉字都有给嘉绒话注音的功能,均不容忽视,但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