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是老子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现代学者多视之为哲学范畴),在历史上曾产生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无”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却历来众说纷纭。由于老子的整个理论体系建构在“无”的基础上,故正确理解“无”,对正确理解和评价老子及其学说,至关重要。魏晋时,何晏、王弼等人祖述老庄、以无为本。王弼在《论语释疑》中说:“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日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认为“无”就是“道”,它无体、无象、无声,无所不在.在《老子在》中他又说:“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也。”老子说“有生于无”,“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王弼将其解释为“有起于虚”,“复归于虚静”,实际上就是把“无”同虚无划等号了。据《资治通鉴·魏纪七》记载:“何晏性自喜,……尤好老庄之书,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诗词,其意蕴博大繁富,其表现手法多彩恰切,其文化气脉贯通古今。而佛、道精神的有机融会,更使诗词具有了一种迷离神秘的色彩。曹雪芹深知,作为创作,应该吸收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文化精华,融会贯通,再铸新品。在《红楼梦》诗词中,他不但批判地继承了中国的孔孟文化、楚骚文化、唐宋文化、元明清文化等,而且吸收了宗教文化,如老庄文化、佛教文化等,使其诗词在意象上具有“《山海经》的浑沌苍茫,在章法上具有《易经》的无穷变幻,在风格上则如同《诗经》中原始民歌那样纯朴清新”①。特别是他对道家“无用无为”、“自私快…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陶渊明诗歌中明确地存在着对老庄道家之“道”的深深追求。这种追求是一种精神境界,具有独特的感受,有时在宇宙大自然环境中获得,大都是在饮酒中获得,故称之为“酒道”。作者结合具体作品对这种“道”的精神进行了分析,其主要内含是无为而任自然,求“真”而脱世俗。他不断追求的“道”的境界,从生活实践来讲是他在“大济苍生”之志不断受到打击的结果;从思想上来讲是他在两骨思想意识新觉醒潮流中对人生价值不断追求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混已成了人们的日常话题和用字。种种对混的描述和论述充盈社会,我们很有必要对其作一综述。“混”字的出现这里的出现是指混字在今天的广泛使用。象“倒爷”一类具有时代感的词一样,“混”字的出现也绝非没有深刻的社会根源,且是多方面的,主要是语言本身的需要。历史学家把文字的出现作为文明社会开始的标志,这充分体现了文字在文明社会的重要性。任何一个字的使用  相似文献   

5.
“混”,已被不少人挂在嘴上。对于它的含义,如果想从词典里找到一个确切的注解是很困难的。混杂,有纷乱的意思;混合,有搀和的意思;混然,有蒙昧、不分明的意思;混沌,有无知、不清晰的意思:混充,有假冒的意思。还有混日子、混饭吃,有糊里糊涂过去、不积极工作的意思等等,似乎没有一条注释能确切地表达人们所说的那个“混”字的意思。人们生活中所说的“混”,它的意思是相当丰富的,但人们不必翻词典也能理解它。人们说自己在“混”,并非一定是坏事。因为,“混”也含有自谦、自责的意思,没有业绩,没有成效,自己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于是说在“混混”。但是把“混”作为一种生活哲学,那就不好了。有人自以为“混”得不错。什么样才算是混得不错呢?据说“混”得好的有四个特征:一曰日子过得舒舒服服,二曰能尽量少干活,三曰什么好处  相似文献   

6.
道家的奠基性人物系生活于春秋末年的老子,其著作谓《道德经》;道家的集大成者系生活于战国中期的庄子,其著作《庄子》后人亦称之为《南华经》。道家学派就以老庄为代表。固然,道家也还有其他一些人物,如杨朱,但杨朱的学说旨趣与老庄相距甚远。因此,严格而言,杨朱要算是道家的歧出,我们讨论道家学说,无疑只能就老庄立论,把握了老庄,也就把握了道家文化。 老庄之间虽有差异,但从总体上看,他们二人的思想一脉相承,且都主即世而又超世,都主自然无为,而与儒家的积极入世品格和刚健有为精神大异其趣。 人们往往只看到老庄思想的隐世或超世倾向,而…  相似文献   

7.
谦和虚——孔孟和老庄论交往态度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孟与老庄都十分重视人际关系这个现实问题。本文着重分析这两系各自对交往态度的认识。认为孔孟以谦或敬作为基本交际态度,而老庄认为虚才是交往应有的心态。孔孟认为天人贯通在谦,老庄则认为天道本虚。文章通过比较说明了谦和虚在各自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谦和虚不可分割,它们共同体现了中国人际交往文明的一个精髓——“谦虚”  相似文献   

8.
也谈“混”     
编辑同志: 读今年一月你刊上的《混: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以及“编者按”,颇有感触。在此谈谈对这问题的一点看法。首先,我同意林玖一的看法:“当代中国社会还不是一个高度健康的社会”。客观现实中的确存在“混”的现象。而作为口头语的“在哪里混”、“混得怎样”、“混混日子”、“混得不错”……,已成为习惯,似乎无多大指责的必要,问题看它的实质如何据我所见所闻,真正主观上存心“混”的人也不太多,之所以”混”,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当前一些制度上有缺陷、弊端(特别是用人制度),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社会的镜子,每一社会乃至每一社会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语言,它是社会心态的一种反映而今,有一种社会心态很令人担忧,反映在语言形式上曰之为“混”诸如:读书的曰“混张文凭”;有点官衔的曰“混只位子坐坐”;经商的个体户曰“混几张分意思意思”;更多的人则曰“混混日脚”、  相似文献   

10.
“象”与老庄美学于艹弗在中国思想史上,与儒家思想比较起来,老庄思想是最富哲学意味的,同时,老庄思想也是最富美学意味的。这里,我们可以通过对老庄思想中“象”这一范畴的解读来印证这一想法。之所以说老庄思想最富哲学意味,是因为与孔子等儒家思想相比较,老庄思...  相似文献   

11.
刘渊 《社科纵横》2005,20(1):141-142
传统绘画受老庄哲学影响 ,重意轻象。故把得意忘形、纯任自然作为绘画的最高境界。本文对“意象”与象的关系进行剖析 ,便于我们在中国绘画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更好的来把握绘画的主导精神。  相似文献   

12.
《老子》一书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有深远影响。作者对该书作了批判性的研究,认为老子的自然观没能超脱无限往复的循环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道,老子既把它视作自然界的本原,又把它推衍到社会政治领域中来,成为一种模糊的不确定的概念;其认识论主张“静观”、“玄览”,排除了实践;其政治观主张“无为”政治,愚民政策,“不争”、“知足”,小国寡民,实质上反映了没落贵族无力抗争的心理及岌岌可危的社会地位。本文系作者与其兄顾准在通讯中进行的学术讨论,以笔记形式成稿于1973年12月,现为整理后的删节稿。  相似文献   

13.
刘保昌 《学术交流》2006,2(3):151-155
鲁迅的浪漫主义文学观与西方浪漫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资源都有密切关联,他既以面向西方思潮大幅度的开放姿态出现,又深深根植于本民族的现实与时代需求,显示出世纪初一代文化巨子面对现代世界文化时的从容宽阔心胸及其从本土现实出发的积极建构心态。鲁迅的个性观亦明显地借鉴了道家文化资源,表现为以下两点:其一,对“以众虐独”的警惕与老庄思想中对“异己”的警惕如出一辙。其二,在表述上,如“人丧其我矣”来自于庄子的“吾丧我”、“自丧”等。  相似文献   

14.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三大系统之一。它以老庄思想为基本内核,以文学艺术、道教、中医、气功、武术、养生术、巫术、卜相术、处世术等为表现形式和社会化形态,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并内化于国民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结构、心理结构和人格结构之中,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自“五四”以来,道教文化主流始终受到无情的批判。粉碎“四人帮”后,虽然其他文化形式大多作为国粹而得以弘扬,但是作为道家文化内核的老庄思想却因不合改革之时宜而受到文化界的冷落。可是,近年来,老庄思想又堂而皇之地走向了文化圣殿。在…  相似文献   

15.
王刚 《学术交流》2007,(11):33-36
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以自然无为的思想逻辑主线为切入点,把人生的幸福看作是一个效法自然的过程。他们提倡重身贵生,顺应自然,对人的生命进行积极关怀;提倡淡泊名利,宠辱不惊,追求人的精神愉悦和自由;提倡不悦生恶死,超然面对死亡,让人不拘泥肉体的束缚而获得自由和快乐。对先秦道家幸福观从个体维度、社会维度和精神维度三个层面进行梳理并合理扬弃,就可以凸显其现代价值:要重视人的内在精神追求;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要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本刊今年第一期上,登载了读者林玖一的来信,就时下国人的混世现状展开了一次大讨论。在这次讨论中,我们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大量的来信来稿,他(她)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混”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读者来稿的踊跃和地区波及面的广泛使我们欣慰地感到,这次讨论是抓到“点子”上的,因而是比较成功的。由于我们社会中滋生“混”的条件依然存在,“混”的现象也就不可能一下子消除,然“混”的讨论毕竟是要暂告一个段落的。我们期待着亲爱的读者继续给我们出类似诱人的题目,让那些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丑恶现象在众人的口诛笔伐中丧失其生存的土壤吧!  相似文献   

17.
早在两汉之际 ,印度佛教就通过中亚细亚传入我国。在其初传时期 ,佛教在社会上势力极其微薄 ,士大夫不知有此事。直到东汉恒帝时 ,汉地的佛教信仰者也往往并立“黄老浮图之祠” ,将其视为神仙方术的一种。其本来面目 ,仍未显著。在晋人袁宏所著的《后汉记》中 ,还是把佛陀描述成一个“变化无力 ,无所不入”的神人 ,并用“清静”、“无为”等道家思想来解释佛教教主。魏晋之际的玄学家如稽康、阮籍、王弼、何晏 ,以及西晋其他重要思想家的文字及著作中 ,都尚未发现有受过佛教明显影响的迹象。可见 ,魏晋之世 ,无论中国人对佛教的了解还是佛教…  相似文献   

18.
黄睿  柳宏 《求是学刊》2023,(4):171-180
既往研究多将“无为”视作学派属性和内涵外延皆清晰固定的概念,实际上其在北宋前期既可指涉不同的政治决策与政治理想,又是用以建构君臣关系的思想基础,含义言人人殊。在《论语》“为政以德”章传统注疏启示下,太宗君臣整合道家的“无为”与儒家的“修德”,为北伐失利后的弭兵政策提供合法性。这一意识形态在邢昺《论语疏》中得到强化,但也受到儒生孙何的反驳。伴随真宗朝政治重心转向内政,以田锡和夏竦为代表的士大夫开始借“无为”建构理想君臣关系,虽遭到真宗抵制,却成为此后的必然选择。在改革声浪兴起的仁宗时期,孙复、胡瑗、欧阳修、刘敞通过重释“无为”和《论语》“三年无改”章,推动“有为”升格为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并产生广泛影响,预示着时代变革的不二方向。  相似文献   

19.
康德《判断力批判》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判断力批判》中 ,康德把人理解为“完整的生命” ,并由此出发把人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通过审美判断联结起来。在审美鉴赏中 ,“事物自身”向鉴赏者“显现”出“自己”的意义 ,鉴赏者在“现象”中“看”到“本质” ,从经验中的“有”中“看”到了“无” ,召唤那个“无—本体—事物自身”到我们面前来。“无—非存在”并非人主观强加给“自然”的 ,“世界”作为“整体”存在于“作为整体的自然”之中 ,世界有一个“无”“在”。哲学正是在“整体”尚未“完成”时 ,“看”到了“整体” ,提前进入“整体”。“整体论”可以理解为哲学的目的论 ,它使世界万物有始有终 ,有“自己”。“理性”将“自然”作为人们“生活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 ,使它不仅仅是我们的工具 ,而且将其“评鉴”为“事物自己”。“自己”就是“自由” ,“自由”的意义只向“人”“开显”。人必须是理性者 ,是自由者 ,是目的  相似文献   

20.
沈伟华 《阅江学刊》2012,4(5):76-81
老子提出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负概念“无”,并将其作为“道”的存在方式,而与此相关的“自然”则为“道”的根本属性;继老子之后,庄子进一步将“自然”的意蕴加以扩充,“自然无为”乃成为道家理论的核心所在;郭象则以“性分”思想为理论基础,进一步对“自然”之义加以引申和发挥。在知识理性、工具理性大行其道的今天,面对当今社会出现的一系列负面问题,传统的道家自然思想依然展现着其关怀个体生命、社会众生乃至自然全体的人文价值,并依然能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