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为探索作为一种人事测评方法的谈话的一般规律,分析了规范性说话方案的标准化提问、结构化的成绩评定表、训练有素的考官小组、作谈活记录和规范地使用辅助资料等特征,并剖析了作为一个认知和行为过程的谈话的几个阶段:考官的“前谈话印象”形成阶段、考官与考生的面试阶段、考官加工信息和对考生进行评定阶段  相似文献   

2.
王鹏 《快乐青春》2011,(6):30-31
老师们说有只小袋鼠是学校里最爱捣蛋的学生。他常常把图钉放在老师的椅子上.将吐有唾沫的小纸团在教室里扔来扔去,在厕所里放鞭炮,还把胶水倒在门把手上。老师们都拿他没办法。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6,(12):109-116
宋代科举回避制度以考生回避考官为主,考官回避考生为辅。在各类别头试制度的基础上,宋代逐渐形成了一套考生回避考官制度。宋廷在实行省试别头试之初,回避考官的考生仅限于知贡举官亲戚,至南宋孝宗时期回避的范围由内帘官亲戚、门客考生扩大到外帘官亲戚、门客考生。开封府、国子监发解试考官的亲戚考生须参加别头试。诸州发解试考官的亲属、门客考生须参加转运司别头试。四川类省试内帘官与外帘官的亲嫌考生都要参加别头试。考官回避考生,主要表现为考官回避亲属和回避籍贯。北宋时期考官回避亲属的现象较少,至南宋考官回避亲属开始形成制度,并且要求发解试考官回避其籍贯。宋代在省试、牒试和殿试中运用科举回避制度,依法惩处违规考官和考生。总之,宋代科举回避制度具有回避对象双向性和回避范围扩大化的特点,对宋代以及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白领变蓝领。一个女孩应聘到一家公司当会计,第一天上班便被分派尽干杂活。女孩以为头几天是这样,谁知在整个试用期公司都没让她接触会计方面的工作。女孩生气地问经理,经理告诉她,公司本来不缺会计,只差一个服务生。女孩听后扭头便离去了。一些单位根本不需要高级管理人员,却虚设空位引诱应聘者上当受骗。还有一些工作岗位不需要高级管理人员,用人单位对应聘者要求非常苟刻,从而造成人才浪费。 空城计。只签订一份所谓试用期合同,许诺等试用合格后再签订劳动合同。或将试用期排除在劳动合同  相似文献   

5.
宋代统治者为了加强皇权,更好地选拔人才,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尤其是涉及考官制度方面,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严格的考官体制,对省试考官的种类、职责、资格及所受到的种种限制和处罚等作了严格的规定。  相似文献   

6.
有一个自以为是全才的年轻人,毕业以后屡次碰壁,一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他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是因为没有伯乐来赏识他这匹“千里马”,对社会非常失望。 痛苦绝望之下:他来到大海边,打算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在他正要自杀的时候,正好有一个老人路过那里,救了他。老人问他为什么要走绝路,他说自己得不到别人和社会的承认,没有人欣赏并且重用他…… 老人从脚下的沙滩上捡起一粒沙子,让年轻人看了看,然后随便地扔在地上、对年轻人说:“请你把我刚才扔在地上的那粒沙子捡起来。” “这根本不可能!”年轻人说。 老人没有说话。接着又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也是随便地扔在了地上,然后对年轻人说:“你能不能把这颗珍珠捡起来呢?”  相似文献   

7.
曾在杂志上看过一则故事:一家著名跨国公司,高薪招聘营销人员。消息传出,应聘者趋之若骛,但这些人拿到公司考题后,却面面相觑。原来公司要求每一位应聘者,10日之内,尽可能多地把木梳卖给和尚,为公司赚得利润。 此题一出,应聘者百口悠悠:想那出家和尚,剃度为僧,光头秃顶,要木梳何用?应聘者  相似文献   

8.
许多到外企应聘过的人都“运行”过类似的“程序”:填写简历表—第一轮面试一第二轮面试……每个环节总有大批候选者落马。看着那些如愿以偿的幸运者们,他们总是喟叹:自己到底差哪儿? 据笔者一位在某外企当人事主管的朋友王女士介绍,人事部门的初次面试,主要考察应聘者的背景、对文化的理解以及他的言谈举止是否符合该公司的文化。另外,还要看应聘者的潜力及交流能力。人事部  相似文献   

9.
晚清科场考官是主宰科举考试风气的要角,突出代表者即为张之洞。同治六年,张之洞出任浙江乡试考官,不仅注重首场文体的醇正,而且重视二、三场文体的命题和取士,极大地推动了晚清科场的古雅风气。此后,他又在湖北学政任内倡导经解之学,开办新式书院,成为晚清学风转向的关键。从同治六年至光绪初年,张之洞在出任科场考官之际,选编《江汉炳灵集》、《轩语》等科场书,在论文论学方面侧重教士而非讲学,对各类科举文体逐一指示门径,既便于初学者揣摩捷径,又能为中上之才说法,反映出晚清选才取向与科场风气互动影响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学会欣赏     
开头写法——扣题提示写什么: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要学会欣赏别人,发现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不断成长。中间写法——承头顺写详重点:70多年前,一位青年想要报考巴黎音乐学院,但主考官没有看中他。于是,他来到一条繁华的街上,拿出自己的琴,拉了一曲又一曲,吸引了无数人驻足。人们把钱放人琴盒,只有一个男人将钱扔在了青年的脚下。青年看了看那位先生,捡起钱递给他,说:“先生,你的钱丢在了地上。”  相似文献   

11.
考官是面试中的灵魂,对整个面试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考官评价有效性是指考官评价质量的高低,是对考官工作质量的评价.考官评价有效性存在着个体间差异,根据信息加工理论将影响考官评价有效性的因素归纳个人背景因素、认知因素、情感因素以及面试情景因素.联系我国公务员考录面试考官的实际情况,在以后的研究中将重点构建考官评价有效性影响因素模型;探索影响因素与评价有效性间的作用机制;考察考官经验与评价有效性间的作用机制;提高面试形式与评价有效性间的融合度;提升考官配置的科学性以提高评价有效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口语测试及其社会性1.口语测试的分类口语测试是最直接反映考生语言交际能力的一种测试,属于做事测试,形式多样,主要为半直接(考生根据要求录音、考官根据录音评分)、直接(面试)两种。目前最常见的是面试:一名考官面对一名考生的一对一形式、两名考官面对两名考生的配对形式(paired format)或两名考官面对两名以上考生的小组形式(groupformat)。近十年来,受二语习得理论发展以及课堂教学实践理论影响,配对(或配组)口语测试作为测试语言交际能力的最直接形式越来越被广泛采用。配对(或配组)口语测试中两名考官承担不同任务:一名考官按照考试要求向考生提问,引导考生完成考试任务并对照口试评分量表对考生的各项口语能力进行评估;另一名考  相似文献   

13.
张琦 《家庭科技》2014,(10):43-43
一年前,年轻人贺元国在成都开了一家火锅店。店面装修完后。他开始招聘服务员。招聘启事贴出后,不少人前来应聘。让贺元国惊讶的是,有一位应聘者居然是聋哑人,她外形靓丽。手脚利落,但没办法用语言与他人交流。贺元国本想婉拒这位姑娘。但她那一抹真诚的微笑深深地打动了他,最终他决定将她留下。  相似文献   

14.
蜘蛛救人     
尹成荣 《快乐青春》2014,(12):61-62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发生过一个蜘蛛救人的感人故事。一场战斗结束后,战场上伤亡惨重,血流成河。有一个士兵大难不死,在战友都阵亡后,逃到一个山洞里躲起来,暗暗祈祷不要让敌人在搜索时发现他。就在他闭眼祷告时,突然有只蜘蛛狠狠地咬了他一口,疼得他差点叫出来,身子一抖,将蜘蛛抖落下来,看着刚刚咬过他的蜘蛛正不紧不慢地向洞口爬去。  相似文献   

15.
八股文是一种程式化程度极强的考试文体。明清两代,从形式、写作内容及文章风格上都对八股作了严格的要求。八股文的程式化自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合逻辑性,这种标准化的考试文体不仅大大提高了考官的阅卷效率,而且直接影响了明清文人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思维模式的建构与形成。但高度的程式化也限制了文人的创造力,八股文不可避免地随科举制度的结束走向了终结。  相似文献   

16.
宋代在科举考试中设置监试官制度源自五代后周之制。南宋在延续宋初发解试监试官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在类省试、省试别头试和省试大院试中设置监试官。嘉定十三年(1220),宋廷首次在省试中设置监试官,并任命了监试人员。省试监试官由同知贡举改任,地位高于同知贡举,且全部以台谏官充任。宋代省试监试官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专职化发展过程,先以台谏官临时监督考官的违规行为,再以台谏官出任同知贡举监督其他考官,最后将以台谏官出任的同知贡举改名为监试官,专门负责监督其他考官。  相似文献   

17.
永不放弃     
曾经有这么一个人,从小他父亲就希望他长大后能当一名出色的律师,但他在浪费掉父亲毕生的积蓄后,却从律师学校休学了。他父亲失望得流下了眼泪,并生气地对他说:“我看你这辈子都不会成功了!”  相似文献   

18.
刘卫 《家庭科技》2011,(8):45-45
走出校门不久的路强,求职无门,创业有道。他凭着对市场敏锐的观察,专为应聘者开了一家配衣店,在帮助学友成功就业的同时,自己也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相似文献   

19.
心灵之洞     
从前,有一个坏脾气的人。他常常无缘由地怒火中烧。他的同事、邻居、孩子所在幼儿园的老师都受到过他的无理责骂。这个人内心也很想控制住自己的脾气,为此他找到了心理学家咨询。心理学家送给他一块刻有方格子的木板,要他发一次脾气就往格子内钉一颗钉子。  相似文献   

20.
清流健将洋务新秀张之洞,原籍河北南皮人,1863年2月入京会试,中试后,授职为翰林院编修。1867年奉旨主持浙江乡试,同年简放湖北学政,至1871年回京。1873年又奉旨充四川乡试副考官,不久,简放四川学政。1877年四川学政任满回京以后,担任教习庶吉士的闲职。1879年他又补授国子监司业,取得了直接上疏言事的资格。在以后几年间,他运用这一资格,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