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国志通俗演义》夹注及诗文论赞何人所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在探讨《三国志演义》的成书年代和作者问题上,学术界一些同志注意了对《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通俗演义》)夹注的研究,试图通过夹注中的今地名来推断作品的成书年代。由于一些研究者认定夹注为《通俗演义》。原作者罗贯中本人所加,这样,夹注中所出现今地名存在的年代,自然被认为是《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也就是作者罗贯中所处的年代,看来一切都很顺乎情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由于书中今地名所标志的年代并不一  相似文献   

2.
对于人所共知的历史人物——曹操的评价问题不自今日始。鲁迅早在1927年就对曹操作了适当的评价,他说:“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脸的奸巨,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领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袁良义在1958年11月《光明日报》发表了“曹操论”。此后,王仲犖著有《曹操》一书,陈显远创作了《孟德献刀》。他们都一致把曹操肯定为正面人物。郭沫若在今年1月25日《光明日报》上发表“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一中文提  相似文献   

3.
关四平 《东岳论丛》2007,28(3):57-64
诸葛亮和吴用的同中之异是认识《三国志演义》与《水浒传》这两部经典小说创作本旨的重要窗口之一。在人生目标与社会理想层面,诸葛亮是救民为国,一以贯之;吴用是由“图个一世快活”到“扶国安民”,又回归到追求“快活”。在智慧才能层面,诸葛亮是具有大智慧的杰出战略家,吴用则是战术家而缺乏战略眼光。在人生悲剧结局层面,诸葛亮是命运悲剧,吴用则是性格悲剧。由两个典型形象的比较拓展至二书士林人生道路与人生理想的差异,《三国志演义》体现了道统与政统的统一,而《水浒传》表现的则是道统与政统的背离。  相似文献   

4.
《三国志演义》的版本研究是《三国志演义》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三国志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长篇通俗小说。所以弄清这部伟大著作的产生时间,产生的社会条件,演变过程,进而弄清长篇通俗小说的创作、发展规律,意义重大。而《三国志演义》版本研究正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三国志演义》版本众多,仅存下来的(包括残本)就不下三十几种,据有关线索,遗失不传的明刊本也有数十种。可惜现存版本中明嘉靖以前早期刊本甚少,而万历年间的大量刊本又散存在欧美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这给版本研究工作带来  相似文献   

5.
山西清徐《罗氏家谱》中的罗某某,约生于公元1500年左右,出生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问世以后,他不可能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伪劣假冒罗贯中关系到中国学术界的声誉。三部《罗氏家谱》否定了两个假罗贯中。山西清徐《罗氏家谱》中的罗某某、祁县《罗氏家谱》中的罗本即罗贯中的两个"鱼目",如再企图"混珠"可以休矣!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重分析和探讨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和成书年代。作者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第一部成熟的《三国演义》版本,无论从考据学的角度还是从文学演进的规律来看,它都只能是明中叶的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也不是罗贯中,而是一位有较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湛的文学修养的文士,他很可能就是为此书作序的庸愚子(金华蒋大器)。  相似文献   

7.
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也是历代正史和文学作品中传唱千古的人物形象之一。明代戏曲中关于曹操事迹的剧目,主要依据陈寿《三国志》、元话本《三国志平话》、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元代三国戏以及民间传说等文献加以改编,大致勾勒出曹操风云际会的一生。由于受元明时期文学作品"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的影响,明代戏曲中的曹操形象大多是作为西蜀政权和东吴政权的对立面出现的。通过对明代戏曲中许田射鹿、云长辞曹、义讨董卓、黄鹤楼论英雄、祢衡骂曹、文姬归汉等情节的深入分析,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出明代民间对曹操形象的广泛传播、不同接受和重新解构。  相似文献   

8.
三国故事是我国历代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文艺题材。《三国志通俗演义》(下简称《通俗演义》)成书以后,仍然以其它艺术形式流传着,人物和情节也多有与《通俗演义》不同者。《三国志玉玺传》(下简称《玉玺传》)就是其中之一种。  相似文献   

9.
第一部优秀的长篇历史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长篇历史演义,也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典文学作品之一。我们现在见到的最早的《三国演义》本子,是弘治甲寅年(公元1494年)序,嘉靖壬午年(公元1522年)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题为“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说明这是罗贯中根据陈寿的《三国志》,取材于三国的历史,加以敷衍、编撰而成  相似文献   

10.
《三国志演义》取材蓝本与思想渊源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国志演义》的取材来源与思想渊源相当广泛,前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仍有遗漏之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作新的探索,着重讨论唐宋诗文以及宋代笔记《容斋随笔》时《三国志演义》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周曰校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在《三国志演义》刊行流传演变史上很有研究价值的重要版本。对于周曰校刊本的初刻年代,学术界有不同的意见。实际上周曰校初刻的是万历十九年的插图本,周曰校从事刻书活动在万历年间,"嘉靖壬子"不可能是周曰校刊本的初刻年代。  相似文献   

12.
关于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问题,自三十年代郑振铎先生将其定在“元末明初”之后,即为学界所遵从,似乎已成定论。现存几种版本的《中国文学史》也都将其定为元末明初人罗贯中所作。但近年来有人出了一些疑问,认为此书既然刊行于明嘉靖壬午年(1522),且前此并无罗贯中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明确记载,因而从中国俗文学发展的史实看,《三国志通俗演义》不会是成书于元末明初,而应当是明中叶的产品。但这也只是一种推测而已,并无多少确证。另一方面,又有人从该书的地名注中找了一些证据,定此书为元代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罗贯中《三国,演义》现存最早的刊本是明弘治甲寅蒋大器序、嘉靖壬午张尚德序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这个本子是否为罗氏原本,近年来人们的看法是很不统一的。我认为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不是罗贯中的原本,这是从它本身就可找到确凿证据  相似文献   

14.
《三国志通俗演义》当成书于明中叶弘治六年左右。主要依据为目前所知最早的两件资料:一是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首所载庸愚子蒋大器于弘治甲寅为该书写的序文;一是郎瑛《七修类稿》中的两段文字。还可以见诸《明孝宗实录》的一则材料作为佐证。而在目前学术界中仍占主导地位的“元末明初说”则有种种漏洞,难圆其说。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版本演变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全面考察了《三国志演义》的版本演变过程,清晰地阐述了各阶段的不同特色及其递嬗关系。《三国志演义》的版本可分为四个系统:通俗演义系统、志传系统、批评本系统、毛本系统。嘉靖元年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出现之前,应存在一种或数种“旧本”,这种版本的文字与嘉靖本不完全相同。在嘉靖本之后出现的余象斗本中有比较详的关索故事为嘉靖本所无,此外,在细节描写上,在文字上,在引用诗赋论赞上,在人名、地名、时间、名物上都存在诸多差异,这实际是保留着嘉靖本以前更早版本形态的表征,是嘉靖本之前存在“旧本”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16.
建阳刊小说几乎"无书不图",其中《三国志演义》插图本超过30种,深刻影响小说的传播及被接受度。建阳刊《三国志演义》插图热衷表现"桃园结义",因受朱子文化影响而呈现明显的尊刘贬曹思想和礼节化倾向。插图对《三国志演义》的意义在于,其全幅式插图风格比较接近于江南刊本,有利于吸引读者购买阅读;上图下文式插图有助于识字不多的读者阅读理解文本,其模式化、雷同化倾向有助于文本的通俗化,易于为读者接受;最后,插图对文本的改写使文本增殖,拓展文本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17.
赤壁之战“十月”之说 ,既与史料记载赤壁之战爆发前的“盛寒”季节不合 ,又与曹操战前在江陵逗留许久等情况矛盾 ,难以成立 ;“十一月”之说 ,部分受《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影响 ,且不明该年有闰十二月 ,以致折中于《三国志》记载与孙盛的疑问之间。孙盛《异同评》之误解 ,乃因不明纪传体史书中纪、传的不同功能及叙事方法所致。赤壁战役发生时间 ,陈寿《三国志》、袁宏《后汉纪》记载的“十二月” ,准确可信。由此为赤壁之战研究中有关分歧的解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三今所见《三国志通俗演义》,以明嘉靖壬午(一五二二)刻本为最早,其大名如此,《百川书志》卷六《史部·野史》下著录同,晁氏《宝文堂节目》《子杂类》作《三国通俗演义》,《古今书刻》著录有都察院刊本《三国志演义》,则“演义”之名,当为罗贯中首创。《后汉书·周党传》:“文不能演义。”《文选》十潘安仁《西征赋》:“晋演义以献说。”李善注:“《小匹》曰:‘填,广、远也。’”清汪瑔《旅谭》卷一:言坊间诸《演义》,举《西征赋》此文,谓“演义字殆出于此。”其说是矣,而来尽也。寻后世以演义名书  相似文献   

19.
从中英同期小说比较看宝黛爱情悲剧结局韩加明《红楼梦》后四十回对宝黛爱情悲剧结局的描写历来是红学界广泛争论的焦点之一。虽然大多数批评家持肯定说或有保留的肯定说,指责非难也十分普遍,甚至把这一点作为否定后四十回的重要依据。后者的理由之一是曹雪芹原意并非如...  相似文献   

20.
比较:罗本《三国》和毛本《三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志通俗演义》为罗贯中所著,但绝大多数读者阅读的是毛纶、毛宗岗父子修改过的《三国演义》。这两部《三国演义》虽然内容基本上相同,但文字上却有很多不一样。毛本《三国》与罗本《三国》究竟有哪些不同?毛本《三国》何以取代了罗本《三国》?对于这两个问题,今人研究的很少。本文试图通过比较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一 首先是历史观的不同。罗本《三国》的历史观先进于毛本《三国》的历史观。 毛本《三国》一开始就增加了这么一段:“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亡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