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适应性共同管理模式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于保护地管理.它由多学科人才和多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是适时监测、调整和优化科学决策方法的动态管理过程,可以应对并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不确定性,进而达到保护与利用自然资源的最佳状态.通过梳理适应性共同管理的概念及发展过程,分析并总结其适用条件、应用实践及主要环节等方面,针对我国的保护地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了基于生态系统管理思想的国家公园适应性共同管理模式,旨在为我国国家公园管理提供一种满足多重管理目标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新型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在对我国社区管理进行现状描述和一般评价的基础上 ,基于社区管理原则要求 ,针对性地提出了建立新型社区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 ,以期对我国新型社区管理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3.
浙江海洋渔业行帮的出现是渔业生产发展和竞争激烈的表现。与船帮、盐帮相类似,渔帮内部有严密的组织体系。渔帮的地域分布与渔业生产方式有密切关系,为了适应渔业发展,渔帮逐渐突破地域和行业的限制,向渔业公所转变。以渔业公所为纽带,政府加强了对渔业行帮的控制,而渔帮的利益诉求也通过渔业公所向政府转达,并获得认可。随着渔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渔帮的历史使命最终被现代化渔业公司和渔会所代替。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区域地理位置的因素是其行帮组织演进的主要原因,而政府规范则为行帮良性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渔业共同管理与渔业利益相关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海洋资源状况不容乐观 ,而目前的法令制度却因存在合法性和服从性上的问题而无法发挥其最大效用。在这方面 ,渔业共同管理 (Co -management)作为一种参与式管理模式有着明显的优势。本文对参与共同管理的利益相关者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若不对海洋渔业加以治理,世界海洋渔业的发展堪忧。基于制度视角分析渔业资源的治理的变迁和发展,得出渔业治理结构要适应环境的变化,也要适应渔业参与者的行为激励模式。中国海洋渔业资源状况堪忧,渔业权制度、渔业开发者税费征收制度和直接行政管理制度是我国海洋渔业资源治理的主要三种制度,存在不同外部效应。通过分析表明,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是海洋渔业资源治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海洋渔业转型是国家和民众基于海洋资源环境压力而做出的一项理性选择。海洋渔业转型主要有四种路径:一是由捕捞向养殖转型,二是由粗放型养殖向生态型养殖转型,三是由传统渔业向休闲渔业转型,四是海洋渔民转产转业。在海洋渔业转型中,社会文化发挥着或潜在或显性的功能,就其效果而言,既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从优化海洋渔业转型的政策思路而言,需要扭转单一的"国家视角"和"工程—技术"思路,建立民间社会的参与机制,注重地方性知识的挖掘,进而更好地促进海洋渔业转型。  相似文献   

7.
依据明清时期山东所属府州县的地方志所载,对当时山东沿海丰富的鱼类、虾蟹类、螺蛤类以及稀见海兽等海洋渔业资源进行了研究,并对渔业资源的食用、药用等价值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和信息化对海洋渔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利益相关者对海洋渔业及其管理现状的理解日趋深刻和全面,决策参与程度及实质性影响因而不断增大,渔业网络治理兴起并渐成气候,传统的单向线性集权型管理面临挑战。政府渔业主管部门应主动顺应这一潮流,走出“命令与服从”困境,适应、参与并有效推动渔业网络治理进程,与利益相关者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实现海洋渔业可持续治理目标。渔业管理研究者应关注这一现象及其演变趋势,开展有关渔业网络治理的形态、结构、机制、绩效和正反效应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国水产养殖社区管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基于社区的自然资源管理模式中“资源使用者管理和使用者控制”的核心理念,构建我国水产养殖社区管理模式.该模式以一定地理区域内的水域和滩涂等养殖资源的利用为管理内容,以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最主要的“社区”形式,由资源使用者、政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实施,将政府直接面对广大渔户的直接管理转变为政府指导下依靠中间组织制度约束开展的间接管理,最终目标是维持水域潍涂的可持续生产能力,并实现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社区组织管理目前仍然是政府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排斥了社区居民与非政府组织等民间机构的参与权。因此,我国社区组织管理应当向多元合作治理模式转化,成立有政府、公民与非政府组织等民间机构的代表组成的社区自治组织模式。我们应当在相关理念的指引下,为建立城市社区多元自治管理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1.
跨界海洋渔业管理研究——一个博弈论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渔业资源是一种国际公共资源或区域公共资源。许多渔业资源的利用和活动都发生在两个以上管理机构的管辖边界内,跨国界渔业管理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解决渔获物在不同地理区域范围内的渔民之间进行合理分配的问题。如何通过一定的政策设计,消除或减少渔获物分配的扭曲现象,是跨界海洋渔业管理问题的关键。通过博弈理论分析,跨界渔业国家之间实现合作,实行负责任渔业行为,才能保证渔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跨界渔业管理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海洋渔业权益维护研究涉及海洋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具有显著的跨学科和交叉融合的研究特点。系统梳理和评述国内外海洋渔业权益维护研究文献,认为现有国内研究虽然在海洋渔业权益的理论内涵、国际争端表现、维护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研究的系统性不足,在多个研究层面还存在许多盲点。未来中国海洋渔业权益维护问题需要进一步拓展研究空间,在理论层面要明晰海洋渔业权益及其维护的理论机理,并在此基础上统筹时间和空间两个视角深入研究现有的争端解决机制,提炼出对中国海洋渔业权益维护有借鉴意义的国际经验,进而探索解决中国海洋渔业权益维护的机制、实现路径以及法律制度保障等科学问题,为解决现实中的海洋渔业权益国际争端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海洋渔业产业链构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渔业产业的发展,正在经历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市场和顾客为中心的转变过程。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的产业链发展模式反映了海洋渔业产业对零散、无序、低水平发展的各类企业整合、提高的发展思路,也体现了对市场目标顾客需求的全面满足。在资源约束、市场竞争压力日趋严峻的条件下,海洋渔业产业根据产业内不同企业的规模、实力、发展水平,构造多种形式、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链,才能使我国海洋渔业产业的发展走上一个新台阶,促进实现“海洋强国”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4.
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集权管制的失败 ,引导人们探讨自然资源管理的替代形式。文章在分析海洋渔业资源的政府集权管理的基础上 ,对分权管理方案的几种形式进行了阐述 ,并试图建立一种地方化的资源管理结构———社区资源管理公司 ,扩展对分权管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产权问题在海洋渔业发展中越来越突出,在海洋渔业产权制度变迁的探索过程中,产权效率的竞争是根本。产权效率的演化有其基本诱因,以此为起点,运用成本收益理论,逐步开拓海洋渔业产权效率理论的一些创新性内涵,构建产权效率度量模型并对其优化,通过定量分析深入探讨产权制度设计的根本,即改变把生产力标准(即盲目追求GDP或经济效益)作为产权效率最高衡量标准的认识,而将福利最大化(个体福利和社会福利最大化)作为最高标准,为构建高效率的海洋渔业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很大,经济租金最大化原则和产权的完备性是有效开发资源的两大条件。本人对海洋渔业资源产权开发利用进行经济理论分析,以两个渔场之间捕捞努力量分配为例说明产权对于资源经济效率提高的重要性。在分析我国海洋渔业资源产权运行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要有效开发我国海洋渔业资源产权的建议:其一,政府要明晰海洋渔业资源的产权关系;其二,根据不同的海洋渔业资源问题,政府要制定不同的产权制度和政府政策;其三,政府要不断推进海洋渔业资源所有权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7.
江苏海洋渔业经济现状及产业发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深入分析江苏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状况、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高效渔业规模化、培育海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突出抓好海水产品质量工程、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基层渔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建设等促进江苏省海洋渔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18.
大连市海洋渔业发展态势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海洋渔业经济在大连市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大连市海洋渔业发展越来越受环境和资源制约,海洋捕捞业面临着作业渔场缩小,渔业资源衰竭,捕捞设备和技术落后,捕捞成本显著升高,经济效益不断下降的严峻现实;由于养殖水域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养殖组织化程度低,养殖人员总体素质不高,养殖饲料成本不断增加等原因,海水养殖业发展也受到很大制约。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快捕捞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海洋捕捞战略转移;加快养殖品种更新,扩大主要养殖品种规模,创立和发展名牌养殖产品;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全方位提高渔业产量和质量;依法治渔,为海洋渔业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条件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