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释“很”     
《汉语成语词典》(甘肃师大中文系编写)“羊狠狼贪”条中将“狠”字训为“狠心”,并指出该成语语本《史记·项羽本纪》,“原指为人凶狠,争夺权势”。对此本人尚有异议。查《史记·项羽本纪》原文为:(宋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文中之“很”用的是本义,当训为“不听从”,决非“狠心”、“凶狠”之意。《说文》:“很,不听从也。”正是释的本义。《汉语成语词典》既指出“语  相似文献   

2.
本文参考《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论语》全书以及前人有关著述,对《论语》“有耻且格”之“格”进行了新的解释,指出“格”有“安”义。  相似文献   

3.
释“夭邪”     
<正>明代杨慎《升诗话·杂编》卷二:“夭邪。唐诗‘钱塘苏小小,人道最天邪’。又‘长安女儿双髻鸦,随风趁蝶学夭邪’。夭音歪”。《辞海》亦收有“夭邪”一词,并引“长安女儿”两句话为证,把“天邪”释作“体态轻盈”。愚以为这些解释都是错误的。 首先,古经传中无“歪”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梁顾野王《玉篇》、宋陈彭年《广韵》皆不见“歪字”。《说文解字》中收有“(?)”字,许慎释为“物不正也”。《玉篇》、  相似文献   

4.
(一)壩 睢景臣《高祖还乡》套数有“拽壩”(简化字作“坝”)一词,对其中的“壩”字,历来的解释很不落实。就所见到的几个高等院校交流教材选注本来看,一般释“壩”作“一种碎土、平整土地的工具。”有的进一步注明,“壩:耙的借字。耙是打碎土块的工具”。我查了几种古今通用工具书,如《说文解字》、《尔雅》、《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辞海》、《辞源》以及《元剧俗语方言例释》、《小说辞语汇释》和《诗词曲语辞汇释》等,对  相似文献   

5.
《汉语大字典》引用了《说文解字》解释字义。在标点《说文解字》原文条目过程中,《汉语大字典》尚有疏忽、错误,存在着不合《说文解字》体例、不合自身体例、前后矛盾、失断、误断以及对原文援引书证处理失当等问题;《汉语大字典》对《说文解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如“一曰”例)的标点处理不够周全,尚须斟酌;对个别条目的点断仍有疑团,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杜甫的《望岳》是一首流传广、影响深的唐诗。该诗第四句“阴阳割氏晓”一些唐诗选本多作如此解释:阴:山之北为阴;阳:山之南为阳。“割昏晓”:山之南北坡把泰山分割为昏晓两面。有影响的《唐诗鉴赏辞典》也解释成: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对诗的一些文句的解释,虽然人言言殊,但我总觉得上述的解释不妥。《说文解字》中指出了“阴”与“阳”两字的本义,确如上面某些引文所述;“阴”:山之北;“阳”:山之南。解释词义,追本溯源,不失一法。但这只是在追究词的构成,而不是认定这个词语在该句乃至该诗中的特定  相似文献   

7.
一、“六书”的分职与伪素辨“六书”是我国传统文字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六书”之说提出较早,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成文于班固《汉书·艺文志》,详释于许慎《说文解字·序》,至今两千多年,可谓流长源远,历史悠久。“六书”之说,见文虽早,然内容为何,未见名列。《汉书·艺文志》虽列“六书”各名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但未明其各自意义。所以,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才对其分别详细解释。许慎在《说文解字·序》的卷上中云:“《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提出和论证《说文解字》五百四十个部首的编次有以音相次之例,并用以音相次例来解释前人用形次、义次例解释不了的部次,从而进一步认识《说文》体制的严密性。我们先来评述一下前人关于五百四十部编次的研究情况。东汉许慎作《说文解字》,始一终亥,立五百四十个部首以统贯全书。“部首的建立,是许慎的重大创造。”许慎自己在《说文》序中对五百四十部编次提出了一个总的原则:“其建首也,立一为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条牵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引而申之,以究万原,毕终于亥,知化穷冥。”“据形系联”也就是以形相次。然而后人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个争论了上千年而没有弄清的问题。 什么叫做转注?《说文解字·叙》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这是许慎给转注下的定义。 但这个定义太简单了。何谓“一首”,如何“建类”;何谓“同意”,如何“相受”?许氏都没有解释清楚,以致后人对此解释又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自唐以来,解释转注的有好几十家,但家家的解释都不能自圆其说,都不能尽如人意。 这些解释,大致可分下列几派:  相似文献   

10.
赵柒斤 《社区》2014,(17):42-42
天凉时洗个热水澡是件很舒服的事。一些人洗澡喜欢去浴池,并自然而然地认为,洗澡就是沐浴。其实,“沐浴”跟“洗澡”根本不是一回事。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沐”字就像一个人用双手掬水洗头发,而“浴”字则像一个人处于器皿之中,身边洒下点点水滴。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得更到位:“沐,濯发也,浴,洒身也;洗,洒足也,澡,洒手也。”由此可见,古代人对于洗发、洗身、洗手、洗脚都制定了专门的名称。  相似文献   

11.
《说文解字·水部》(下称《说文》):“染(《广韵》作染),以缯染为色,从水、杂声。” “杂”,不见于《说文》以来的字书,古籍并卜辞、铭文中也未载录,所以后世学者对“杂”以及“染”在传统六书中的归属问题解说分歧。笔者仅就所见,把前人说解摘要归纳如下: “染”为会意字。或以为从水从木从九会意,但对“九”的解释又不一致,如大徐本载徐锴引裴光远:“从木,所以染,栀茜之属也;从九,九者,染之数也。”段玉裁以为“裴说近是。”又林义光《文源》:“九,揉也。”或以为“染”从水从杂会意,杂为朵之沩。钮树玉《说文解字校录》:“树玉谓杂疑为朵之(讠为),朵当同极(木乃),如柘或作泵也。(木乃)读如仍,  相似文献   

12.
释“直”     
高一语文教材把《伐檀》中的“直”释为“平”,我认为不正确。应释为“不弯曲”才通。试举如下三条理由: 一、从词义史来看. 许慎《说文解字》:“正见也。”《辞海》:“不弯曲”。其他义项也无作“平”讲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与‘曲’相对。”并例举《荀子·劝学》:“木受绳则直”.同样,其他义项也无作“平”解的。  相似文献   

13.
《说文解字·艹部》的说解有三点可商之处:一是以通名释专名,未直接点明该词语的确切名称,或曰艹也、XX艹,或曰菜也、XX菜;二是对《尔雅》说解正确的词语也不采纳,仍旧释为艹也、菜也。这两种说解不符合解释学的要求,也与全书条例不合;三是将一些中草药植物名词释为其他名词或形容词性、动词性词组。有鉴于此,对这些词语很有必要再作补充解释,以便读者知晓其确切名称。  相似文献   

14.
说“禁”     
宇宏 《社区》2012,(26):13-13
《说文解字》解释“禁”的意思是“吉凶之忌也”。但在此之前,“禁”字还有另一个意思,就是郑玄解释的:“禁,承尊之器。名之为禁者,因为酒戒也。”这个说法,为前不久在宝鸡出土发现的青铜禁的事实所证实。  相似文献   

15.
说“颜色”     
在现代汉语中,“颜色”一词人人能懂,个个会用。正因为它是一个常用词,所以就容易被忽视,以致有的人在读古文时,也往往不假思索地用今义去理解它。其实,在先秦、两汉时期,“颜色”并非一个词,而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含义,古人作过明确的解释:“颜,眉之间也”;“色,颜气也”。(许慎《说文解字》)所以,段玉裁说:“凡羞愧喜忧必形于颜,谓之颜色。”(《说文解字注》)用我们的话来说,“颜色”的本义是指两眉之间所表露出来的气色,泛指面容气色。如:  相似文献   

16.
殷墟即商丘     
殷墟并不是殷人的废墟,如《新华字典》所解释的那样:“有人住过而现在已经荒废的地方:废墟、殷墟。”(“墟”字解,《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与此基本相同。)“墟”字古书多作“虛”,它是集镇。我国南方各省至今还把集市叫作墟场,把赶集叫作赶墟。 “殷墟”一词,最先见于《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这个殷虚,《史记集解》说它是“故殷都”,“故”即“从前”,并没有“废墟”的意思。 古代“虚”、“丘”一义。《说文解字》说:“虚,大丘也。昆仑丘谓之昆仑虚。古者  相似文献   

17.
《易·乾》卦爻辞中,六次出现“龙”字,历代学者大多数解释为:“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说文解字》);“喻阳气及圣人。”(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对有关爻辞的解释也大同小异。可是,近年来,李镜池在所著《周易通义》一书,赵天吏在《说龙》(《河南师大学报》,1983年第2期)一文中,却提出了:“龙,龙星。”“龙之为物,果何指乎?曰:指天雷电之形象也。”并对《乾》卦爻辞作出了新的解释。两说虽冲破传统,别出新意,但未免失之主观偏颇,恐不符合爻辞本意。为此,特将“龙”及《乾》卦爻辞考释于下,以资商榷。  相似文献   

18.
“女部”是《说文解字》中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类,起“女”终“姤”,共收258字,其中重文13,新附字7。目前世上流传的最好的《说文解字》注本莫过于徐氏兄弟的《校定说文解字》和《说文解字系传》,但二者也有不少的出入。从徐氏兄弟注解“女部”汉字的不同之处着眼,参校他注,遂得己论。  相似文献   

19.
“六书”前四书历来公认是造字法。后两书“转注”和“假借”是造字法,还是用字法,则一直聚讼纷纭。 王筠《说文释例》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者为经,造字之本也;转注、假借为纬,用字之本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盖有指事、象形,而后有会意、形声;有是四者为体,而后有转注、假借二者为用”。陈庸庆给洪亮吉的《六书转注略》写序说:  相似文献   

20.
有的介词是由动词发展变化来的,“著”(zhǘ)也是这样,是一个兼类词。在先秦两汉,“著”主要用作动词,同时亦兼作名词,形容词。《说文解字》没有收录“著”字,只收了“著”的同源宇“箸”(zhǜ),“箸,饭危(?)(q)也。从竹,者声。”①但这一义项跟“著”的词汇意义、语法作用毫无共同之处。《经籍(?)诂》解释“著”时只用了一句话:“著即宁也。《史记·秦始皇本纪》:‘缪公学著人’。《索隐》。”②《康熙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