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王阳明心学,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哲学史上主观唯心论的典型。从王阳明心学的深层涵义来看,王阳明心学在主要意义上是价值论哲学,与通常所理解的主观唯心论并不相同。若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去诠释王阳明心学,则从根本上偏离了王阳明心学的实际,并不恰当。  相似文献   

2.
在宋明理学中,王阳明因其良知宇宙观被看作极端的主观唯心论,但除良知外,他还存在着气或太虚宇宙观,并肯认后者为前者的客观基础。王阳明宇宙观的双重性及其关系,表现了他对客观宇宙与主体人生的不同侧重与不同选择;所谓唯心论则是其对道德本体超越性极度高扬的表现。这既是宋明理学的共通性,也是中国哲学中唯心论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道德情感理论蠡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阳明道德哲学的要旨在于心体的重建,表现为扬弃性体的超验性质与超越心的个体之维,实现道德生活的情理统一。面对理学的内在紧张,王阳明主张“无心则无身”,强调道德主体的情感品格;主张“心外无善”,注重道德行为的情感驱动;主张“致极良知”,开发道德自律的情感机制,由此形成了他系统的道德情感理论。近代西方伦理理性主义的逆转源于道德情感理论的产生,那么研究王阳明的道德情感理论,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传统道德的精神实质和理论形态无疑提供了新的思维路向。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对程朱理学的变革是全面而深刻的。关于哲学、经学、伦理学、教育学、政治学等都无不涉及。然而要对这些问题展开全面讨论不是笔者在此文所能力为的,这里主要讨论王阳明对程朱理学道德教育理论的变革,并且分析一下王阳明在德育理论上的贡献。 一、改变了理学道德和德育的哲学基础,提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知行合一”论。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心学推广了陆九渊的心即理,提出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摆脱了程朱理学凌驾于人之上的道德主体预设,凸显了人的本质存在。他的心体之学在致思上拓宽了儒学思想的新路径,把对人的现世精神关照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王阳明强调了道德实践主体的能动性,讲究个人的对内自省和对外实践的统一,主张通过“致良知”来恢复人的本真存在,最终人人都可以成己达圣。心学开创了儒学教育的新局面,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 李贽(公元1527—1602年)这个被反动儒家骂为“非圣无法”、“异端之尤”的反理学斗士,他的尊法反儒的进步思想的理论基础究竟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历来就有不同的评价。有的人认为李贽赞赏过王阳明,晚年又信佛教,是个唯心论者;有人认为李贽讲过“形、神,两物也”,近于二元论;还有人认为李贽早年具有唯物论倾向,晚年堕入了唯心论。今天,深入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王阳明心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的考察,认为王阳明在建立心学体系时全面继承了庄学中的精华,以改造程朱理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明代中期,阳明心学乘理学之衰而兴起,对当时的思想文化领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明代文学复古思潮因为阳明心学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代表人物有前七子的徐祯卿、郑善夫和后七子的屠隆。徐祯卿受到王阳明个人的感召,趋向心学,但文学复古主张并未发生太大的改易;郑善夫接受了阳明心学思想,直接波及其文学创作和理论主张;屠隆接受阳明心学思想而走出复古阵营,甚至加入到以心学理论武装的文学革新派的队伍中。徐祯卿、郑善夫和屠隆的例子,充分显示出阳明心学的兴起、繁荣与明代复古文学潮流迁变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经典的诠释,朱熹与王阳明建构了具有不同理论视野的哲学体系.若单就知行关系而言,王阳明知行本体、知行合一说对朱熹知先行后、行重于知、知行并进的继承要大于批评;若关联本体论、工夫论而言,王阳明对朱熹知行观的批评则要大于继承.朱熹和王阳明知行观的比较研究,能进一步透显理学与心学的理论宗旨和理论特色,深化对理学与心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李栗谷与李退溪并称朝鲜性理学的“双璧”。作为“栗谷”学派的创始人,李栗谷思想兼容并取,不墨守所谓的正统性理学,细究其理论学说中亦具有极其丰富的王阳明“心学”内涵。以李栗谷思想中的“道本于心”“至善与中”及“知行并进”等理论为中心,可验证李栗谷学说中的诸多理论皆与王阳明“心学”思想是相当契合的,亦具有十分明显的融合与传承王阳明“心学”之特征。  相似文献   

11.
受时风影响,加之个人好恶情感的注入,袁枚对王学的态度呈多样性形态。既对王阳明的"良知"主张作了否定,又并非一味指责;既认为王学空讲心性而没有实际效用,又认同王阳明的诗学见解;对王学后传之一的泰州学派成员则多所攻讦,言词激切。  相似文献   

12.
心学与理学     
心理和理学这两个概念在中国思想史上是并不一定要明确地加以区别和使用的。本来,“心”一词也好,“理”一词也好,都经常在多层含义上被使用,所以把“心学”和“理学”设定为两个具有对立关系的概念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王阳明说:“夫圣人之学,心学也。学以求尽其心而已。”[1]就连这样给理学路线当头棒喝的王阳明也被其后继者称为“理学”,可见其使用方法是模糊的。以此为背景,中国的学者或者以为“心学”和“理学”应该加以区别,或者以为“心学”与“理学”不过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而已,为此而煞费了种种苦心。作为其中一例,请…  相似文献   

13.
几十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王阳明思想的历史地位,估价很不一样,彼此分岐很大。争论要点之一,就是王阳明是否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是否如某些同志说的,王阳明主张“各自凭着自己‘致良知’的要求而行,……够自由自在的了。”这涉及王阳明的是非观、真理观和伦理道德思想。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家社会党将"修正的民主政治"与民治主义相结合,创立了一套有别于其他政党的政治哲学。"修正的民主政治"实现了"效率"与"个性差别"之间的平衡,根据效率的科学以国家权力集中为核心特征,根据个性差别的科学偏重对个人自由的保护。这一政治主张建立在"唯实的唯心论"哲学基础上,以唯实的唯心论解释权力与自由的关系,并将二者统一于民治主义的精神内涵上。  相似文献   

15.
王阳明良知学说是中国哲学上一个重要思想 ,一些学者对其予以多角度阐释 ,然而却忽略了良知的基本内核 ,即自律。王阳明良知自律包含自觉、自愿、自然和实践的品格 ,它与康德意志自律有相同之处 ,又存在诸多差异。正是王阳明良知自律思想 ,实现了对程朱理学的革命性变革 ,也为当前如何摆脱道德价值危机提供某种教益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论及清初学术,学界多以对理学的批判为起点,实际上,理学在清初仍然是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学术形态.康熙朝纂修<明史>时,因徐乾学兄弟条陈<修史条议>主张设立"道学传"而引发一场大的争议.此场争议实际上是朱陆之辨在清初的继续.宗朱学的张烈反对设置<道学传>,并将王阳明与陆九渊联系起来,视"陆王学"为一体加以批判;宗王学的毛奇龄则据理力争,对王烈所言"心即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诸问题进行逐条辨析;而黄宗羲也移书史馆加入争议,主张"一切总归儒林",试图调融朱学与王学.这场争议实际上是论辨各方对自己学术主张的申论,同时亦有争夺话语权的意味.由于引发争议,史馆最终决定不设<道学传>.  相似文献   

17.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王阳明何许人也?王阳明(1472~1529),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他精通儒释道,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是心学集大成者,他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所以杜维明教授又说,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21世纪是养生的世纪。王阳明对  相似文献   

18.
宋明理学内部“朱陆之爭”主要体现在“为学之方”即思想方法的“道问学”和“尊德性”之辩。作为心学集大成者的王阳明在批评朱学支离烦琐之偏和陆学笼统粗糙之弊的基础上,又吸取了陆九渊心学的“简易直接”的功夫和朱熹理学的“铢分毫析”的辨析精神,所谓“范围朱陆而进退之”,从而促使了理学的分化,推动了哲学的发展。本文通过对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分析,从致知功夫、知行关系及认识的发展过程三方面阐述王阳明是如何在思想方法上做“兼综朱陆”的工夫的。  相似文献   

19.
江西是宋明理学的发源地 ,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在大余授学二程 ,并创立理学学说 ;江西也是理学集大成之地 ,婺源人朱熹在江西做官 ,并在白鹿洞书院等地传授理学 ,丰富并完善他的理学理论 ;明代 ,王阳明在江西把理学推向新阶段 ,他的主要著作是在赣州刊刻出来的 ,主要观点“致良知”是在赣州完善的。有宋以来 ,江西诞生了一大批理学家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家社会党将“修正的民主政治”与民治主义相结合,创立了一套有别于其他政党的政治哲学。“修正的民主政治”实现了“效率”与“个性差别”之间的平衡,根据效率的科学以国家权力集中为核心特征,根据个性差别的科学偏重对个人自由的保护。这一政治主张建立在“唯实的唯心论”哲学基础上,以唯实的唯心论解释权力与自由的关系,并将二者统一于民治主义的精神内涵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