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看到《乡党委书记含泪上书,国务院领导动情批复》的报道,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从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的斗胆上书、到李昌平的辞官下海,从国务院领导的两次批示、到监利县改革的立竿见影,我感触良多:一是农村农民真苦,二是农村干部真难,三是"三农"问题真该解决,四是"三农"问题真能解决.除此之外,作为一名农业大县的县委书记,我最想多说几句的是,我们各级领导都应该努力为乡镇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2.
《决策》2009,(8):78-78
《大气候》是李昌平的新著。2000年,他“上书”朱镕基总理,喊出了“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以一个草根加基层官员的身份提出了“中国农民的出路在哪里?”的疑问。接着他就写了本书《我向总理说实话》,名声大震。  相似文献   

3.
理解乡镇干部支持乡镇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报上看到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含泪上书国务院领导、为农民请命的报道,我深为他赤诚为党、倾心为民的壮举而感动、而钦佩、而共鸣.后闻他"辞官下海",不能在本乡为民服务、兴利除弊而深感惋惜,也深为当今仍在乡镇工作的"不成熟"的同仁们感到悲哀.同时,我也想把乡镇干部的酸甜苦辣、所思所想倾诉给关注"三农"问题的领导、专家和社会各界,请大家关注农村,了解乡镇干部,支持乡镇工作,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乡镇干部大多工作辛苦,生活清苦,心头有难言之苦。尤其是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含泪上书国务院领导一事公开报道后,一些乡镇干部思想随之波动,“苦水”更多。常言道:言为心声。乡镇干部的“苦衷”至少表露了五类心迹。  相似文献   

5.
正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站在农民的利益上,希望拯救日益凋敝、空心化的中国村庄,增加农民财富,并重建新的农村秩序。他们同样都反对土地私有,反对土地向单一、垄断的大资本集中,都反对以各种变通方式触犯农业用地,坚持守住农业用地的底线。土地流转,谁来主导?流转给谁?怎么流转?钱从哪来?地作何用?在这些关键问题上,各界一直争论不休。争论的两个重量级人物是李昌平和王世渝。李昌平曾经四次担任乡镇党委书记、县农村工作部副部长等职,长期从事"三农问题"研究。王世渝曾在重庆巫山县官阳区当了三年副区长,两人都是多年亲身参与土地试验的"实践派人士"。然而  相似文献   

6.
看了《乡党委书记含泪上书国务院领导动情批复》一文后,感触很深.从文中看到,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经过三个月的反复思考,含泪写了一封为民请命的信;信写好后,又在反复权衡中犹豫了一个多月,才稍作修改,将信寄出.这说明他向高层领导反映情况是很慎重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利用外资减少,众多优势民营企业外迁、民营资本外流等严峻事实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福建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深刻意识到了问题的严峻性。在福建省“两会”(省政协九届二次会议、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发言中提得最多的,就是“福建经济边缘化”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带”。 在1月13日闭幕的福建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福建省确立了“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将  相似文献   

8.
李昌平 《决策》2012,(10):96
李昌平最近又写了一本书,叫《再向总理说实话》。10年前,他曾出过一本《我向总理说实话》。那之前,他是"中国最著名的乡党委书记",在任期间给朱镕基总理写信激愤痛陈三农问题,那封信开头所写的"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成为当时对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9.
《领导广角》2000,(10):45-46
这封寄给国务院领导题为《一个乡党委书记的心里话》,被当地人称为“建国以来监利县影响最大”的信写道——我叫李昌平,今年37岁,经济这硕士,在乡镇工作已有17年,现任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我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含着泪水给您写信。我要对您说的是:现在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相似文献   

10.
2005年3月“两会”期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一楼新闻发布厅专门就“三农”问题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农业部部长杜青林(中)、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姜伟新、科学技术部副部长李学勇、财政部副部长朱志刚就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本刊编辑部对有关热点问题进行了整理,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互联网+”的概念后,他强调,要制定“互联网+农业”行动计划,把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搞得红红火火.未来,“互联网+”会成为倒逼“三农”改革的新动力. “互联网+”本身就象征着无限想象和可能.传统农业、落后农村、弱势农民的三农问题,如果需要一个后发制胜的发展引擎的话,“互联网+”将是一次历史赋予的绝佳契机.  相似文献   

12.
“三农问题”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具体说来,就是农村的农民如何依托于农业发展与国家政策支持,来实现城镇化、现代化,改变落后现状的问题。“三农问题”的重点和关键是农民问题,其实质就是人的问题。本文从人性化思维来关注三农问题、对解决三农问题进行较深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前沿观点     
《领导决策信息》2008,(4):12-12
中国农民正在失去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李昌平认为这一趋势可能带来四大转变因上书朱镕基总理"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而知名的李昌平现在是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1月17日李昌平在《南方周末》撰文提出,中国农民正在失去"两个市场":一个是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国内市场,例如大豆及其加工品的国内市场70%的份额已经被外国企业占有;另一个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国外市场,例如蔬菜及其加工品的日本、韩国和欧洲市场,原本是中国农产品的传统优势市场,但现在却正在被进入中国的外资  相似文献   

14.
农民真苦 农村真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8月24日的《南方周末》发表了湖北省监利县一个乡党委书记写给国务院领导的信。这封信开门见山,短短一千五百多字,把当前农村存在的问题说透了:“农民真苦,农村真穷。” 这是怎么回事呢?不是农村率先改革,农民首先得益,有一部分地区已经富起来了,有一部分农民已经富起来了  相似文献   

15.
程雄 《领导科学》2005,(7):8-10
一年一度的全国人大、政协会议,一直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大看点,而总理在大会闭幕式时的答记者问,又因其是看点中的热点一直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2003年3月18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同志首次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就以他与众不同的谈吐深深吸引了现场记者和荧屏前亿万观众的目光。今年是温总理主政的第三个年头,也是他第三次参加全国“两会”记者招待会,那么,这场招待会反响如何、特点怎样,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呢?一、反响:各方关注,好评如潮电视直播“两会”记者招待会在我国是从1988年开始的。由于直播具有快捷…  相似文献   

16.
王运宝 《决策》2005,(4):24-25
农业税取消后,乡镇能否因此而走出,目前的困境?下一步乡镇改革的走向是什么?一时间,“乡镇何去何从”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强烈关往的焦点问题。为此,本刊特邀湖北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宋亚平教授、华中帅范大学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徐勇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项继权教授、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何开荫研究员,就农业税全免之后的乡镇改革等问题,进行了一次对话。  相似文献   

17.
徐祥临 《决策》2003,(5):47-48
在研究三农问题的众多学者中,徐祥临可能是树“敌”最多的学者之一,他不断挥舞手中的剑.劈向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有一点“仗剑独行侠”的味道。在2001年出版的《三农论剑》一书中,他以“独特的思维”提出了农民增收的第四条渠道:最近,当本刊编辑到北京拜访他时,他又提出“给农村以资金,给城市以市场”来丰富“农民增收第四条渠道”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贞观初年,有人上书唐太宗,请求清除朝中奸臣.以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太宗非常重视,亲自接见上书人.问他:“我所使用的大臣都是经过反复考查的忠贤之士,你知道谁是奸臣?”上书人说:“小人不在朝中,自然也不知道谁奸谁忠,但小人有一妙方,只要陛下一试,谁奸谁忠便泾渭分明了。”太宗问:“什么妙方?”上书人答:“陛下与众臣讨论问题时,故意坚持一种错误意见,  相似文献   

19.
三农问题之背景——著名农村问题专家温铁军访谈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道刚  夏仕应 《决策》2003,(5):11-13
从“汝果欲支农,功夫在农外”、“粮食问题不是粮食的问题”到“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再到“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以及《中国农村基本制度研究》,著名农村问题专家温铁军研究员孜孜求解三农问题所得出的结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办法在三农之外。  相似文献   

20.
在浙江省诸暨市,提起赵林中可谓家喻户晓.他是国有大型企业浙江富润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他是连续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履职15年,共提交议案、建议、意见1000多件,四次应邀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他心怀天下,情系百姓,提交的议案、建议、意见源自基层,贴近群众,关注民生,大多涉及“三农”、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关心弱势群体等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他被当地人民群众誉为“百姓的代言人”.全国两会期间,本刊记者采访了赵林中代表,重点介绍作为一名基层人民代表15年来的履职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