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求人的精神自由与解放是鲁迅文化思想的核心所在。文章论述20世纪文化转型时期鲁迅意识的发展过程、性质特征和结构型态。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文学的巨擘鲁迅先生,在对中西方文化怀有一种双重的忧患疑惧意识当中,不断表达着他作为孤独的思想先行者所感受到的精神的放逐———一种前所未有的尖锐性与深刻性的孤独体验。如果说,《呐喊》和《彷徨》中,鲁迅还怀着毁坏铁屋子的希望、更多记取着“为别人”和给社会人看的启蒙目的的话,那么,更为深刻的个体孤独寂寞与生命存在虚无的体验,则被情感满溢、内心无法平静的鲁迅以独特的艺术想象力衍化生成一丛独特的“野草”———《野草》是鲁迅写给自己的文字,也成为他那孤独心灵的深层写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理论探讨和文学实践两个方面,考察鲁迅前期浪漫主义精神探索的独特性,指出:作为伟大思想文化先驱的鲁迅,是立于思想文化高度进行浪漫主义精神探索的;他把浪漫主义作为一种人类精神文化现象和社会文化意识来把握,以“立人”为探索起点和目的,在理论上建立了现代浪漫主义文化观和文学观,在文学实践中创造了思想文化型浪漫主义文学;他的这一探索在思想文化层次上体现了近代与五四“人的自觉”精神和民族新文化方向。  相似文献   

4.
孤寂感是鲁迅感触最深的生命体验和进行文化选择的重要心理动因,鲁迅的先觉者思想意识正是以孤寂意识为基底形成的。孤寂意识不仅指向自我审视,还具有个人-他者的内涵,其催生了鲁迅对社会、家庭及个体精神的思考。孤寂意识赋予了鲁迅思想积极的内涵和对自身孤寂命运、复杂思想清醒的自觉。一方面,鲁迅在孤寂感中遭遇精神苦难;另一方面,他又高度警惕这种孤寂感并对民族之命运表现出强烈的关怀。这也是其孤寂意识的复杂性所在。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女子义务教育思想萌芽于明清之际 ,经维新派、革命派的大力宣传鼓动 ,成熟于以'解放人与解放人的精神'为核心主旨的新文化运动时期 ,大致经历了发轫、形成和发展三个阶段 ;从倡兴女学自觉信念的萌生 ,女性受教育权意识的形成到女性如何获得受教育权的认真思考 ,这一思想发展历程可以说是由对女性的全面奴化而变为张扬女性价值、恢复女性作为人本貌的中国妇女观念变迁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6.
在鲁迅的全部创作中潜流着一股强烈的内省意识。它在整个鲁迅精神中处于较深层次,呈现出鲜明的个体色彩,具有恒久的哲学意蕴。内省意识以内察本身为要旨,是中国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受孕于特定的时空环境里的一种心理现象;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在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时,必然要发生的心理过程。鲁迅并非近现代中国最早萌发内省意识的人,然而在同代人中他的内省意识发育得最为成熟。鲁迅由起初的直面民族存在危机,  相似文献   

7.
走出虚无──鲁迅由孤独个体到文化战士的精神历程解洪祥假如说鲁迅走进虚无是由于他在精神发展过程中曾历经两重幻灭的话,那么,鲁迅走出虚无则首先是由于他“五卅”时期精神分流中的双重抗争。“五四”退潮后,随着鲁迅近代理性主义文化救国社会理想的破灭,鲁迅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与鲁迅是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精神的代表.一方面,他们虽持有以身许国的同一人生计值标准,但因各自拥有不同的人生经历与文化思想而表现出迥异的精神特征:前者终生不改英雄情结,后者饱含深刻的孤独意识。另一方面,他们不同的精神特征又最终导致了各自不同的人生实践:前者受古典人格的制约,由叛逆回归传统;后者具有清醒的“历史中间物”意识(现代人格),毅然与传统决裂。追溯梁启超和鲁迅的精神历程,对后人理解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佛教文化对鲁迅的影响,历来为人们所忽视。本文力图整体地探讨鲁迅受佛教文化影响的内在根源,研究佛教文化中从重视精神主体作用到人生皆苦的理论,对于鲁迅思想演变产生影响的内在因素,以及对于鲁迅人格修炼的影响效应。本文认为,佛教文化的影响,在一定的程度上,使鲁迅强化了对人的精神主体作用的重视和对人生苦难具有深刻的体验,同时,也构成了他的精神、意识结构的复杂性。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鲁迅将佛教文化汇人自己的思想文化体系之中,予以扬弃,开拓新意,从而显示出同时代人无法比拟的思想深度和人格风范。  相似文献   

10.
庄子任性逍遥的艺术精神与孤标傲世的生活态度影响了两千年来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目前,众多现代知识分子对庄子思想中的批判意识及独立自由精神这一层面的理性认同已毋庸置疑.然而,20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在对庄子的批判意识及独立自由精神的体认与接受中,鲁迅堪称楷模,他能真正以整个生命与理性融通庄子思想.在文化品格构建中,庄子思想中的批判意识和独立自由精神始终会是重要的一极.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与当代中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鲁迅与当代中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鲁迅的思想本质与价值核心 ,就是在 2 0世纪中国从封建专制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历史时期 ,对几千年来封建禁锢下的中国人的精神进行彻底的根柢性的反思 ,敦促中国人冲出思想的牢笼 ,获得精神的解放 ,达到精神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 ,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真正为中国好的人们应该真心倾听鲁迅这只民族“恶鸟”发出的真声音。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创作指向具有深刻且多义、现实又超前的特点,为后人的"当代性"解读提供了无限生动的广袤空间。新时期鲁迅研究的突出成果,几乎都是以"当代"社会中的文化与文学的"现代化"作为基本的价值立场和内在驱动力的,也正是在它的支持下,才将"人"、"人性"、"反封建思想革命"、"历史的'中间物'"、"主体意识"、"生命哲学"、"改造国民性"、"文化守夜人"等观念和关键词,置于鲁迅研究的中心位置上。鲁迅事实上业已成为中国文学和文化现代化的精神源头和现实生活的批判性力量。但这决不是杜撰式的影射和应景研究,它是建立在严格的科学性的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3.
孤独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个体心理层面的问题,它与人的现代性进程紧密相关。孤独意识是人的基本意识,而现代性孤独是孤独意识的现代性表达,是现代人对孤独意识把握的产物。现代性孤独问题产生于人的自我意识的构建过程,它是一种文化想象物。正确认识现代性孤独是自我意识构建的关键课题之一,对现代性的进程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鲁迅深刻的悲剧意识早已引起学界关注,但大多关注其社会、历史文化内涵,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鲁迅生命悲剧意识的丰富性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认为鲁迅对生命、存在、死亡的沉思,使其作品也更多地表达了对自我个体存在意义与生命价值实现的关注与推崇,进而传达出人在对自我存在的悲剧性自觉后所昂扬而起的一种自为生存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两位杰出的文坛巨子,鲁迅与沈从文具备一定的可比性.本文拟从生命意识、叛逆品格、孤独情结等方面来探索他们殊异的艺术建树和内在的精神遇合,缕析不同文化品格开拓的历史踪迹,以展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归趋和多元风貌.  相似文献   

16.
启蒙:反思民族传统文化——认识鲁迅的文化评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杂文的主体是文化评论和时事评论。文化评论的思想成就远高于时事评论,因为鲁迅是文化思想家。鲁迅文化评论核心价值,是启蒙,是反思民族传统文化。鲁迅的文化评论集中探索三个重大的命题:一、倡导民族自省精神和反思意识;二、探索和揭露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本质和失败的根源;三、探索和揭露国民劣根性。鲁迅文化评论是鲁迅对我们民族的不朽精神奉献。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一生是从两个层面来思考自身与社会问题的:一是个体(个人、自我)怎样从传统束缚中挣脱出来并实现其价值;一是作为群体的国家、阶级、大众怎样获得解放。在对二者关系的不断探寻中,鲁迅思想呈现出激烈而紧张的态势。作者从文化的角度入手,对这种矛盾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李贽心学承接阳明及泰州学派的狂者胸次与怀疑、批判精神,淡化了道德伦理在心学中的色彩,突显了人性的自然层面,提升了主体尤其是个体的独立、自由、平等意识,表现出强烈的启蒙精神。这种精神通过他的个性解放、肯认私欲、要求平等,挑战权威等思想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在个人与人民大众的关系定位上,鲁迅始终将自己当作人民大众当中的一员,他从未将自己看成是高人一等的人.在鲁迅那里,对于个人的称赞,从来不是在等级制意义上,而是对于个体精神和个性的肯定.对于"众数"、多数人的批判,也不是在政治层面或等级制意义上的否定,而是批判其从众心理、缺乏独立意识和卑怯人格.鲁迅从不认为自己作为一个个体有多么重要,他将名誉、地位看得很淡,在必要时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我们说鲁迅是民族魂,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这应该不是一个过誉的称号.  相似文献   

20.
孤独意识作为一种情绪体验,蕴含着个体与外界的疏离、隔膜以及无法沟通、无法理解的恒常困境。女性孤独意识来源于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女性与家庭、社会的隔膜形成女性基本的焦虑。孤独的情绪有其文化的根源:一方面追求和谐的东方文化观念形成女性的对家族、爱情的原乡式的眷恋;另外一方面,女性的自我的觉醒构成女性与外在的分裂,进而形成女性的悖论性生存处境。女性的自我成长必须以此为起点,寻找个体与外在的新的融合。女性的孤独意识也是20世纪现代人个人主义立场的书写,孤独叙事借此获得了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