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霞  庄春梅 《江汉论坛》2023,(12):108-114
武汉抗战初期,中国因在国际舆论中被日本全面压制而陷入困局。为扭转对外宣传中的被动局面以争取外援,国内舆论强烈呼吁加强国际宣传。以此为契机,中国政府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在国际宣传的隐蔽战场上,中国借助西方媒体为武器,通过重建国际宣传体系、制定隐蔽性和对象化的外宣策略等举措大力开展国际舆论宣传,逐步扭转了敌强我弱的国际宣传格局。随着中国国际宣传意识的觉醒和实践的深入,武汉抗战时期中国迎来了国际舆论的转向和国际形象的转折,由此推动了国际援华制日和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汤梓军 《人文杂志》2006,(1):113-118
尽管中国的《国家总动员法》从1942年才开始实施,而事实上,从全面抗战爆发起,国民政府便已开始全国人力、物力总动员。八年抗战中,四川作为大后方兵员补充基地,从其动员发起、机构和制度建立、兵员的征募和补充,四川的兵力动员卓有成效,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7,(8):138-146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法币改革能在短时间内取得相当成就与其成功的社会动员密切相关。改革过程中,南京国民政府通过积极构建话语体系、创设议题引导社会舆论、实施利益诱导等方式,进行了广泛的社会动员。以银钱业公会为主的行业组织,充分发挥其人脉关系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并配合政府实行行业动员。法币改革过程中,各动员主体之间良性互动,相互配合,共同推进了法币改革进程。作为一种政治合法化机制,有效的社会动员推动了法币改革的进程,提升了国民政府的执政合法性。作为国家治理的一种手段,法币改革中的社会动员,增强了国家政治统治职能,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的控制。  相似文献   

4.
二战期间,为避免纳粹的迫害,大量中欧犹太人移居他国。在大多数国家拒不接纳犹太人的情况下,中国对犹太人敞开大门,收容了大量犹太人。面对来华犹太人的增多,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孙科以及云南省主席龙云,建议在西南地区划区域安置犹太人。此外,国民政府还考虑接受犹太人白尔克拉斯的建议,从中欧移植十万犹太人到中国西南地区,史称“白尔克拉斯计划”。碍于中德关系,德国反对安置犹太人,国民政府高层对此意见不一致,而战时中国国内难民问题严重,部分人因狭隘的民族主义对犹太人持有偏见,也反对安置和移植犹太人,导致计划最终被搁置。虽然计划流产,但国民政府对犹太人的关注与处置,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犹太人的同情,是中国援助犹太民族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战时民族利益及国际道义两者间,国民政府最终选择了民族利益,但也没有完全放弃国际道义。  相似文献   

5.
吴启讷 《江海学刊》2015,(2):146-165
中日战争对于近代中国的少数族群、边疆事务和国族整合造成了意外而重大的影响。战前日本威胁的加剧迫使国民政府调整其国族论述,同时向蒙、藏等族群的自治要求做出妥协,并承认"五族"以外其他弱势少数族群的政治权力;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被迫在中国西部重建其政治军事体系,获得与少数族群接触的空前经验。地方政治势力和中国共产党等政治力量也以各自的方式展开对少数族群的动员。较之日本对中国少数民族的动员,这些动员更贴近少数族群自身民族化过程的节奏,因而与少数族群的抗日行动衔接,结成对抗日本军事、政治攻势的共同阵线。从包含"国族"与"族群"两重含义的"民族"角度来看,抗战可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民"动员的战争。中国的少数族群也真正获得与汉人生死一体、命运与共的历史经验,在族群意识之外进一步建立了中华民族意识的雏形,对近代中国的国族建构、国家整合,以及境内非汉人人群身份的"中国国民"化与"少数民族"化有正面助益。  相似文献   

6.
国际舆论反映了国际社会对旅游目的国的综合评价,是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并通过缓解信息不完全、缩小文化距离和塑造国际形象等途径影响目的国入境旅游贸易。从国际舆论关注度和舆论褒贬度两个维度实证研究国际舆论对我国入境旅游贸易的影响。结果发现:国际媒体对我国相关新闻报道数量越多,报道内容和态度越积极,越有利于我国入境旅游贸易;国际舆论可以正向调节文化差异对我国入境旅游贸易的消极影响;从游客异质性效应来看,国际舆论会显著促进以商务旅游、观光休闲和务工为目的的来华游客人数,同时影响中长途国际游客入境人数;从新闻报道异质性效应来看,客源国国内主流媒体报道对我国入境旅游贸易有显著影响,国际媒体对我国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关注度会显著促进我国入境旅游贸易,但是这两方面的褒贬度影响却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以来,中国与时俱进地变革国际传播理念,改革中国国际传播管理政策,加快国内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步伐,国际传播取得良好效果,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了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梳理新世纪以来我国国际传播理念的发展变化,有助于了解中国当代国际传播的发展脉络,也有利于从实践中探求适合我国国际传播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8.
太平洋战争为中国收回香港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国民政府多次对英交涉却最终失败的过程,揭示了国家力量和外交意志在维护主权中的作用。由于国力不振与国际地位的低下,致使国民政府在外交中表现了极大的软弱性和依附性,造成了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的严重损失。  相似文献   

9.
国民党国际宣传处是战时中国官方专门的对外宣传机构。八年抗战期间,国际宣传处采取了一系列的对外宣传策略,大大加强了中国的对外宣传工作,在争取国际舆论同情和外国军事援助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国际宣传处在对外宣传工作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了对外宣传难收理想之效。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的法币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0年代西方国家由于通货紧缩而发生了经济危机 ,诱发了国际银价的剧烈波动。美国白银政策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通货紧缩 ,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甚至撼动了国民政府的统治基础。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 ,割断了中国货币与白银的直接联系 ,标志着中国货币由贵金属货币本位向纸币制度的转变 ,消除了通货紧缩 ,提高了法币的国际信誉 ,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经济环境。法币改革经验对于当今中国反通货紧缩以及经济金融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