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思想史上,孔子是最早探讨义利问题的人。他的重义轻利思想是后来儒家“贵义贱利”思想的滥觞。孟子的“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董仲舒的“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以及程朱学派的“存天理,灭人欲”等等,无一不源于孔子重义轻利思想。正因为这样,倒使得我们以往在研究和评价孔子义利思想的时候,模糊了它与程朱等人义利观的原则性区别,忽视了它里面的许多合理成份。  相似文献   

2.
义利关系问题是思想界的古老问题,它涉及到社会生活中的诸多关系。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义利观深深影响着现代社会,孔子集前人义利学说之大成,把义利关系提高到伦理道德学的高度,树起了“先义后利”的思想旗帜。孔子强调义,将“义”与“利”对立起来,但并不排斥和否定利,只是十分注重求利的手段和途径。孔子的这一思想为孟子、荀子等儒学大师所继承和发挥,并深入到人们的意识深层,极大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儒家的义利思想造就了无数的志士仁人,但由于后儒的偏颇理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早在世纪之初 ,德国的马克斯·韦伯就提出了批评儒家文化的思想 ,他认为儒家文化限制人追求利益的欲望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障碍 ,是中国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当前 ,我国也有人提出了与韦伯同样的看法 ,认为儒家重义轻利的经济伦理观与市场经济是相对立的。其实 ,儒家的义利观 ,并不排斥个人利益 ,认为义与利都是人所需要的 ,但义与利相比较 ,义更高于利 ,人应该“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以利从义 ,义先利后。中国同仁堂三百多年来一直坚持“义利并举、以义为先”的经营宗旨而保持常盛不衰的事例证明 :儒家以利从义的经济伦理观 ,不仅不是限制市场经济发展的枷锁 ,恰恰相反 ,它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义利关系与社会财富分配直接相关,在社会生产关系转型时期总是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我国学术界多认为“孔孟主张义利对立,尚义排利”,这是对孔孟极大的误解。从孔孟的言论和行动看,他们“重义而不轻利”,“尚义而不排利”。儒家义利观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经过了两次蜕变,这是孔孟义利观被误解的主要原因。为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的义利观,必须区分儒家义利观的精华和糟粕,批判地继承孔孟义利观中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5.
儒家义利观的现代化转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其转变实质是传统义利观的社会主义化,即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坚持传统中重义不轻利、以义驭利的义利统一原则,把儒家义利观改造为社会主义义利观。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伦理史上一场义利之辩,从春秋战国时期延续到宋明时代,乃至目前伦理界重新对义利之辩的反思。可见,如何认识“义”与“利”?是提倡“义”,还是“利”,或者是“义利并重”,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我们从中国古代义利之辩的历史背景,中西方伦理之本质差别,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一些国家与地区的伦理道德在变化等分析中,不难得到这样的结论: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特定条件下,要实现四个现代化,(?)须提倡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义”与促进社会主义发展的“利”并重。  相似文献   

7.
冯友兰在"新理学"哲学体系中继承了传统儒家公利即义、私利即利、义高于利的传统,更重要的是他极大地发展了传统儒家的义利观,认为义利不仅有对立的一面,更有统一的一面,个人利益尤其是个人的物质利益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他的这种义利观可以称为"义以为上"的义利统一观,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关于义利关系 ,孔孟提出了“重义兼利”的主张 ,他们“重义而不轻利”、“尚义而不排利”。后世之所以误解为“孔孟主张义利对立 ,尚义排利” ,主要是因为孔孟义利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次蜕变 ,造成了后人的误解。现在我国社会转型中价值观出现了一些偏差 ,为了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义利观 ,必须区分儒家义利观的精华与糟粕 ,继承孔孟义利观中的合理因素 ,树立“重义兼利”的新观念 ,继承“尚义”的传统美德 ,倡导“见利思义”的儒商风范  相似文献   

9.
“义”与“利”的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义”是指道德原则规范,“利”是指物质利益。义与利的关系,涉及到道德原则规范与物质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问题。在中国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儒家、法家、墨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和许多宝贵的积极合理因素。其中尤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这个问题的论述最为全面、深刻,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总结研究儒家义利观的基本内容,批判继承它的…  相似文献   

10.
义利之辨,是中国伦理思想史的一个重要内容。先秦诸子的大辩论中,就包括了各种义利观的交锋。其中,韩非以其尖锐、深刻、透辟的见解独树一帜,值得研究。一在韩非之前,对义利关系发表过权威性见解的学派,当推儒、墨、法几家。以孔丘、孟轲为代表的儒家是主张重义轻利的。孔丘就主张:“见利思义”,“子罕言利”,认为“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孟轲也主张“何必曰利”,认为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义、利问题向来为思想家们所重视。自先秦以来,围绕义、利关系发生过几次义利之辩。就老子的义利思想来看,由于作为其立论基础的"道"、"德"有别于儒家道德的人伦性,具有鲜明的自然性特点,因此,老子的义利观在路数上就显示出与孔子很大的不同。笼统地认为老子"义利俱轻",否定义和利,乃是忽略了老子道德的自然性这样一个立论基础,是以孔子及其儒家强调人伦性的义利观标准去衡量老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不仅继承了传统儒家公利即“义”、私利即“利”,“义”高于“利”的传统,而且发展了传统儒家的“义”“利”观,认为“义”、“利”不仅有对立的一面,更有统一的一面,个人利益,尤其是个人的物质利益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他的这种“义”、“利”观可以称为“义以为上”的“义”、“利”统一观,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儒家伦理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几千年来,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儒家伦理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与挑战。本文针对当前伦理学界比较关注的儒家伦理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阐释了自己的观点,并着重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批判地继承儒家伦理文化。  相似文献   

14.
春秋义利观以“义,利之本”和“居利思义”为核心,它承认人对利的欲求的合理性,强调义是求利的正确途径。其基本精神是:重视精神追求,将其置于物质利益之上;维护整体利益,将其置于个体利益之上;肯定欲利的合理性,将其置于道德的监督之下。先秦儒家全面继承了春秋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观点,虽然在基本精神方面未能对春秋人有大的超越,但是他们从个人道德修养和统治者的道德选择等角度审视义利问题,提出了一些新见,其意义在于继往开来。  相似文献   

15.
义利之辨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论题。胡安国在宋代理学背景下,吸收前儒的义利之辨思想,将义、利作为《春秋》的权衡标准。在《春秋传》中,义利之辨的展开以天理人欲之辨作为理论依据,以公、私作为义、利的现实判断标准,义利之辨在民族文化和治国方式上分别体现为华夷之辨和王霸之辨。《春秋传》的义利之辨对 “春秋学”及后儒义利观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社会政治实践上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义利观是孔子思想及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孔子“重义轻利”,认为“君子义以为质”,主张在处理义利二者关系时,强调以义制利,以义生利,二者不可兼得时,要以舍生来取义,但是孔子并没有以义否定利,他认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且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很重视民利。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形成统一的价值导向。这种价值导向,是科学的辩证的义利统一观,是以人民利益为基础的义利统一观,是价值取向多元化与价值导向一元化的义利统一观,是价值导向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义利统一观。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关于正确义利观的重要论述,业已成为我国外事工作的重要价值导向。这一科学观点的形成,是一个以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为理论之基、以中国传统义利思想为文化之源、以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伦理智慧的演进为历史之维的建构过程。在理论之基上,习近平关于正确义利观重要论述继承了国家利益观、国际主义思想、自由人联合体思想、道德和正义原则的理论精髓,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向当代形态的转换;在文化之源上,习近平关于正确义利观重要论述科学地把握传统义利关系中“义”“利”的价值定位,实现了对传统义利思想的超越;在历史之维上,习近平关于正确义利观重要论述是对毛泽东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义利观、社会主义义利观等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伦理智慧的演进发展,实现了义利关系由国内战略向国际战略的视域转换。  相似文献   

19.
先秦儒家的义利观是义利两有,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以义制利,重义轻利。西汉以后,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后儒们愈来愈把义和利、公利和私利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20.
“天人合一”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其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儒道两家从不同的视角阐发了“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进,“天人合一”观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在当代中国,“天人合一”观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