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希腊哲学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信息、系统、复杂性思想.可以将这些思想归纳为十个方面的特质:微观不变的简单性观念基础上的世界整体统一观;微观不变的简单性观念基础上的宏观可变的复杂性观念;整体性质不能简单归约为部分性质的整体涌现性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世界、事物演化生成的自组织性;承认世界本原具有"多样性"的复杂性观念;承认偶然性在事物演化过程中的作用的复杂性思想;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看到了物质世界与信息世界在存在方式上的差异;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发现了认识发生和认识过程的信息中介的机理;没有创新的预成论的全息理论;具有直观性和猜测性两大缺陷.  相似文献   

2.
在印度古代沙门思潮哲学流派中,耆那教的“七谛说”强调了七种实在或真理,归纳起来可以认为这一理论是把极微、时间、空间、运动、静止、灵魂看作是世界的六大基本构成要素;顺世派的“四大元素”论把地、水、火、风看成是构成世界的本源性存在;生活派的“十二元素”论则把灵魂(命)、地、水、火、风、虚空、得、失、苦、乐、生、死看成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这些理论深刻体现着多元实在论、全息论、整体涌现论的思想。耆那教“或然论”的“七支论法”强调的是事物本身的暂存性、条件性和过程性的相对性特征,以及人的认识的有限性、局限性、片面性的相对性特征,这样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过程论、随机性、非决定论的复杂性观念。生活派和顺世派的“自然因论”则具有非决定论的、自组织的复杂性思想。  相似文献   

3.
"全息认识论"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息认识论作为认识论领域的新兴学科,其定义大约为全方位、多视角地同时研究主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的学说.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思维信息论、思维系统论、思维控制论三大论域;贯穿这三大论域的中心线索始终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双方之间的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与价值关系.笔者认为,随着全息认识论研究的深入,其探讨重心将被置于思维控制论.然而,认识论重心的这种转移并不意味着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第一原则分道扬镳,它只是表明了,认识论研究的领域从过去的宏观认识论移向微观认识论.  相似文献   

4.
全息的含义是"部分包含整体的全部信息",这一概念为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部分也具有整体性,而整体也具有局部性。从全息论的角度看,系统论与还原论具有共同的局限,即都具有还原的性质。系统论不过是倒过来的还原论,它把部分的性质归结于整体,正如还原论把整体的性质归结于部分。本文论述了全息论与系统论、还原论的联系与区别,得出了两个结论:从整体上看问题是不可能的,因为所谓整体不过是人的视野中的整体,人的任何认识都是不"全"的,因而所谓整体本质上不过是认识上的"局部";一种完整的认识必须包含"未知"于自身之内,否则就不是"全知",任何已知都不是全知,它们都是有限的、局部的认识,若以这种不全的知代替那包含未知的全知,就是以局部代替整体,错误也就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5.
王堃 《齐鲁学刊》2014,(2):23-27
安乐哲的儒家的角色伦理学,既是儒家与实用主义的全息比较,又是儒家思想的全息呈现。比较的基础在于生生不息的流变的传统,而这种传统是儒家和实用主义所共有的,它可以用一种零售的方式包容其它不同的传统,而形成各种传统相互依存、相互体现的全息图景。儒家的特色在于将此传统体现在关系宇宙论中,其根基是家庭和社会中的各种角色。而对角色的全息性理解就在儒家的核心理念——德行之中,这是儒家能与世界其它传统相比较并取得自我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商忠 《中州学刊》2005,(1):206-208
全息既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又是一个哲学的概念.从哲学的视野观照汉字,汉字是全息的,而且汉字的全息是多层面、多视维的.汉字创制的全息表现可以具体概括为:汉字创制原则中蕴涵着全息思维模式;独体"文"具有全息构形的表现方式;合体"字"体现出全息构形联想.其中,合体"字"的全息构形联想最能体现汉字创制的全息理念.全息汉字的这种文化学意义,是世界上任何拼音文字所不具备的.  相似文献   

7.
古印度哲学的信息、系统、复杂性思想的基本特质(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印度哲学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信息、系统与复杂性思想,可以归纳为十二个方面的特质:丰富的宇宙及其事物自生性的过程论思想;以大梵为本体的世界整体统一性理论;形形色色的多元实在论的本体论观念;明确的信息自在显现思想;丰富的宇宙、事物的全息思想;深刻的信息认识中介论思想;差异整体论和差异认识论的复杂性观念;和合论中的整体涌现论的复杂性思想;事物自然因、无目的、非决定论的复杂性观念;无常无我论、空论中的变易、无主宰、无主体的复杂性思想;"中道论"中两极兼容、对立互补的复杂性思想;具有直观性、猜测性、神秘性、神学性等缺陷.  相似文献   

8.
古印度哲学的信息、系统、复杂性思想的基本特质(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印度哲学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信息、系统与复杂性思想,可以归纳为十二个方面的特质:丰富的宇宙及其事物自生性的过程论思想;以大梵为本体的世界整体统一性理论;形形色色的多元实在论的本体论观念;明确的信息自在显现思想;丰富的宇宙、事物的全息思想;深刻的信息认识中介论思想;差异整体论和差异认识论的复杂性观念;和合论中的整体涌现论的复杂性思想;事物自然因、无目的、非决定论的复杂性观念;无常无我论、空论中的变易、无主宰、无主体的复杂性思想;"中道论"中两极兼容、对立互补的复杂性思想;具有直观性、猜测性、神秘性、神学性等缺陷.  相似文献   

9.
对《“客观信息”范畴的再质疑》一文的反批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中月”仅仅是一个关于“存在”的不同形式的案例,而根本不是什么关于信息进化和全息现象的案例;自然事物在相互作用中产生的“痕迹”本身并不是信息,只是关于信息的“特定编码结构”,而其中所可能呈现的自然关系的反映内容才是信息;承认“客观信息”的存在,丝毫无损“物质世界”的颜面,这恰恰证明了物质世界自身的能动性、普遍联系性和运动变化性;事物的进化和退化主要体现在程序信息的变化上,尤其在生物界,程序信息的复杂化发展程度标明着生物进化的等级和水平;健全人体中所凝结的关于人的社会历史关系的相应程序性信息规定的并不是霍先生所粗俗理解的那种具体人类历史过程或文本的内容,更不是什么通常所说的七大姑、八大姨之类的社会关系,而只是能够在人类社会文化的中介下发育出来的属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具体结构,以及能够融入人类社会,能够习得人类文化,并还可能传承和发展这种文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王令训 《云梦学刊》2003,24(1):101-103
分析情感与心理活动过程、情感与个性心理结构的关系,可以发现情感与其它所有心理现象具有蕴含关系,情感活动也要受其它各种心理成分的影响制约。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情感具有全息性和情感活动全息律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实体与关系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事物存在状态,或者说,世界上存在着实体事物和关系事物这样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 所谓实体,指的就是完整的系统,它是具有既成性、相对独立性和发展性的事物。所谓关系,指的就是实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它是具有连续性、相互性、中间性的事物。实体事物与关系事物的区别是明显的、不容抹煞的,以往,人们对它们的区别的认识是不足的。实体事物与关系事物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我们必须学会在实体与关系的辩证联系中认识事物和改造事物。  相似文献   

12.
彭雨  张国清 《云梦学刊》2010,31(3):130-131
全息思维方式的理论内涵是指:按照宇宙大统一定律所揭示的信息泛对应性即事物的全息相关性,着力寻找并应用系统所包含的母系统的潜信息和显信息,努力激发整体相关性的思维功能效应。“编排巧妙、技术创新”是健美操的生命。用全息思维方式思考健美操的动作编排创新可以拓宽创新思路,为进一步启发健美操动作编排创新创设平台。  相似文献   

13.
在语言哲学的研究中 ,指称论是流传甚广、影响极大的一种意义理论。 2 0世纪西方语言哲学的兴起 ,使语言的研究成为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意义理论是语言哲学的核心内容。研究语词或语句的意义就是研究语言(思想 )和世界之间的关系。在现代西方哲学中 ,哲学家对这个问题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他们提出了指称论、观念论、功用论、行为论、语义论、意向论等等不同的分类。指称问题是语言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指称论的基本思想是 :名称是通过指示或指称外部世界中的事物或事实而具有意义 ,一个名称的意义就是它所指示或指称的对象 ,或者是表达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哲学中信息、系统、复杂性思想的十大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邬焜 《河北学刊》2008,28(3):38-41
中国古代哲学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信息、系统、复杂性思想。本文将这些思想归纳为十个方面的特质:①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坚持世界具有整体统一性的观念;②在人类哲学史上最早提出了类似于信息结构化的理论;③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事物自身显示自身的信息性存在的性质;④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事物存在的全息性特征;⑤在人类科学与哲学史上最早提出了信息网络的思想;⑥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看到了整体性质的涌现性特征;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提出了关于人的认识的信息中介论理论的萌芽性思想;⑧具有丰富的过程论和生成论的思想;⑨提出了明晰而深刻的非决定论的复杂自组织思想;⑩具有直观性、猜测性、神秘性等缺陷。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可以归结为人工自然与和谐社会的关系问题.利益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人工自然不仅是利益的载体,也是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栽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人工自然的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四大关系".这"四大关系"所在领域内的"四大和谐"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和谐的全息性使得"四大和谐"成为可能.从"三大关系"到"四大关系"、从"三大和谐"到"四大和谐",既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在人工自然演化过程中调节人工自然,进而调节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以及调节人类社会的利益格局,是通往和谐社会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6.
<正> 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三对范畴,人们通常是在同等意义上使用的。笔者认为这三对范畴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完全等同。(一)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是辩证的。首先,一般与个别是相互差别、相互对立的。一般是同类事物的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部分、方面或本质的抽象概括,而个别是指具体的书物,它比一般更生动、更丰富。个别事物具有多方面的属性,这多方面的属性不能全部包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把制度定义为经济系统对它的经济元及其子系统的约束和影响(称为制度要素),以及这些不同的约束和影响之间的关系构成的有机整体,其可以形式化地表示如下:经济制度=(狖制度要素狚,狖不同制度要素之间的关系狚)。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制度的层次性和全息性,以及不同层次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论述了制度要素的类型,以及它们之间的局整关系和因果关系。从本文研究中可以得出一个重要启示:各层次的经济制度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大系统,任何一个层次制度的改革和创新,都与其他所有层次的制度密切相关。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国目前所进行的体制改革必须采取系统推进模式。  相似文献   

18.
事物具有两层次规律,即表层的事物客体的外部联系规律和深层的事物内在联系规律。表层规律包含客体本质、外部相互作用及其形成的组织结构等方面的规律,是关于世界如何由独立客体构成的构成论规律,它们描述了事物的外在运动及其结果,但不能解释这些客体本身是从何而来。如果将表层规律绝对化为事物的本质规律,将会形成错误的形而上学世界观以及建构主义方法论。在构成论规律的背后存在着关于事物如何通过内在联系而生成的生成论规律。实践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过程,是社会事物的生成根源。自然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则是人类实践的前身,是整个自然界的生成根源。正因如此,以发现事物客观规律为主旨的科学,以其发现的规律的层次不同而分为不同类型。当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正经历从表层的构成论规律观向深层的生成论规律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古代佛教的和合论是一种涌现论的复杂性学说,其强调的是事物的整体性、关系性和结构性。不应当把佛教的十二因缘、三世因果说简单归结为宿命论学说,因为与其相统一的"四谛"和"八正道"学说明显具有不安天命、自我主宰、积极创设未来的复杂性方法的韵味。佛教的无常无我论、空论中也深刻体现着变易、无主宰、无主体的复杂性思想。佛教的"中道论"以及龙树提出的"中观论"学说则具有两极兼容、对立互补的复杂性思想特征。大乘佛教的唯识论虽然是一种比较彻底的主观唯心论学说,但是,其中关于人的认识以心识为中介、为种子的一些论述则蕴涵着某种深刻的全息论和认识发生的信息中介论思想。  相似文献   

20.
认识成果中的知识、意义和美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认识论把认识成果笼统地等同于知识,这是片面的。认识是主体在观念形态上对于现实世界的全面反映。现实世界包括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认识活动包括认知活动、评价活动和审美活动。认知活动在于把握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它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活动。评价活动在于揭示事物“为我而存在”的关系,它是主体对于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认识活动。审美活动在于在主体“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它是主体感知主客体之间的融洽和和谐,从而引起情感愉悦的认识活动。与认知活动、评价活动和审美活动相对应的是知识、意义和美感。知识、意义和美感是认识成果中的三种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