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疆汉语方言的“把”字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汉语方言“把”字句的一大特点是“把”字句的泛用。这种泛用一方面是指新疆汉语方言“把”字句的使用超越了普通话“把”字句使用的条件范围,另一方面是指就某些句式来说使用频率高出了普通话的使用频率。这种泛用的原因之一是少数民族语言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比分析新疆汉语方言和普通话中的"把"字句,结合现代维吾尔语中的语法现象,提出"维吾尔语"影响论,并进一步结合青海、内蒙古汉语方言中的类似现象佐证阿尔泰语影响论.  相似文献   

3.
循化话中人称代词的变格范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循化话是青海汉语方言中的一种很独特的土话,类似“河州话”。它既不同于西宁话,也不同于乐都话,更不同于普通话。一般地讲,汉语方言的差异最大的是语音,其次是词汇,语法的差异极小。但是循化话的独特点除了语音和词汇的差异外,语法的差异尤大。如循化话的基本句式“宾—谓”式在现代汉语的标准语中不存在,循化话中没有“把”字句和“被”字句,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介词结构,以及连词的省略等等。人称代词的变格是汉语中更为少见的语言现象,至今末引起过语言学家的注意。拙文就循化话的人称代词的变格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4.
国内藏语学者一般将藏语分为三大方言:1、“卫藏方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2、“康方言”,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西藏的昌都地区;3、“安多方言”,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等省。安多藏语分布地区广,多半是牧区,也有一部分是半农半牧区及农业区。总的讲来,这一方言内部的差别较小,彼此交谈并不产生困难。它同其他藏语方言一样,都是从古代藏语演变发展来的,并在语言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5.
安徽庐江方言中用“把”字句和“给”字句来表示处置和被动,但除了表示处置和被动以外,庐江方言中的“把”字和“给”字还具有普通话中“把”字和“给”字不具备的涵义。通过对庐江方言中“把”字句和“给”字句的总结和分析,有助于对庐江方言的研究,甚至是江淮官话以及现代汉语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把”已语法化为功能投射的中心语,“致使性”是“把”字句句式义,它附着在“把”字上。使用句法替换标准或语义指向标准易于把两类汉语“把”字句即致使义“把”字句和处置义“把”字句区分开来。“把”字句的各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错综复杂,也因此产生了歧义性“把”字句。设计“分解型”词条指派方法,借助广义斯科伦项理论,在多模态组合范畴语法MMCCG中不仅可以将各种“把”后VR区分开来,还可以精确地刻画“把”字句的各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特别是能成功地处理两种歧义性“把”字句,弥补了句法分析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把字句并非生成于唐宋时代.来源多样,结构有变,数量增加,表义范围扩大等构成了唐宋把字句的显著特点.北方阿尔泰语系逆行结构对汉语顺行结构的外在影响与汉语内部“将、把”的虚化,动补结构的凝固等因素交互作用,使把字句迅速类化出更多的形式.  相似文献   

8.
“把”字句是汉语中最具特点的句式之一,也是语法学界研究的热.最之一。从上世纪20年代至今,“把”字句已有80多年的研究历史。前人对“把”字句的研究无论从广度上还是从深度上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把”字句的句式研究、“把”字句的相关句法成分研究、“把”字句的功能研究、“把”字句的语法化研究及历时演变研究等几个方面。当然,“把”字句的研究中仍然存在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西安方言中宾语前置句中的“把”插入、零谓语“把”字句、“把NPV得”及“把NP一V”结构的成因分析,认为这些特殊的处置式“把”字结构与光杆动词的接受度、语义的凝固与脱落、社会环境因素、历史遗留等方面息息相关;同时,从语言内部来看,宽泛的“处置义”及谓语使西安方言对“把”字句包容性更强、使用面更广。  相似文献   

10.
安南水磨房村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三坝乡。村中回族、汉族、藏族、纳西族等民族杂居在一起。村民彼此之间使用一种当地汉语方言交际。大多数汉语方言的语序都是svo型,而这种当地汉语方言却是sov型的。将它同藏语和纳西语作一些比较,可看出安南水磨房汉语语序的若干特征是由于语言接触造成的民族语言对汉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青海汉语方言中的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青海汉语方言只有在舌尖后音与“开口呼”韵母拼合时才会出现舌尖后音转向舌尖前音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包含被字结构的把字句-N把N1被(N2) VP”是把字句的一个小类,和把字句有必然的联系,但也有自己的特征.文章从两个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共时角度研究它的句法特征、语义表达、成句动因;历时角度研究它的演化过程和用频低的原因.结构上,该句式是“把字句”前半部分和“被字句”后半部分的截搭;语义上,该句式有“把字句”的主观处置和致使义,也有“被字结构”的遭受义,只是不同小类突显的语义重点有差异;语用上,该句式有了现代汉语中“把字句”、“被字句”不具有的消极义,这是这个句式所赋予的.该句式所表达的不仅是“把字句”和“被字结构”简单的叠加,还有各种附加义.  相似文献   

13.
在汉藏翻译中,忽视两种语言各自的语法规律,硬套汉语的词、句结构框架.抹杀藏语言的民族特色.到处都有三联式、合并式、脚注式、临摹式、改革式、模糊式、代替式、罗列式等八股文式的严重弊病,使地道的藏语变成了“汉话式的藏话”,不懂汉语,很难理解。广大僧俗群众已很不满,想看又不愿多看。汉藏翻译步入歧途,由来已久,再不拨乱反正,已很难起到应有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把”字句对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在教学中仅用“处置”来解释“把”字句的语义 ,不能解决其学习难点 ,但采用语境导入、突出词序、双语对比、错句辨析的教学方法则可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对“把”字句的汉语语感 ,使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吴安其先生的新著《汉藏语同源研究》新近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 ,全书共 8章 ,50余万字。近年来 ,在语言系属分类上 ,汉藏语系部分语言的归属问题仍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和难点。研究汉藏语言系属关系的传统理论方法正受到挑战。吴先生的这部新著试图从较新的角度研究汉藏语言的系属和分类问题。全书围绕着方言和谱系树、汉藏文化的历史背景、汉藏诸语的文化源头和支系、古音构拟以及汉藏诸语的同源关系展开论述。本书借用考古学和民族学的新成果 ,论述了操汉藏语民族之间的文化渊源关系 ,界定了汉藏语的谱系关系 ;运用丰富的语料从汉藏诸…  相似文献   

16.
在考察普通话中处置式“把”字句和闽南方言中处置句的的基础上,尝试存“普通重音理论”作为衡量处置句合法与否的决定性因素这一问题上提出自己的商榷意见。“重音靠后”原则和“单轻双重”原则似乎不能将汉语处置句中这一类语言事实全部纳入自己的解释系统,处置句中VP部分的相对轻重如何与它所在的处置句能否成立之间的关联并不是唯一的。这意味着汉语句法结构与汉语内在韵律机制之间的制约关系并非绝对。语言的发展走向还会受到除内在韵律规则以外的其他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根据新疆汉语方言和青海汉语方言等在语气词“s”字使用上的方言和区域特征,认为“s”字是阿尔泰语言成分随迁徙的人群扩散到其它区域,再与不同的语言接触后产生的语言成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释西藏名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是人人熟悉的地名。西,汉语,表示方位,在祖国的西部;藏是藏语,所指的地理名称,合起来称为西藏。这汉藏合壁的西藏,就是人们所称的世界屋脊藏北高原,藏语称为“羌塘”。西藏在历史上很早就与中原发生关系,唐朝的文成公主进藏,象征着汉藏民族的友谊。但是西藏作为地理名称出现和使用是比较晚的。考西藏一词,清以前诸史籍,概未有所见。因此《西藏志》指出“西藏一隅……明曰乌斯藏,  相似文献   

19.
“把”字句是汉语中运用最广泛、作用最显著的重要句式之一,前辈与时贤们对此已经做过不少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对于“把”字句,汉语学界传统的看法多认为是用介词“把”将宾语提前,语义上是用来表示处置义,“把”字后的词语多属于定指的事物,“把”字句的动词不单独出现,即不能是光杆动词。近年来又出现一些新理论,这些新理论很引人注目,他们从不同角度来观察“把”字句,使研究越来越深入。  相似文献   

20.
“被”字句是汉语中的常用句型 ,但对于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却是个难点 ,在教学中若只是单纯讲解“被”字句的语义 ,学生难以掌握。采用语境导入、双语对比、错句分析等教学方法 ,则可培养学生对“被”字句的汉语语感 ,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