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林满平 《南都学坛》2011,31(6):68-72
陶渊明的《饮酒》诗是其诗文中的精彩之作,文本表现的是他归隐田园、怡情自然的自足自得。其间透露出强烈的自我生命意识,由归鸟、美酒、秋菊、青松四个鲜明的意象构成了其追求生命意识自我实现的完整结构。在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中,源于对身份的焦虑,陶渊明的选择背叛了自我的初衷,在环境的压力下,他作出了一种道德的选择,通过这种道德的选择造就了自己。诗歌文本在背叛道德选择的同时背叛了陶渊明的自我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2.
《红字》中的海丝特和《呼啸山庄》中的卡瑟琳是英美文学史上极富感染力的人物形象。虽然两人同样经历了坎坷崎岖的爱情道路,结局却迥然不同。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结构清晰地投射在两位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中,分别体现在追求爱情、矢志不渝的“本我”、遵循现实、历经磨难的“自我”和约定俗成、不可逾越的“超我”这三个层面上。当“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冲突加剧时,通过各种途径升华“自我”可以有效地缓和矛盾;与此同时,合理平衡矛盾冲突才能获得新生,而失去平衡的混乱只有在死亡来临才可消除。  相似文献   

3.
《九日闲居.并序》是陶渊明唯一的一首吟咏到菊花的重阳诗,此诗在唐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该文通过对《九日闲居》的分析,认为诗中"重阳"、"菊"等意象表达了陶渊明对寿考长年的渴求与企羡,而唐代诗人在接受陶渊明此诗的过程中,陶诗中那种企求长生的浓浓气息被逐渐消解掉了,代之而起的是另外的种种情感寄托和人生感受。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二:陶渊明诗中"菊"意象的开放性;佛教的兴盛与生命主题的消歇。陶诗"菊"意象的开放性使唐人对陶渊明重阳诗的接受背离本意成为可能,而佛教的勃兴与生命主题的消歇,使这种异变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伍尔夫两部作品《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的对比研究,比较两部作品文本中人物生命空间的异同。基于巴什拉的空间现象学,聚焦房间、门与窗等空间意象,分析两种家宅空间——主体自我表达的生命空间和与他者共在的共通空间,并论证从《达洛维夫人》到《到灯塔去》, 借由与他者的理解,个体发现“我”的失落生命空间与遗失的梦想,意识到彼此相互密切联系的重要性,进而向更具整体性的以“我们”为特征的共同体演进。  相似文献   

5.
环境适应的自我救济对大学新生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和持久的方法论意义。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心理准备、个性差异、文化差异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大学新生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出现了空虚、迷茫、失落、自卑、人际淡漠等多种心理矛盾和冲突。在分析了大学新生存在的心理冲突和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自我应对与自我救济是大学新生适应环境的主要路径,给出了大学新生自我应对环境适应的方法与自我救济策略。  相似文献   

6.
“思想解放”的信号发出后,自我与文化这两个题目在文学作品和一般讨论中成为热点。自我发现标志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新诗潮的滥觞,80年代中期“寻根”重新发现自己的文化传统,诗坛兴起“史诗”热潮。本文就自我与文化的关系讨论《敦煌》、《飞天》、《有关大雁塔》三首诗。在阐释这些诗的同时,也就现代世界中自我与文化这一关系陈述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深刻认识与把握“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这一重大命题,首先要有效破题。破解这一重大理论与实践命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与实践取向,聚焦新时代、新问题、新矛盾、新要求;必须结合全面从严治党、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来深刻认识党的自我革命作为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的当代意蕴,根据“四自”基本内涵深刻把握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内在逻辑与时代要求;必须深刻认识两种性质、两种类型的社会革命,结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任务新要求来深刻认识社会革命的当代意蕴;必须从“改造主体世界与改造客体世界”基本逻辑出发,以党的建设、党的领导、党的事业相统一为基本分析范式,深刻把握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当代意蕴、现实要求与实践机制。  相似文献   

8.
“自我”贯穿《草叶集》的始终,它也是研究《草叶集》不可忽略的概念。惠特曼的“自我”与史学、文学、心理学等范畴的“自我”不同,它包含“个体自我”“美国自我”“普遍自我”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的“自我”自成整体,不可分割。但每个层面的“自我”又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们既互相矛盾,又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了《草叶集》中的完整的“自我”。  相似文献   

9.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展现了主人公哈姆雷特内心中各种力量的矛盾冲突。在内心世界陷于巨大冲突失去平衡的情况下,中世纪意识形态无法再主宰哈姆雷特的心灵,而人文主义的意识形态在他的心中得以发展。然而,人文主义意识形态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自身的弱点,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者身份在自我建构的同时也在进行着自我解构,这反映了莎士比亚对于人文主义思想的深刻而独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全面考察晚唐著名诗僧齐已及其《白莲集》,揭示在禅宗思想影响下中晚唐诗歌中的独特的诗禅交融的艺术境界。以齐已与《白莲集》为内容,介绍齐已生平梗概及“白莲”意象的精神意义;统计分析《白莲集》,探讨齐已诗风的“清”、“苦”特征;齐已调和诗禅的努力以及《白莲集》独特的审美意象,揭示齐已《白莲集》所体现的诗禅境界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卡夫卡在《地洞》中描写了小动物因内在理性的不断思考与外在地洞的无从把握而时刻焦虑着,展示了自我的迷失与他者的注视这一矛盾交织的生命体验。小动物所处的主体性丧失与外物强力的生存迷宫这一生存困境颇似现代人受技术控制丧失主体性、心无所依的悖谬现实,两者有着同质的精神焦虑。因此现代人欲走出当下技术统治的异化现实,就必须厘清临界者的存在,认识到自我与他者存在的互为统摄性。  相似文献   

12.
分析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与《奥林匹亚》以及1860年代的评论可以得出,将该两幅作品所引发的冲突与对立仅仅归结为其绘画的创新所造成的评论家与公众的无从解读,只能是引发冲突的外因,并且该种结论仍然无法解释冲突的全面性、持久性。归根究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马奈自身因素使然,其在作品中既力求关注当下现实,同时又试图使其作品与传统之间保持一定的关联,而更深层的原因则是马奈既坚持自我又对沙龙存在现实顾虑的绘画态度使然。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原则,坚持以自我革命推进社会革命,其百年辉煌正是在自我革命的内在统一中逐步实现的。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从其历史生成看,形成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新路探索的过程;从其理论向度看,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传承了中华民族反躬自省、守正创新的传统文化精髓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建思想;从其现实回应看,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有力回应了破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和“历史周期率”的现实之问。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历史生成、理论向度、现实回应三者融会贯通、有机统一,共同串联起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发展进程、客观规律和现实路径,沿着这种逻辑继续前行,势必续写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在诗文作品中进行自我神化,以《五柳先生传》和《拟古九首》其五展示完美的自我形象,并通过对上古之民心境的美化达到了自我神化,通过尚友古贤来加强自我形象的塑造。这些都为后人对他的偶像化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思想解放”的信号发出后,自我与文化这两个题目在文学作品和一般讨论中成为热点。自我发现标志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新诗潮的滥觞,80年代中期“寻根”重新发现自己的文化传统,诗坛兴起“史诗”热潮。本文就自我与文化的关系讨论《敦煌》、《飞天》、《有关大雁塔》三首诗。在阐释这些诗的同时,也就现代世界中自我与文化这一关系陈述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李晓敏 《九江学院学报》2008,27(5):11-13,17
在陶渊明研究中,《形影神》一诗的主旨问题争论较大。已故治陶学者逯钦立先生就此诗分析并主张其为陶渊明反佛之力作。笔者详析逯文并结合陶集加以辩证,认为《形影神》诗实为陶渊明所作之自我精神剖析,逯说有牵强之嫌。诗人通过对自身几种思想的审视,最终以“自然”之说释惑,达到一种“委运任化”的高超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止酒》诗属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游戏的徘谐体,其渊源或来自南方民歌。后世对《止酒》诗的诠释以胡仔“知止”说最为经典,因其抓住陶渊明安贫乐道、委运任化的生命哲学观。后代读者结合时代审美心理对《止酒》诗做出不同解读,使得“渊明止酒”的典故与拟和《止酒》诗包含身体健康、隐逸、刺世、知止、齐物等丰富的意蕴。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分析陶渊明的人格结构,认为陶渊明的本我是“性本爱丘山”的闲适淡如;自我是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仕与隐、贫与富等苦闷中的“履运增慨然”;超我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刹那间濒临顶峰的审美体验与“纵浪大化中”的释然。陶渊明的人格精神影响深远,是因为他没有囿于自我,而是在努力实践人格最高层次的部分--超我。  相似文献   

19.
在《自我的他性》一书中,流心提出“自我的他性”是由于个体在商业实践中的结构位置错位而导致的人格的断裂。文章以维克多·特纳的“结构与反结构”理论来审视“自我的他性”,认为“自我的他性”并非“自我的迷失”,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自我的重构”。  相似文献   

20.
本我与自我矛盾的象征─—《野草》新解三题庞沁文《野草》是鲁迅先生的心血孕育的宁馨儿,它凝聚着先生深刻的生命体验,包含着先生全部的人生哲学,是先生丰富复杂心灵的象征。《野草》中一些意象是作者心灵中互相矛盾着的两方面的象征,只有从分析心灵,即从精神分析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