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汉代开始在西域设立属国和都护,以迄清代的西北治理,不难发现,西北边疆地区经历了一个由被内地争权羁縻、争取的外围地域即"西域",逐渐演变、被整合为中国国土即"西北"的过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即由"西域"到"西北"的变化,不仅意味着指称上的改变,其实质性的内容是"西北"边地内化为"中国"国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北"成为"中国"的西北——尽管这一历史进程中曾经历战乱、分裂、割据,但其总体的趋势却是指向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格局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2.
西南联大的"南渡北返"与西北联大的"扎根西北",都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学精神的"最高表现"①. 关于南渡北返,冯友兰先生撰写的西南联大纪念碑文有这样的阐释:  相似文献   

3.
"新政"时期,是继洋务运动西北近代工矿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西北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机器工业为西北的近代化奠定了工矿业基础,各类机器工厂和矿物学堂的开办,为西北用近代方式培养了第一批工程技术人员,这对西北后来近代机器工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因为,他们同新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在西北整个近代历史过程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更是为北洋政府时期西北近代工矿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涌入西北的"流徙作家群",因家国危亡下的作家使命,由分散而聚合,与西北地理、环境产生精神共鸣,并完成文化的认同归属感。多以青年作家为主的西北流徙文学,很容易感染时代的烽火,高扬战斗精神,"英雄情结"随之凝成,但它也是内心软弱的体现,进而使得主体精神丧失。"旅居身份"的西北流徙作家,会不断地寻找心灵归宿的精神原乡,或以记忆中的故乡为依托,或沉溺于个人的安乐,或在异域的西北寻觅"故乡"的温柔,寄怀于永恒的宇宙万物与"诗化"的女性。  相似文献   

5.
"新政"时期,是继洋务运动西北近代工矿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西北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机器工业为西北的近代化奠定了工矿业基础,各类机器工厂和矿物学堂的开办,为西北用近代方式培养了第一批工程技术人员,这对西北后来近代机器工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因为,他们同新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在西北整个近代历史过程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更是为北洋政府时期西北近代工矿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省立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国立北平研究院等四校一院奉命西迁西安,复迁陕南汉中,形成战时我国最大的两个大学联合体之一——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与西南联大几乎全部北归不同,西北联大除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迁回原址复校外,在西北留下了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医学院、西北农学院、西北师范学院等国立五校。今天的西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院校,与西北联合大学均有源流和传承关系。西北联大在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是中国高等学校区域分布由"点"、"线"布局向"面"的布局演化的历史性转折,它将高等教育制度系统地传入西北,奠定了西北高等教育的基础;它从知识、思想、文化等方面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社会进步,为战后中国西北建设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为21世纪的西部大开发蓄积了宝贵的人力资本;特别是它凝聚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共赴国难的团结精神,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凝聚了两大光荣传统:文化传统与革命传统。我们希望通过回顾西北联大的历史,更加全面地了解20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精神传统、传承和文化创新,诚邀海内外专家学者赐稿,共襄盛举。  相似文献   

7.
为什么要纪念西北联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省立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国立北平研究院等四校一院奉命西迁西安,复迁陕南汉中,形成战时我国最大的两个大学联合体之一--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与西南联大几乎全部北归不同,西北联大除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迁回原址复校外,在西北留下了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医学院、西北农学院、西北师范学院等国立五校。今天的西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院校,与西北联合大学均有源流和传承关系。西北联大在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是中国高等学校区域分布由"点"、"线"布局向"面"的布局演化的历史性转折,它将高等教育制度系统地传入西北,奠定了西北高等教育的基础;它从知识、思想、文化等方面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社会进步,为战后中国西北建设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为21世纪的西部大开发蓄积了宝贵的人力资本;特别是它凝聚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共赴国难的团结精神,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凝聚了两大光荣传统:文化传统与革命传统。我们希望通过回顾西北联大的历史,更加全面地了解20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精神传统、传承和文化创新,诚邀海内外专家学者赐稿,共襄盛举。  相似文献   

8.
《南都学坛》2018,(1):19-23
湖北鄂城出土汉镜铭文"宜西北万里"透露出汉代社会意识对于西北方向的特别关注。所谓"宜西北万里",也显现出对远程行旅可能经历艰险的乐观态度。长江流域出土这样的镜铭文字,反映丝绸之路交通对于当时社会文化之英雄主义与进取精神的积极影响。镜铭文字"宜西北万里富昌长乐"所见"宜西北万里"与"富昌长乐"的前景预想,或许体现了向西北方向的远行与经济生活的联系。关注后世边塞文学遗存的人们,其实应当注意雄健有为的文化精神出现于汉镜文字的历史先声。  相似文献   

9.
中苏(俄)外交关系变化对近代西北商路的经贸活动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突出地表现在商品流量、流向变化方面。此种变化不仅加剧区域商品市场变动,而且影响相关生产要素的流动。这不仅是近代西北区域商品市场变动的重要原因和主要特征,而且也是近代西北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趋势不断加剧的外部原因。它表明,政治形势变化是近代西北区域经济发展中内在动力机制生成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影响因素亦是今日西北区域经济发展应直面的历史"传统"和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10.
以西北民歌(主要是陕西民歌)为例,探讨了民歌中"润腔"唱法的诸多表现形态,从而展现西北民歌中"润腔"唱法的独特性,并希望从中获得一些有益于中国民族唱法的启示和经验。  相似文献   

11.
当前加拿大在北极西北航道的管理立法中采取"内水性"的管理措施,其希望通过航行许可制等措施实现对西北航道水域的"内水化"控制,维护其国家安全利益,同时保护北极海域的生态环境和因纽特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在应对加拿大的管理措施时,我国需妥善处理加拿大对西北航道的海洋主张,尊重加拿大作为沿海国正当的安全利益,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推进与加拿大在西北航道的合作,以《极地规则》为契机敦促加拿大在西北航道实行更加科学合理的环保规则,维护我国在西北航道的航行自由权。  相似文献   

12.
"河湟"地区是中国西北多元民族文化共生的典型区域。"以水为据"梳理该地区少数民族聚落的分布特征,为该地区民族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河湟地区多元文化反映了西北民族文化分布格局,少数民族人口的时空变迁,少数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间的调试关系等,对于研究民族文化地理空间具有重要价值。河湟地区是整个西北民族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整个汉藏边界民族文化研究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3.
略论西北文化的根本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地区,是指今天地处中国西北部的陕、甘、宁、青、新等五个省区。"西北文化"也就是指这五个地区的文化圈。从整个西北的历史发展和中国西部文化的内在结构来看,西北文化呈现出会聚性、多样性、交融性和多变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研究西北四省、自治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1986-2012年的虚拟水资源丰度。研究发现,西北四省农业生产的水资源禀赋水平很高,相比较西北四省的经济发展水平,验证了西北四省农业虚拟水"资源诅咒"效应的存在,进而得出农业虚拟水资源丰度在我国现阶段确实存在"资源诅咒"效应,同时农业虚拟水"资源诅咒"效应也为国家及地区制定更好的政策,促进西北地区农业虚拟水贸易的发展、保障西北粮食安全、促进西北地区经济增长等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是清代纪实画的代表作。该图卷描绘了清军与西北准噶尔部、回部叛乱势力的一场军事较量,它以"战争场面"、"献俘仪式"、"凯旋庆功"三个主题展现了乾隆一统西北边疆的伟业。就其深层含意来看,它实际为一种政治权力的表述,亦即乾隆欲通过绘画这一方式,以确立准噶尔、回部归附大清的历史事实,并宣告清廷管理西北边疆的政治合法性。  相似文献   

16.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中法律保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誉为"社会安全网"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很长时间内几乎是完全"缺位"的,其中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医疗制度的空白,已经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因此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针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状,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从法律保障层面提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的建议,以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欠发达的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心村庄"--西北民族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的突破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小城镇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西北民族地区实际,提出了"中心村庄"发展假说.把中心村庄发展看成是西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城乡一体化和实现现代化的突破口,寻求"中心村庄-小城镇-中小城市-大城市"内源发展的新模式,为政府的制度安排提供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8.
除传统的因素外,西北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具有鲜明的"转型"特点。突破传统惯性逻辑思维的狭隘限制,以社会转型为宏观背景,分析影响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变量,为全面认识和根治社会稳定问题开辟了独特路径。以西北民族地区社会转型的整体性、非均衡性、异质性、突变性、模仿性、复杂性等特点为切入口,以经济、意识形态、宗教文化等核心"元素"为价值变量,以"民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民族文化"建设为根本路径,助推西北民族地区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9.
西北联大不仅秉持独特开放的办学理念,而且培育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学科专业,西北历史研究就是其中之一。西北联大时期的西北历史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效:对西北的历史文物古迹进行了考察、发掘与保护;撰写了大量高水平、开创性的学术论著;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加强关于西北历史的相关内容。西北联大对西北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弘扬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自信心;为西北历史研究特色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并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转向"的重要标志;客观上为国家未来西部开发建设战略的规划、实施提供了一定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20.
关于范长江与《中国的西北角》之余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5年7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采访西北。范长江自己后来说此行的目的之一是"研究红军北上以后中国的动向",一些研究者则认为范长江"最早报道了红军长征"、范长江是"第一个公开、如实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记者"。事实上,范长江西北行时正处于思想立场的剧烈转型期,尚未最后定型,他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还没有正确的认识,而且自1934年7月起先后有5路红军长征,它们长征的起点不同、过程不同、到达陕北的时间不同,因此范长江西北行的目的不可能是"研究红军北上以后中国的动向"。范长江在西北行中基本没有接触到红军,他对红军的报道并不完全真实。1935年7月才赴西北采访的范长江也不可能是最早报道红军长征的记者。现有史料证明,陈云才是正面报道和宣传长征的第一人。西安事变后,范长江在塞上行中,见到了一批我党高层人士,尤其是与毛泽东的彻夜长谈,使他开始了世界观的根本性转变,自此才彻底改变了对我党我军的认识。另一新闻巨子邹韬奋与范长江的思想道路有着惊人的相似。在对范长江早期思想的研究中,要敢于正视和承认范长江西北采访前后存在着思想弱点,不应为尊者隐、为尊者讳,实事求是是研究历史人物应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