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来自江西某县农村留守老人的物质支持、生活照料支持、精神慰藉支持等方面调查研究表明,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不足,严重威胁到留守老人的生活。他们的养老支持目前仍然是以家庭为主,但许多留守老人得不到子女的赡养,又无其他社会支持,晚年生活境况凄凉。缓解农村养老压力的当务之急是构建一个由政府、社区、社会服务机构、家庭和个人构成的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体系,以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权益。  相似文献   

2.
随着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流向城镇,传统的家庭保障功能逐渐弱化,而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尚处在改革探索过程之中;再加上留守老人群体自身的特殊性、相关社会制度支持度的不足,使得留守老人所能获得的养老资源日渐匮乏。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留守老人经济方面的养老保障状况,文章以安徽省怀远县永红村实地调查为例,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流向城镇,传统的家庭保障功能逐渐弱化,而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尚处在改革探索过程之中:再加上留守老人群体自身的特殊性、相关社会制度支持度的不足,使得留守老人所能获得的养老资源日渐匮乏.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留守老人经济方面的养老保障状况,文章以安徽省怀远县永红村实地调查为例,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 2011年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了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从样本分布来看,83%的农村留守老人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17%感到不满意.研究结果发现,大部分农村留守老人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农村留守老人已经接受和认同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农村留守老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对其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大;家庭生活水平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影响显著;社区支持网络对提升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5.
农村留守老人农业生产现状分析——基于江西调查数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江西农村留守老人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江西省农村留守老人农业生产现状,结果表明:在农业生产环境不佳、劳动力雇佣困难、政府支持和农村社区帮扶不足的情况下,60.9%的被访留守老人承担着农业生产和家务劳动的双重负担,部分人还同时承担着照料孙辈的重任;农村留守老人自身素质和外部支持的不足,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甚至影响农产品的持续供给。研究的目的在于,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以减轻农村留守老人的劳动负担、提高他们的福利水平、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农村留守老人是一个人数众多、分布广泛的弱势群体,提升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关爱水平既是一个民生问题,也是一个发展问题。农村留守老人存在政府、家庭、社会、社区以及老人自身五个健康关爱主体,但各关爱主体在农村留守老人健康关爱的实践中均存在缺陷,其中,家庭方面的主体责任未能凸显,精神慰藉聊胜于无;政府方面的健康关爱制度短缺,健康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市场介入的动力不足,自发行为未成常态;社区的责任主体被动缺位,骨干作用未能发挥;留守老人自身的健康意识淡薄,健康投入有所顾忌。提升农村留守老人健康关爱水平,家庭应该不避责任,主动承载;政府则组织领导,保驾护航;社会各方积极协同;社区方面需激活各类组织,倡行孝亲文化;留守老人自身亦需转变观念,并抱团取暖,共同构建“五位一体”的健康关爱体系。  相似文献   

7.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道德教育严重缺失。本文在分析留守儿童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基础上,运用社会支持理论,提出以家庭为中心,建立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种社会支持主体在内的社会支持网络,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流动.以未婚青年男女和已婚男性为主的候鸟式的迁徙流动,使农村出现了大量分离式家庭,由此导致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现象及其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研究远滞后于对农民工、流动妇女、留守儿童的研究.由叶敬忠、吴惠芳等在历时两年对我国安徽、河南、湖南、江西、四川等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村留守妇女研究基础上著就的<阡陌独舞--中国农村留守妇女>全面系统、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示了我国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状态、应对策略和社会支持.该书不仅为社会各界打开了一扇了解农村留守妇女群体的生存与发展状况的窗户,而且为政府和学界重新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乡城流动的影响,统筹解决城乡发展和人民生活问题,建立"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政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论证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双重压力下,我国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更显突出。我国农村留守老人问题不是单纯的养老问题,而是复杂的社会问题。它的解决需要全方位去审视社会公平和政府责任、伦理强化和法律规制、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传统孝道和社会主义孝道、物质困境和精神困境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后,我国男性农民工大规模的向城市转移,我国农村留守妇女因家庭结构变迁、风险社会不确定性的增加、社会加速转型期政府政策滞后等原因而产生安全感危机。从分析困扰农村留守妇女的安全感问题出发,尝试从农村社会工作的视角来探讨我国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农村留守老人研究综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农村长期以来一直实行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子女是主要的家庭赡养载体;但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大规模的乡城迁移,承担主要赡养义务的农村青壮年的大量流出,动摇了家庭养老的基础,使农村养老体系面临严峻挑战.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特别是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文章回顾和总结了以往国内外学者针对劳动力跨国迁移或乡城迁移引发的留守老人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2.
农村留守老人是一个需要给予特别关注的养老群体,有效把握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需求是提升农村留守老人养老质量的重要保障.文章对915名农村留守老人的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尊、老有所为四个心理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揭示其心理需求特点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满足农村留守老人心理需求的社会支持系统构建.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年与2015年两期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倍差法(DID)分析了以新农保、新农合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险对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子女经济供养、医疗供给的替代性效果,实证研究发现:新农保、新农合对其子女提供的经济供养、医疗供给具有替代性,但替代程度均较低;新农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医疗参与率,降低其医疗担忧;同时,基于异质性讨论进一步发现,个人(家庭)保障能力越低,新农保、新农合对其子女养老的替代效应越明显。因此,要加大新农保、新农合等社会保险政策为农村留守老年人带来的经济与医疗福利效应,在有效提高政策补贴标准与范围的基础上,着重关注农村留守老年人群体的养老与医疗困境,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倾斜政策。  相似文献   

14.
数字乡村建设是当前农村发展的重要一环,作为重要参与主体的农村留守老人如何跨越数字鸿沟并有效参与其中,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文章基于对合肥市L县X村的调查,以内生发展理论为分析框架,指出农村留守老人参与数字乡村建设面临以下困境:内外部资源链接弱化,资源匮乏;参与渠道不足,积极性低下;数字能力不足,数字化产品认同感较低。由此提出农村留守老人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路径:加强农村资源供给,充分发挥留守老人资源优势;多方协调共同参与,提高留守老人参与积极性;提高留守老人信息素养,增强其数字化产品认同感。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缺失问题日益严重。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会造成各种社会问题。从政府公共政策的角度,提出了解决留守儿童心理教育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其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逐步严峻,受到社会高度重视.文章通过文献分析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出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成长、品行塑造、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根据公共治理理论的思想,提出了从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四个层面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系统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侵害问题不容忽视.使用自行设计问卷和多维领悟社会支持量表(MSPSS),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采集江西省10县下辖90村的2193名儿童进行分析并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变量,探究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侵害的差异性,运用logistic回归针对儿童遭受侵害和儿童遭受多重侵害建立与来自家庭、朋辈和重要他人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遭受侵害状况存在显著差异,但多维侵害状况不存在显著差异;当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状况一致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遭受侵害差异消失.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是保护儿童免受侵害的有效保护因素,家庭、朋辈和重要他人等社会支持系统可以有效改善留守儿童遭受侵害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