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尚书》有古文与今文之分,古文尚书是晋人的伪作,今文尚书除尧典、皋陶谟、后世的作品外,其他诸篇均比较可靠。禹贡、洪范、吕刑等篇是研究殷代和周初历史的极其珍贵的文献。本文试图根据《尚书》来探索周公在我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武王死时,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周公是我国古代奴隶制社会的杰出的政治家,是西周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在周王朝  相似文献   

2.
现在的周公研究多依据《尚书》中的周初诰辞,而对武王克商以前的周公事迹几乎无人问津。其实,《逸周书》保存了大量这一时期的周公事迹,由于种种原因,该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书中记载周公与武王谋划倾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他们继承文王的政治经验,也体现了周公早期的思想主张。我们认真体会春秋时人说到的"文武之政",将《逸周书》与《尚书》进行比较,注意周公思想的整体性与阶段性的特征,就能够更好地理解《逸周书》的记载。  相似文献   

3.
周公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在华夏文化形成与奠基时期,周公曾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周公的"制礼作乐"历来是家喻户晓的文化典故,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对周公也是推崇备至,一生以追求文武周公之道为理想,他晚年曾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一句话,要讨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周公无论如何是绕不过去的.由于年代久远,有关周公的第一手文献资料极为匮乏,除《尚书》一些篇目和《史记·周本纪》《史记·鲁周公世家》《诗经》中保存了部分较为可信的周公言论事迹外,其他的周公事迹多半出于后人的追述,存在不少传说的成分.史料的缺乏给研究带来很大困难,对于那些追述、传说而言,又有一个去伪存真的问题.周公研究的难度可想而知.20世纪初新史学革命以来,深受疑古思潮、实证主义史学理论以及社会现实环境等的影响,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其现代意义持有偏见,或者对古代历史上那些追述、传说的周公事迹始终抱着极为审慎的态度,因此有关周公的研究成果,尤其是较为系统性的成果实在不多.上个世纪20年代,钱穆先生在无锡第三师范任教时,见到日本学者林泰辅所著《周公及其时代》,考述周公及其时代之相关史实,虽时有未臻完密之处,却堪为研究周公的一部专著,遂于课余之暇,摘译而成《周公》一书.最近多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在周公研究领域也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和成果,比如杨朝明的《周公事迹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辜堪生、刘学林的《周公评传》(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吕庙军的《周公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等.  相似文献   

4.
“德主刑辅”漫议──孔子思想探索之九杨信义对周公“明德慎刑”的继承和发展在我国历史上,“德”和“刑”的结合,最早见诸《尚书’康诰》;“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行,不敢侮鳏寡。庸庸、抵祗、威威,显民。”应当指出的是,周公的“明德”也好,“慎行”也罢,并...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尚书.周官》与《周礼》二者关系是:周公致政前“制礼作乐”,作《周礼》;天下稳定后,巩固平静成王执政据《周礼》的纲要向群臣宣告说明,遂有《尚书.周官》。在早期中国文化精神的演进历程中,道与学不断从官府向民间下移,在春秋战国时期具体体现在诸子私学的兴起。孔子儒学既直接继承了西周的公卿王官学,对西周所代表的礼乐文化又有着历史性地突破,自觉和直觉的道德理性主义是孔子儒学的历史新特色。  相似文献   

6.
《尚书·大诰》记载了周公东征这一周代初年的重大事件,该文献不仅对于我们研究周代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大诰》中蕴涵的危机管理策略更是现代政府危机管理策略的滥觞。系统梳理和研究《大诰》中有关危机传播场景的分析、危机传播策略的选用以及危机传播效果的预期,不仅深化了《大诰》的丰富史料价值研究,而且对现代危机传播理论研究亦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最古的历史散文集《尚书》记录了我国上古时代虞、夏、商、周四代君臣的言论和事迹 ,保存了丰富的史料 ,在政治、历史、法律、文学、道德和宗教等的研究上都具有重要价值。我国封建正统观念和儒家的政治理论就靠它建立起来。要了解我国上古史 ,研究我国封建正统观念儒和儒家思想理论、古代文学、道德、法律和古汉语等 ,《尚书》都是一部必读的书。但《尚书》不仅在语言文字上难读 ,同时也在于它内容的丰富复杂。本文试根据《尚书》内容的不同性质 ,将其分为若干类 ,以为阅读、理解《尚书》提供一些方便和帮助  相似文献   

8.
清华简所见《金縢》与“三监”等材料,解释了《尚书》学史上与三监之乱有关的若干疑难.周公所谓“我之弗辟”云云,即《孔传》所说“我不以法法三叔,则我无以成周道告我先王”,“三叔”就是管叔、蔡叔、霍叔“三监”.然而,就清华简字面而言,“三监”当为商邑叛民所杀,并非成王或周公东征所辟.清华简《系年》第三章所记东征,并未提及周公,而是以成王为东征之君,这一问题尚有待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 今本《尚书·周书》中的《多方》和《多士》,是西周初年周公“摄行政当国”期间,代替周成王所发布的两篇诰令。这两篇诰令,文句古朴,诘屈聱牙,行文酷类于周初金文,所记内容也多与金文及其它古籍相合,一般认为很少有后人篡改增删之处,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堪称实录,是研究周初历史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0.
西周时期“天下之中”的择定与“王土”勘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尚书大传》说,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做了几件大事:“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战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其中,“营成周”,即营建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市地),这是西周初年的大事之一,为众多传世的先秦文献每论及周公之政所必谈.《尚书·召诰》说,先由太保召公踏勘选址,“惟太保先周公  相似文献   

11.
一《尚书》是我国上古时期早期的文史典籍,相传由孔子编纂而成。《尚书》的内容,除了后人追记的《尧典》、《皋陶谟》、《禹贡》、《洪范》等几篇是纪载上古尧、舜等帝王的历史功绩以外,其余大都是记载当时政府的文诰、命令。《尚  相似文献   

12.
《周礼》又名《周官》或《周官经》,主记周代官是发掘最晚的一部古文经书。该书来历众说纷歧,初传为“周公旧典”;但自东汉至近代,许多学者怀疑《周官》为周公所制,有人说是六国时人作,有人说是汉哀帝时刘歆伪造(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众学人惑于《周礼》来历,对该书的学术研究裹足不前;对其美学思想的研究,更是不为重视,所见一鳞半爪之议,多零散无章。 笔者认为,以《诗经》、《左传》、《论语》、《今文尚书》等先秦典籍相印证,《周礼》虽寓“托古改制”之  相似文献   

13.
“诰”体是由祭祀仪式中的祈告这一言说行为而生成。这种由神祗之告发展而出的生人之诰,发生在册封、赏赐、任命、朝觐和会同等礼仪之中。“王若曰”是《尚书》诸诰的一个显著性文体特征,它是神道设教的标志性提示语,《尚书》中的周初诸诰都是周公神道设教的文本化生成物。“周诰殷盘”显示了殷周两代文化精神气质的同异。  相似文献   

14.
关天区第一张文化名片是"周公仁政","周公仁政"的提法不能被"周公德政"的提法所取代。因为,"仁"字首出于周公:《尚书·金縢》中就有"仁"字,是周公在祈祷武王康复并愿代死的愿文中,自称"予仁若考能"。"周公仁政"的全民性,不仅体现在周族及联军各族内部"仁政"的全民族性,而且也体现在对周族及联军各族外部人群如殷人的一定的全民性。"周公仁政"在当代中国学术界眼中的地位和作用很高,是党中央"以人为本"国策的中国文化源头。  相似文献   

15.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主要记言;《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专门记事。《尚书》所记之言虽然“佶屈聱牙”,但能围绕中心,分明层次,并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春秋》所记之事虽然极其简略,但初步确立了叙事散文的基本规范,叙事系统、严谨,坚持道德原则。而且,《尚书》有许多作品在记言中有叙事成分,亦有以叙事为主的作品。其叙事能根据事情发展的先后次序,条理清晰,首尾完整,富有表现力。《春秋》虽然专门叙事,但在语言运用上的艺术原则和艺术技巧却十分突出,文字表达比《尚书》有明显进步。它们不仅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两大源头,而且也是我国记言叙事文之祖。  相似文献   

16.
与刘国忠博士《走近清华简》一书中的观点商榷,提出10个问题,并阐述下列看法:《尚书》中的诰、誓、训、命是事前草拟,届时宣读的原始文献,而谟、典是史官记录,后人美化而形成的历史故事;《尚书》小序非孔子所作,是西汉人张霸伪托孔子而作;西汉《今文尚书》28篇非孔子录百篇尚书残本,其中《禹贡》、《尧典》、《皋陶谟》是战国人编写的历史故事;西汉《古文尚书》16篇,是孔安国所献孔子家藏本;梅赜《尚书》不是西汉《古文尚书》,但两者并非毫无联系,是利用了先秦书籍曾引用的尚书篇名及语句,加以自己的阐发而另作;清华简中的两篇商书,命名为《尹至》,《尹诰》均不妥,应改命《汤尹之誓》和《尹谟》,真正的《尹诰》并不存在;《尹谟》非伊尹亲作,《史记.殷本纪》所记《咸有一德》是伊尹亲作,前者记灭夏前事,后者作于灭夏后,所以《尹谟》不是《咸有一德》;梅赜《尚书》中的《咸有一德》是魏晋人编写的伊尹训戒太甲的历史故事,《尹谟》是战国人编写的商汤与伊尹筹划反夏的历史故事,两者之间没有联系,所以文字全然不同;用《伊谟》与梅赜《尚书》中的《咸有一德》对照,而断其为伪作,方法不可取;"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闪耀着思想智慧,彰显中国文化特色,延续中国文脉,朱熹不掩其思想智慧,不忍中断中国文脉,所以不完全否定梅赜《尚书》;对于西汉古文尚书16篇而言,梅赜《尚书》是伪作,但它彰显中国文化特色,延续中国文脉,形成许多格言成语,深刻注塑中国人的观念,是真实存在的书,是价值丰富之书,当代人不可斥其为伪书,应该直称其为梅赜《尚书》。  相似文献   

17.
《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记言兼叙事的历史文选,也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散文总集,其中的叙事篇章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尤其是《金縢》。《金縢》全文调动了周公、成王和史官三种叙事视角,通过对三种叙事视角的限制和调整,造成全篇情节上的矛盾与悬念,具有强烈的小说审美效果,因而其被许多研究者视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短篇小说。应用叙事学的视点理论,结合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研究方法,从人物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两方面对《金縢》的叙事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期揭示《金縢》文本深层的思想内涵和潜在的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18.
《尚书》历史思想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实用理性主义的"王道"史观。发端于《尚书》的实用理性、"民本"、崇尚和平的历史思想是中国历史思想最重要的母题之一,以《尚书》为原点,中国的史学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并且成长为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气派的中国史学。《尚书》历史思想的影响,可以从中国传统历史思想和整个传统文化两个维度去探讨。《尚书》是中国文化的元典,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原初"密码"和基本价值观念,而历史思想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对复兴民族文化、促进国家统一和建设和谐世界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作为中国史书之祖,《尚书》中的历史思想也对于在新形势下融会中西历史思想的精华,铸成更有真理性的历史思想体系,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尚书》今存二十八篇。宋人真德秀以为,“《禹贡》、《顾命》乃记之祖。”细读《尚书》,又见《尧典》叙尧、舜事迹,《金縢》叙周公事迹,亦当归于“记”体。其余二十四篇,分属谟,训、诰、誓、命五类古文体。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曾阐述此五类文体的特点为:“陈其谟而成嘉猷者谓之《谟》,顺其理而迪之者谓之《训》,属其人而告之者谓之《诰》,即师众而誓之者谓之《誓》,因官使而命之者谓之《命》。”总  相似文献   

20.
"忧患"意识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亦是一种历史思想。它最早渊源于《尚书》,与"殷鉴"思想、"先王"观念紧密相连,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尚书》历史功用思想,予后世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