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724年,清廷平定罗卜藏丹津之乱后,加强了对青海藏传佛教寺院的整顿和管束,其中关于喇嘛衣单口粮的规定,就具有控制藏传佛教寺院经济、限制寺院规模的作用。虽然青海的藏传佛教寺院并没有完全受衣单口粮规定的限制,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藏传佛教寺院的兴衰。  相似文献   

2.
藏传佛教寺院僧侣是藏族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茶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寺院僧侣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茶,历史上还曾出现过规模庞大、气势恢弘的寺院茶会。因此,研究藏传佛教寺院僧侣的茶俗,可以充分挖掘蕴涵其中的深层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嘉靖年间,福建因抗倭军费开支庞大,寺田充饷被作为筹措军费的手段而提出和实施。事实上,寺田充饷还起因于当时高估寺院经济的实力,以及地方官员控制福建社会的企图。由于寺田数量有限,寺田充饷对军费补充甚少,却给寺院和民间带来了危害。主要表现在:寺田充饷的征饷对象,包括寺田、有寺租之田、甚至于已出典寺租所附着的田地,税面太宽,寺院不堪;寺田充饷的以租估亩,亩负过重,造成寺院纳饷困难,削弱寺院经济实力:民间找买的寺田亦要纳寺田充饷银,一田二赋,引起民间纠纷;民间受典寺租或买下带寺租之田,被要求交纳额外的寺田充饷银,超过承受能力,民或弃田而逃。  相似文献   

4.
敦煌遗书所反映的寺院僧尼财产世俗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敦煌遗书中所反映的寺院、僧尼所占财产的状况,真实地勾画出了唐后期寺院,僧尼占有丰富资产的一些特点。唐后期,由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形成了寺院土地买卖盛行,政府不得不令寺院据地出税,寺院常住财产逐渐向个人财产转化等特点。这些特点表明,唐后期的寺院经济在其前期的基础上,有了膨胀性的发展。寺院的实际经济生活已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佛教的清规戒律,寺院经济与世俗封建经济趋于同步,世俗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5.
试论魏晋南北朝寺院地主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寺院地主经济的产生与佛教传入我国有关却并非同步,寺院财产的私有化和富有僧人的出现是寺院地主经济形成的标志。寺院地主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一个组成部分,寺院地主经济是添加了佛的风韵的封建地主经济。本时期的寺院地主经济呈现出一种渐起大落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6.
论当前藏族寺院经济及其导向问题开哇藏族地区的寺院经济在其性质上可以分为传统寺院经济即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上的寺院经济和建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的新型寺院经济。本文所指的寺院经济是指后一种经济而言。这种寺院经济虽然和传统寺院经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  相似文献   

7.
钩沉历史文献及石刻文字发现,契丹辽地寺院有程度不同的“官化”现象。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反映在寺院建设上的“官化”因素,诸如存在由契丹皇帝皇后所建、有某种“官化”成分之寺院;或是存在由契丹皇帝赐额并敕修的“官化”特色明显之寺院。二是寺院功能中融入某种特殊的“官化”成分,譬如,因行香饭僧,寺院成为国喜国忌佛教法事活动之场所;因镌石刻经,寺院成为官藏佛教石经制作瘗埋之场所;因僧官挂锡,寺院成为地方佛教管理机构之所在;以及因“奉安”御容、勒石纪功、皇帝驻跸、官客食宿、外使观游、赈灾施钱、囚禁罪臣,等等,佛教寺院成为诸种涉“官事”活动之场所。契丹辽地寺院“官化”现象的出现,是契丹皇帝信佛、崇佛甚至佞佛的一种结果。但契丹辽地寺院的“官化”只涉及部分寺院,所以,寺院的“官化”现象并没有对整体的寺院宗教功能造成太大影响,多数寺院的宗教自主性和发展的独立性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8.
[摘要]本文探讨1945年以后的台湾佛教寺院经济,全文从台湾佛教寺院经济背景分析、由收入面看台湾寺院经费的筹措、由支出面看台湾寺院经费的运用、台湾寺院经济隐含的一些问题四个面向进行论析。经过研究后,作者认为,经济实非宗教本质,佛教团体如若过分重视表面,容易招来负面批评。台湾各佛教道场,常各自为政,致资源分散,难以统合,强调接棒者应加强经论研究,因道场若无正法引导,很容易偏离正轨。  相似文献   

9.
修剪欲望     
曼谷的西郊有一座寺院,因为地处偏远,香火一直非常冷清。 原来的住持圆寂后,索提那克法师来到寺院做新住持。初来乍到,他绕着寺院四周巡视,发现寺院周围的山坡上到处长着灌木。那些灌木呈原生态生长,树形恣肆而张扬,看上去随心所欲,杂乱无章。索提那克找来一把园林修剪用的剪子,不时去修剪一棵灌木。半年过去了,那棵灌木被修剪成一个半球形状。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佛教寺院藏书的构成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人认为中国佛教寺院藏书都是佛教经典,本人通过考察认为并非如此,寺院除藏各种佛经外,还藏有许多佛经以外的各类书籍,本文对佛教寺院所藏佛经及其他各种书籍进行了系统考辩分类,并对佛经以外各类图书的收藏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拉卜楞寺院经济模式初探──藏族寺院经济现状调查之一东噶仓·才让加近年来,笔者带着“当前我国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藏区寺院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问题,分赴青海、甘肃藏区进行了社会调查,得出了藏区寺院经济的发展中,良性循环模式和恶性循环模式,市场经...  相似文献   

12.
藏族寺院经济运行的历史与现状拉卜楞寺院经济调查张庆有藏族寺院经济是青藏高原社会经济之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学者对这一课题之研究与探讨,已有不少佳作面世。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藏族的寺院经济如何运行,活佛、喇嘛僧侣们的生计问题如何解决?...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佛教的转型,以武宗会昌排佛为一大关键。此前寺院经济主要依赖于皇室、贵族的布施,僧侣交结多显宦世族。会昌后,寺院经济受到限制,加之中央财政和贵族经济势力衰退,寺院不得不向庶民寻求布施,通过扩大信众数量以获得必要的经济资助。迅速扩大了面向庶民娱乐需求的讲经活动,以通俗故事演绎佛理,这一“转变”过程中产生了俗讲和变文。中唐寺院经济转型及僧俗关系调整,则为中晚唐文学转变的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4.
[摘要]佛教寺院收藏活动起于汉晋,绵延于今。其藏品数量既大,类型亦丰,档次且高,不同于一般的收藏。寺院收藏常常是与膜拜、礼敬等等宗教行为连在一起,焦点与散点两种陈列方式是其主要陈列方式,具有现代博物馆的种种功能。佛教寺院之能成为古代的文化娱乐中心,收藏习俗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寺院经济是佛教发展的经济基础,中国寺院经济形成于南北朝时期。政权对汉唐之际的寺院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以政权为代表的上层社会对寺院认可是寺院经济产生的前提,政权、信众的赠赐施舍是寺院经济财富积累的基础,寺院所从事宗教文化活动承担着社会教化和慈善事务。寺院经济的发展壮大与世俗地主经济矛盾加剧,产生了种种限制寺院经济的措施,其极端就是"三武一宗"灭佛。至唐代中叶后,寺院、僧尼的免税特权逐渐消失,寺院经济的经营模式也向禅林制度发展。  相似文献   

16.
汉传佛教寺院地主所有制经济是中国封建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晋至隋唐时期,它的发展经历了无数次的曲折与反复。本文就佛教寺院地主所有制与世族大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所有制的关系及动态变化,以及“三武废佛”与佛教寺院地主所有制经济发展的道路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力图从理论上探讨二者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7.
试论卓尼大寺在安多藏区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卓尼大寺是安多藏区一个较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它在推动、引领安多藏区文化以及在培养人才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卓尼大寺的教育制度不仅影响着安多藏区的寺院教育,还影响着安多社会的发展和藏族文化的进步,因此,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唐五代佛寺辑考>所考索收录的佛教寺院为基础,依据学者所未及利用的敦煌吐鲁番文献,共辑录出唐五代时期的佛教寺院百余处.这一方面将有助于<唐五代佛寺辑考>的修订,此外,还可以为学术界提供检索上的便利.  相似文献   

19.
北宋石篆山《严逊记》碑提供了很多历史信息,细致分析《严逊记》,可知宋佛会寺并不存在。严逊在分家以后对整个家族的资产并没有支配权,其养老粮除去生活之用和造像费用,并没有多余的钱用来供养寺院和僧人。严逊的儿子们并不支持造像举动,石篆山土地不会捐给寺院,而是3个儿子均分。希昼只是严逊的亲戚或者是他比较推崇的僧人,是从外地请来参加石像落成典礼的,并不是“佛会寺”开山住持。明代的佛惠寺重修者,有意捏造了宋“佛会寺”的存在是为了寺院经营上的考虑。  相似文献   

20.
清朝兴黄教以安蒙藏之政策,对统治蒙藏地区是非常成功的策略。兴黄教策略之一,即在蒙藏各地及京城广建黄教寺院。有清一代,陆续在北京兴建的黄教寺院达65座,其中除几座专以满洲人为喇嘛者外,基本都是蒙藏喇嘛,且皆从藏区或蒙古各地延聘高僧管理,各寺均有额定喇嘛,按级给与钱粮。关于自藏地延聘高僧至京城寺院问题,迄今尚未见专论。本文利用雍和宫满文档案,以长城内最大的黄教寺院雍和宫延聘济隆七世呼图克图来京任总堪布之经过为中心,冀以探讨清代黄教政策及延聘来京喇嘛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