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在晚年探索非资本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针对俄国等东方社会保存农村公社的特殊国情,提出了这些国家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据此,有研究者认为,后来中国等民族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就是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思想的具体体现.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文本分析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思想不是所谓"跨越论"旨向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而是其世界历史理论在俄国的具体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为东方落后国家探索社会发展道路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重点关注的是世界历史的整体性演变发展与各个构成部分的演变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人或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形态问题以及落后民族国家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问题.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其历史意义在于领导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党的百年奋斗实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相互统一.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三种意义上使用"世界历史"这一概念.第一种意义的"世界历史"是马克思分析人类社会发展中各种现象和规律的一般视野和出发点.这一概念是对各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总和的"泛称",即自在的"世界历史"概念.第二种意义的"世界历史"属于"历史哲学"范畴.这一意义的"世界历史"不是一个"自在"的客观自然过程,而是在人类的有目的的活动中诞生的,这为后来赋予"世界历史"以人类自由和解放的目的奠定了基础,也为提出作为资本扩张催生的普遍交往的"世界历史"奠定了哲学基础,因而是自在的"世界历史"概念向自觉的"世界历史"概念的过渡.第三种意义的"世界历史"特指作为资本扩张催生的普遍交往的"世界历史".第三种意义的"世界历史"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范畴,涉及由资本逻辑导致的世界各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以及为消除冲突而展开资本批判的历史过程.第三种概念一方面超越了自在的"世界历史"概念的直观性,另一方面摆脱了作为哲学范畴的"世界历史"概念的抽象性,进而完成了对第一种和第二种的"世界历史"概念的扬弃.  相似文献   

4.
袁秀 《天府新论》2005,1(Z1):49-50
马克思在"世界历史"理论中指出,世界市场的建立使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卷入其中,各国,尤其是落后国家都应对外开放,并自觉地从世界历史的视角去观察和处理国际事务,加快自身发展.继承马克思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实际,毛泽东思想中已有对外开放思想的萌牙,邓小平则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理论.毛泽东、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中关于对外开设的基本原则、内容的阐述指导着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重大成效.今天,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运用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搞清楚“历史发展规律”、作为总体的世界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各个民族或国家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以及资本主义与“世界历史时代”之间的关系 ,是正确、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发展的历史和逻辑的前提 ;“跨越”思想并非是马克思对所谓“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跨越”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结构及其演变发展规律认识发展的逻辑结果 ,而绝不是他基于对人的价值的考虑  相似文献   

6.
陈莉 《江汉论坛》2005,3(7):62-64
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接力创立了"世界历史"理论.康德以和平为价值标准,揭示"普遍历史",祈向于建立"永久和平"的"公民社会",国家是"世界公民",一律平等,理性竞争,争端由"和平联盟"依法解决.黑格尔以自由为最高价值,勾勒出少数强国对广大弱小民族的君临地位和后者的臣服状态.对落后民族的命运和出路表示出严重关切.马克思以解放全人类为最高价值,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揭示"世界历史"的本质.指明了"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道路.预示了"世界历史"条件下落后国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合理性以及革命成功后与"世界历史"有机统一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7.
何中华 《文史哲》2022,(1):5-15+165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被空间关系中介了的时间关系的历史展现。马克思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实际地崛起,使历史逻辑的时间性展现获得了一种横向的空间性意义。人类通过普遍的交往,使得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再按照同一路径和模式走向最终的历史目标既成为可能也成为必要。马克思提出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从根本上决定了"亚细亚现象"。这种个案性使东方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既是能够的也是必要的。这就从学理层面上为东方国家按照自身的历史特质,走出一条区别于西方的独特道路开辟了可能性,由此决定了"中国道路"的选择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历史日益转变为世界历史”,即整个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各个民族和国家相互往来、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开放的有机大系统;各个民族和国家都以不同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世界历史的演变发展,而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各个民族和国家社会发展的总的导向,巳经不能摆脱世界历史的演变发展的制约,而获得了“世界历史”性的规定.同样,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也要以“世界历史”的视野,把当代中国的矛眉和问题置于世界历史演变发展的时空中加以考察,将中国社会主义的生存和发展作为现时世界历史时代的有机组成部分来把握,在世界历史演变发展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在科学剖析和批判吸收了黑格尔"世界历史"概念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构建了作为科学社会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特别是近代以来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趋势、过程和方向。邓小平立足于当代中国实际、着眼于国际政治经济的深刻变化,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出发,不仅仅是在理论层面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开创者,他还在实践层面上探索开创了一条"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既是中国走向世界历史的历史性选择,也是中国融入世界历史的现实性选择,同时还为世界历史提供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纯民族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而是具有特定"世界历史"规定性的社会主义,即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关于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占支配地位的世界历史时代中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问题。本文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着重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世界历史"范畴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四五十年代,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结合资本全球化和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对西方国家与东方国家、英国侵略与亚洲社会的关系,做出了较为客观的辩证分析。那种指责马克思是西方文明优越论的鼓吹者、英国侵略的辩护者和欧洲中心主义者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到了晚年时期,马克思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出发,重新分析了落后国家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路径,改变了前期的一些看法。不过,在某种程度上,马克思仍然认为,落后国家要以西方无产阶级革命作为支撑,才有可能实现社会形态的跨越式发展,或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和苏联道路的形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历史道路理论。然而,由于苏东模式的内在缺陷,以及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的错误,苏东道路被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中国道路不仅证明了社会形态跨越论的科学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革命论;而且也超越了苏东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提供了一种超越西方现代化的可能方案,实现了对马克思历史道路理论和落后国家发展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映照着中国特色道路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上的道路自信,丰富着人类文明理论宝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在不懈奋斗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动态优化过程,是认识逻辑、实践逻辑和辩证逻辑相统一的完整体系。马克思国家治理文明观是历史唯物史观下的对国家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切观念和原则的凝练表达。马克思国家治理文明观的话语叙事主体是国家治理现代文明,以马克思国家治理文明观的话语叙事视角来讨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逻辑架构和世界意义,不仅为全世界各国政党探寻富有自身特色和遵循历史传统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智慧,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富有马克思国家治理文明观的话语叙事语境的中国方案,彰显深厚的中国文明自信和中国文明创造担当。  相似文献   

13.
宋培军 《文史哲》2015,(2):149-163,168
黑格尔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民族"的发展有主辅两条线,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展现的生产方式序列,是个人生产力发展作为"历史动因"在温带亚欧大陆这一时空维度上的"世界历史民族"主线。"世界历史民族"的型塑应该包括两种意义上的社会存在,一个是经济基础,另一个是社会基础,而不能局限于等同于前者的社会物质生产力。马克思通过"亚细亚的生产方式"这一文明史起点的创设,超越了黑格尔把波斯作为"世界历史起点"而把印度、蒙古乃至中国排除"世界历史的局外"这样的"地中海中心论"预设,并且把西方"陪伴着历史"的时段延伸到"东方从属于西方"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的现代时期,进而揭示了"边界"地带对于大国史、全球史的世界历史意义。"游牧的生产方式"对"亚细亚的生产方式"构成黑格尔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的"陪伴"关系,它把马克思的"红金主辅线历史观"形象地描画、铺展在中华大地上,其与西欧道路所呈现的世界历史民族主线序列有所不同,但并不自外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马克思的生产方式序列。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民族观隶属于他的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对民族问题研究的深入和其民族观的创立,在其世界历史理论的构建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构建和发展内含着马克思民族观基本构架的确立及其创立的完成。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构建和发展与马克思对民族问题研究的深入和他的民族观创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蕴含着重要的现代启示,即:以对"民族问题全球化"的深入考察来带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研究,以对把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正确运用于"民族问题全球化"的方法论的深入探讨来带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张芬 《兰州学刊》2001,1(6):10-11
在 19世纪中叶 ,马克思就敏锐地觉察到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交往的普遍化 ,历史正在由民族的、国家的向世界历史转变 ,创立了世界历史理论。时隔一个半世纪后 ,邓小平以一个政治家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 ,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科学的判断 ,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他的理论不仅闪耀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光辉 ,而且以解决中国问题为出发点 ,给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 ,填补了这一理论的一些空白 ,因而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由此凸现了邓小平理论的全球化视野。在全球化浪潮滚滚而来的今…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150年前提出"世界历史"理论,直至150年后的二十一世纪.全球化已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呈现出一体化趋势.马克思当年提出的"资本扩张性是世界历史的推动力"理论,对当今全球化的本质探析是否依然具有科学性?为此,从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各民族的历史交往来入手,对其交往的各个历史阶段进行本质的分析,然后由特殊上升到一般,从部分扩展到全部,得出当今全球化本质依然是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化,但又有着新的表现形式与特点.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哲学中国化"也许不是中国的一个现实问题,但它却是现实中国的一个哲学问题.时代和民族铸就的哲学语境,不仅满足了这个问题逻辑要件的要求,而且也在所给予的现实依据中赋予了它的全新内涵.作为当代中国哲学问题的"马克思哲学中国化",是中国当代哲学研究清理地基的理论自觉.它在消解这一问题历史语义基础上所彰显出的民族主体性原则,构架了历史与现实、民族与世界的理论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中国哲学将在以民族的基因与现代世界的对话中,铸成一个现代民族的心智品质.经历了历史的冲刷和现实的拷问之后,"马克思哲学中国化"成为拓展当代哲学思想空间、从而成为一个能够为中华民族带来无限希望的"问题",这表明它已经不仅仅是中国马克思哲学的问题,而且是中国当代哲学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8.
郭鹏  甄红菊 《学术探索》2022,(11):10-17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一个关于世界历史如何形成、如何发展并归宿何方的阐述过程与系统,建基于其历史唯物主义,并最终奔向共产主义理想,在这个过程中集中展现人类社会自身发展形成的历史进程,揭示了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推动下,各个国家、民族、地区之间不断扩大多维交往,交汇而成为一个整体的世界历史。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应用于、适用于全球治理的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在深刻洞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对当今全球化总体时代趋势系统研判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国家关系伦理基础上的霸权主义世界秩序的自觉超越,并由此开启对全球治理新模式、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路径以及新型国际关系的重建重塑,既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道路的世界发展意义,又凸显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具生机和活力的大国,在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的指导下,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路线,抓住了百年不遇的历史良机,开拓了历史新路.终于赶上了时代前进的步伐,真正汇入了世界现代文明的潮流中.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象今天的中国这样使国家和民族的经济发展,社会格局、国际地位、思想观念、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发生如此巨大而深刻变革的时代并不很多.我们不否认中华振兴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道路有某些相似之处,也不否认各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都有其独有的特点,但是,在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事,没有任何一个大致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晚年通过"人类学笔记"中对农村公社的再研究和《历史学笔记》中对世界历史的再研究,在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这些思想既不是如国内外一些学者所说的是将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演进理论当做纯粹的"西方社会理论"加以抛弃,从所谓"单线论"转向"多线论";也不是仅仅一般地确认社会形态演进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局限于指认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基于某些历史条件可以跨越某个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这些新思想实质上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原有的"世界历史"理论的重大突破,而所谓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设想,正是以这一突破为理论支撑的。只有从这一视角出发,才能对马克思晚年思想与唯物史观的关系作出准确的评价,并对他同恩格斯在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上的观点差异作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