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产业融合与产业竞争力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产业融合就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在技术融合的基础上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逐渐融为一体,形成新的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融合塑造了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实现了产业价值链的融合,促进了市场结构的合理性,并引发了一次新的企业购并浪潮。产业竞争力是产业内在竞争力与外在竞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联系企业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的纽带。产业融合与产业竞争力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动态一致性,已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产业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与"产业分类"是产业经济学的研究焦点和基础之一。在对产业概念进行梳理与辨析的基础上,对传统产业分类理论进行检视与评价,探析产业融合背景下传统产业分类面临的困境及其新探索,将会为新的产业经济理论框架的建构提供逻辑基点,同时也将为解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产业经济发展的最新实践提供有力的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3.
新形势下中部地区产业承接战略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星 《中州学刊》2007,(5):35-37
近年来,在跨国公司的投资区位决策中,聚集因素的作用日益明显,主要表现为产业转移与产业空间聚集度的一致性和产业扩散的双指向性这两大特征。产业转移与产业聚集具有互动关系:一方面,产业聚集引发产业转移;另一方面,产业转移可以加速产业聚集,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中部地区应抓住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采取有效策略,创造优势区位,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城市经济圈网络、培育产业和区域增长极、大力发展产业集群等路径,以加速产业聚集,促进区域经济中心的形成,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4.
产业融合作为产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形态、新趋势,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产业融合可以推动多个产业之间形成共同的技术和市场基础,进而推进产业由低级向高级攀升,有利于打破区域间的壁垒和障碍,推动区域间资源要素充分的流动与重组。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培育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的重要途径。推进我国产业融合发展,必须把握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突出承接产业转移和瞄准新业态、新趋势,重点推动传统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制造业与服务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硬件生产与软件开发融合发展,加快价值链升级、禀赋升级、载体升级。尽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产业融合与产业变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产业融合是一个由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创造性破坏的产业动态发展过程.它通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逐步形成新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进而推进产业的变革与社会生产的发展.产业融合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成为现阶段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组织革新的重要新生力量.产业融合将是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  相似文献   

6.
基于产业升级理论的兰州东城区产业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州东城区产业发展首先应与其在兰州都市区的功能和定位一致,其次要与各区的区位条件和现状产业发展一致.在产业空间布局,特别是工业空间布局上,应运用产业集群的理论,按照劳动地域分工的特点,从产业升级角度建设同类和相关产业集聚区,努力发展产业集群区.在研究兰州市产业升级面临问题及对城市发展分析后,对兰州东城区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和各产业区产业发展思路进行定性分析,提升东城区产业水平,促进产业-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桢 《东南学术》2011,(6):82-91
2006年底以来,我国出现了新的产业转移现象,各产业对区位要素重新配置。新一轮产业转移是原有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低下,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此次产业转移对各地区经济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本文在阐述我国新一轮产业转移及其特征基础上,深入剖析福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福建要抓住全国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根据区位特征进行产业定位,在产业定位与发展中发挥地区优势,强化产业凝聚力,促进产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产业集群与产业园区建设战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按照卢展工省长提出的“重点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战略部署,文章研究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新背景下,福建制造业的状态和优势、产业分工和竞争力、产业集群与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突出了福建产业集群与产业园区建设的模式和目标、政策和措施的描述和分析,提出了系统化的福建产业集群与产业园区发展意见。  相似文献   

9.
台湾劳动密集型产业淡出与产业"空洞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后台湾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淡出,有关台湾“产业空洞化”问题引起了政界和学者的关注。通过分析有关台湾产业空洞化问题的由来,以及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外移的关系,驳斥了部分学者把台湾“产业空洞化”和失业问题归结为产业外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衰退产业的识别与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衰退产业的识别与诊断具有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意义 ,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要能有效对付衰退产业 ,关键的第一步就是要识别出衰退产业并对产业衰退的原因作出正确判断。本文阐述了识别衰退产业的理论方法和五个经验性判断标准 ,以及提出并论证了产业衰退的四个假设  相似文献   

11.
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为此,要以传统产业为基础发展高技术产业,以高技术产业为导向发展传统产业,以改革为动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在产业发展政策上以立足于国情和现有产业格局为基本原则,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旅游产业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可持续发展从思想走向科学,循环经济和产业生态学兴起并应用于一些产业.旅游业是全球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产业,其产业的环境友好型和生态文明型特性,更加强调旅游产业生态化,使其产业生态系统能良性运行,并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效应,促进旅游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悄然催发旅游产业生态学.旅游产业生态学应用生态学、旅游学、系统学等多学科方法,以旅游产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旅游产业生态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旅游产业生态系统的建设、运行及管理等科学问题,以推进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旅游产业生态学发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生态学以探讨产业系统与自然系统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可持续能力的科学。旅游产业的集群属性与生态特征,加之旅游学的开放性及产业生态学的交叉性,使得产业生态学引入旅游学研究成为可能。旅游产业生态学是旅游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是旅游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的理论依据,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全新视角,对推进旅游科学的发展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旅游产业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产业生态系统及其演化、旅游产业生态过程、旅游产业生态模拟、旅游产业生态规划、旅游产业生态工程、旅游产业生态管理等。  相似文献   

14.
基于产业共生网络的区域产业生态化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共生网络是产业生态学理论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文章在介绍产业共生网络概念、形成机制、特征的基础上,从产业共生网络与物质减量化和产业共生网络与经济产出增长两方面分析产业共生网络对实现区域产业生态化的路径导向作用,指出构建区域产业共生网络是区域产业生态化的路径选择,并对生态产业固共生网络和区域副产品循环共生网络两种具体形态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5.
社会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创意和创新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创意产业有利于扩大就业、提升产业竞争力.创意产业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引擎,发展创意产业是一种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模式的创新.由于技术创新与创意开发在创意产业及创意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带动和辐射关系,同心圆战略可以在创意产业发展及通过创意产业带动相关企业的创新能力与产业竞争力方面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6.
开放市场下,各主权国家的民族产业面临世界市场的冲击,维护民族产业刻不容缓,而产业安全的维护则需要对产业安全理论进行研究和分析。尽管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产业安全进行了阐述和论证,但是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还需要对产业安全进行深入涵界。通过对产业安全的分析,可以获悉:产业安全范畴是一个基于国内市场、全球市场的动态演变过程;产业安全具有国民属性;现有产业安全思想已得到不断强化;产业安全是基于中观层面的经济安全范畴。今后产业安全研究可能涉及如下发展方向:产业安全综合指标评价体系、产业安全预警机制、产业安全梯度研究、产业安全法律法规与政策对接研究等。  相似文献   

17.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闭环经济发展模式,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模式之一,但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出现了"循环不经济"等问题,为了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本文在对循环经济中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的耦合关系分析的基础上,以资源流动原理为基础,分别建立了资源竞争与产品竞争模型,然后利用所建模型对静脉产业与动脉产业竞争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合理安排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发展规模与比例,制定合理的价格体系,利用税收、财政补贴等方式进行调整与扶持等措施,引导静脉产业与动脉产业的发展,为循环经济模式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8.
只要社会经济的政策与环境提供条件,就会出现产业集群,而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就会迫使本区域中的企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创新能力,从而促进这些企业努力从事产品研发、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的提升,最终达到整个区域乃至于整个社会经济的产业升级。然而如何才能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产业集群与产业升级之间的逻辑关系呈现何种机理,本文将试图构建产业集群——产业升级经济模型来探析并求解此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我国产业区域转移粘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白小明 《北方论丛》2007,(1):140-143
根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高梯度地区产业会不断地向低梯度地区转移,但是我国处于高梯度的东部地区在经历了长达20余年的发展与繁荣之后,其边际产业并没有像理论界所预期的那样,向中西部地区的大规模转移,主要原因在于产业区域转移粘性的存在。产业区域转移粘性由劳动力成本因素、行政因素、产业集群效应、文化、技术与体制等因素形成,只有通过宏观政策、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共同努力,才能克服产业区域转移粘性,促进产业转移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周琴  赵勇 《学术探索》2012,(7):111-113
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下,电影产业作为典型的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引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先导产业。本文梳理了重庆市电影产业的历史发展与变迁,着重探析了在当今中国电影产业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重庆市电影产业的生存和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