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李以芬,郭顺志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这一理论不仅始终闪耀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光辉,而且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的立场、...  相似文献   

2.
文化区域与区域文化性格的识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化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因而文化区域的划分亦应是具象因素和非具象因素的统一;文化区域的边界有软硬之分,而区域文化性格却没有边界;文化区域是历史形成的,但在历史演进中往往被行政区划分割,而分割后的行政区随着历史积淀往往又形成新的文化区域;区域文化性格在文化区域中形成,但它与以地域为载体并具有外部特征的区域文化不同,它作为内化于心的文化要素,以人为载体可向其他文化区域四处流动。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日益开放,就出现了一个在层层嵌套、复合交叉、互渗融会、动态演变的文化区域系统中对不同的区域文化性格的识别问题。  相似文献   

3.
我国大规模区域建设必须举国家之力,靠体制优势;我国区域发展布局不能非此即彼,要走协调发展之路;我国西部落后区域的发展要依靠其比较优势的发挥;改善区域布局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长期、艰巨的任务;我国区域发展应力求使国防安全原则与区域经济建设规律有机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4.
2021年12月28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邀请国内知名学者举行座谈会,研讨区域国别研究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本期精选部分学者发言以飨读者。学者们认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构建和深化区域国别学已是学科体系建设十分迫切的任务。从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和学科发展规律来看,推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有现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应进一步明确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内涵、基本理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建设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估标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区域国别学与政治学、外国语言文学、世界史等邻近学科融合发展,发挥学科交叉的创新力量。在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框架内,需进一步探索二级学科设置,切实加强区域国别学理论与方法,大国与发达国家、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历史、法律、社会等方面的研究,丰富区域国别学的知识供给,满足国家安全和发展需要,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沿岸区域经济带开发一直处于战略升级状态,目前已经把造就长江沿岸区域经济带的历史任务捉到日程.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浦东新区开发这一点睛之笔,进一步落实三峡工程建设这一重大举措,进一步推动区域中心构筑这一基本模式,进一步走正市场经济机制运作这一主要途径,以求在与时俱进中承担起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为了更好地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还要正确地实施造就长江沿岸区域经济带的战略对策:选择环保型发展战略,建设生态化经济区域;选择开放型管理体制,创立半官方协调机构;选择一体化发展方向,促成多领域合作体系;选择城市联动发展模式,开拓国际化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是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而地形复杂、人口众多却分布不均、资源丰富而人均不足、历史悠久而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区域经济及其重心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体上分为区域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统一一体和分离分化两个历史阶段。了解区域经济发展及其重心迁移的历史演进,结合现实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规律,是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观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精髓。它是在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中国国情而发展形成的。它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发展,是一个辩证曲折、与时俱进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相似文献   

9.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一条主线.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而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则是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邓小平理论具有伟大理论创新品质和实践创新风格.  相似文献   

10.
判断邓小平理论精髓的标准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不是因为它是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的历史起点,也不是因为它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逻辑起点,而是因为它是贯穿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精神所在.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在实践中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和坚持实践标准.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视角来看,我们目前进行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正在逐渐地展现它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科学地揭示这一逻辑进程,对于我们自觉地进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新区域主义"打破了原有区域主义和多边主义的平衡。美国作为区域主义的倡导者在这一历史时期经过不断摸索,发展出了美国模式的自由贸易协定,它体现了美国本身的主题和贸易协商规则。作为经济快速崛起的中国,我们应辩证地汲取美式自由贸易协定的宝贵经验,在新区域主义时代下发展中国特色的区域贸易协定。  相似文献   

13.
关于武汉学研究对象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武汉及其形成发展所依托的区域是武汉学研究的基本空间,这个空间是历史形成的、不以现状行政区为限的人文地理单元。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这个人文地理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变迁,则构成武汉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就研究旨趣而论,武汉学应该追求共时态与历时态的统一,即:它既是一门对武汉城市现状进行系统综合研究的城市学、社会学;又是一门对武汉城市发生发展过程进行长时段研究的区域史学。  相似文献   

14.
区域差异及据此进行区域划分是区域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客观需要。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经济模式,也与具体区域的基本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基于循环经济的视角,重新审视我国的区域差异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区域分类,确立各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技术模式,对于顺利推进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再论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区域”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区多样性包括景观的多样性以及历史发展道路、模式的多样性。地理环境、政区、经济类型、移民、城市发展以及地方特权、方言、风俗是影响多样性区域之生成、演变的重要因素。地区多样性与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构架和走向有着密切的关系。建立连续的区域历史地理剖面是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思路。对区域历史地理剖面的考察可以从人口分布及其变动、土地利用方式、居住方式以及方言、风俗等几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6.
文化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器物层次;二是组织层次;三是价值观念与精神气质层次。它是指特定区域的器物、制度与精神气质的总和。探究江苏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首先要尽可能地描述和概括出江苏现时性的区域文化的历史发展态势与文化特质。在研究方法上,尽可能避开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传统的研究范式。在经验实证的方法论视野下,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序格局,努力寻找区域文化精神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内在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区域经济拉大、发展不平衡问题,江泽民不仅提出要把它作为我国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而且以他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并实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西部大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18.
是真解放思想还是走过场式解放思想,往往就看是否勇于找差距。 解放思想还有个检验标准问题,解放思想要让群众感觉到,就是以“群众拥护不拥护、群众高兴不高兴、群众赞成不赞成”为标准,在解放思想中推进科学发展,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贯穿于解放思想整个过程中。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确保解放思想不是走过场。  相似文献   

19.
产业政策与甘肃区域产业结构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甘肃区域产业结构的形成及其调整都离不开国家、地方产业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本文基于这一前提,将甘肃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并进行了分析。然后, 根据产业结构演化规律和甘肃实际,以及产业政策对甘肃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提出今 后甘肃发展区域经济的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20.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回顾与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是一种普遍现象.我国从建国之初便开始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不断摸索和创新,先后经历了平衡布局、非均衡发展、非均衡协调发展三个发展战略时期.2006年,"十一五"规划中又提出了主体功能区的战略思想.我国改革开放历经32周年之际,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回顾与评述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