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1662年被誉为“人口学之父”的约翰·格兰特(John Grant)《关于死亡的自然的和政治的观察》一书发表以来,人口学脱胎而出,成为立于众学科之林的独立学科.不过在其后的200多年里,原本统计意义上的人口学进展不很大,而从经济学、社会学角度的人口研究却兴旺起来.特别是1798年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人口原理》(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的发表,其后28年内连续出了6版,产生巨大影响,引起广泛论争.著书立说,严加抨击,成为马尔萨斯主义反对派有之;依据新情况发展《人口原理》,成为新马尔萨斯主义者也有人在,论争一直延续下来.当历史掀开20世纪新一页以后,这种论争虽未休止,但人口科学研究伸向更广阔的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开辟了人口科学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2.
在人口普查中,人口死亡容易发生漏报。文章分析了中国人口死亡漏报的社会原因,利用两次普查的人口数据证明了人口死亡漏报确实存在。为了估计出实际的人口死亡水平,对两次普查的人口数据质量进行了推敲,根据登记的人口和死亡率数据的不同情况,提出了相应的修正方法。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男性的预期寿命为67.97岁,女性的预期寿命为71.34岁,均比人口普查登记资料算出的结果小1.5岁左右。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我国丧偶人口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利用“四普”和“五普”资料,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丧偶人口这一特殊群体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丧偶人口在年龄上出现一定程度的“老化”,在性别上呈现男性化的倾向。城乡丧偶率在不断扩大,农村丧偶老人较城市丧偶老人而言有更大的增长。女性丧偶人口的整体文化程度仍然低于男性,随着受教育水平的升高,女性和男性丧偶人口的差别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女性丧偶人口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不同职业的丧偶率差异较大,就业层次越低,丧偶率越高。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职业人口的丧偶率差距渐渐缩小。不同年龄的丧偶人口在家庭规模分布上差异较大,丧偶人口居住的家庭在不断小型化。 相似文献
4.
5.
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口政策的回顾与再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于中国近30年来控制人口增长取得的卓著成绩,一般认为,主要是坚持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也起着基础的作用。国内外一些研究还具体地量化了二者的比例,前者所占比例甚高。不过学术界也存在不同的认识。在前不久召开的一次人口科学讨论会上,正相关、较少相关、不相关三种观点力陈各自所见,引起热烈讨论。本刊将翟振武、原新、梁中堂等三篇有代表性的论文同时刊发,目的在于开展学术争鸣,促进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6.
俄国人侨居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末。从19世纪末开始俄侨人口骤增,至20世纪中叶时已麇集 了数十万人,形成了自己的小社会。这批旅华俄侨的由来、人口数量及民族、性别及年龄、婚育状况及职业类型,是 中俄两国人口迁移史上饶有兴趣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各民族人口的死亡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及各民族不同的人口规模,提出了计算年龄组死亡率的不同方法,由此得到了各民族在20世纪90年代末关于人口死亡的指标。计算结果显示,从总体上说,中国各民族与10年前相比,死亡力有所下降,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如女性婴儿死亡率高于男性的民族数增加,一些民族至今还保持着较高的死亡力。另外,对死亡变化出现异常的情况,本文从死亡的随机误差作了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21世纪中国人口理论研究的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97年匆匆地过去了,迎来了1998年的春天,这意味着新的世纪离我们更近了。承《人口研究》编辑部的好意,让我这个人口学界的老兵谈谈自己从事人口研究的感想,我深感盛情难却,选了这个题目,展望一下新世纪中国的人口理论研究。人类在新世纪将继续追求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新世纪将是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加速发展的时代,特别是生命科学有质的飞跃发展的时代,是人类探索可持续发展最优途径的时代。这对以人口为研究对象的人口科学,无疑是全面深入地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大好时代。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展望未来之前,先简单回顾一下… 相似文献
9.
构建集成GIS技术的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学科跨度较大,牵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较多的研究课题。研究这样综合性的信息管理系统,应该充分认识到整合人口,经济和地理信息的重要作用,综合运用各相关学科的知识,对系统建设的条件,运行基础,功能实现等进行科学分析,并对整个系统的基本框架和结构进行深入的解剖。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希望能够为该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11.
湘江流域人口分布空间演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问题成为当前湘江流域综合开发与管理中引人关注的焦点。采用1993也009年《湖南省统计年鉴》数据,运用密度分析、不均衡指数法、重心分析以及偏移-分享分析方法,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湘江流域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演化的特征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湘江流域人口分布具有“先分散后集聚”的特点。人口分布重心在东北-西南方向往返移动。人口偏移增长在不同区域层面具有阶段性特征。人口具有向各地级市市辖区集聚的特点。社会经济发展是湘江流域人口分布空间演化的主要驱动机制.区域人口发展政策强化了人口分布空间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干旱区流域人口变迁与人类活动外部性影响——以塔里木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塔里木河流域自西汉以来的人口变迁、人类活动踪迹分析,以及对阿瓦提县的问卷调查与实证研究,揭示了伴随着流域人口增加、人类活动增强,特别是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加剧,使干旱区流域产生了自然绿洲向人工绿洲转变、水资源分配利用失衡、生态环境恶化的外部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回顾我国人口普查传统方法技术基础上 ,分析了新形势下国内外人口普查技术新进展 ,并指出人口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我国人口普查新工作平台。本文探讨了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和系统结构 ,并从五个方面详细分析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如何辅助人口普查工作 :普查登记阶段 ,GIS技术可以辅助划分普查区域 ,绘制出普查地图和调查小区地图 ,提高速度和准确性 ,确保地域上的不重不漏 ;利用人口GIS ,可以充分发挥基本单位名录库在普查中的重要作用 ;利用人口GIS ,可以拓宽抽样调查和专项调查应用领域 ;利用调查小区空间不变性 ,可以统一普查资料空间基准 ,极大的拓宽普查资料应用范围 ;利用人口GIS ,可以加深人口普查数据的开发利用。未来十年内 ,将会有更多的区域建设各等级人口专题地理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新疆人口数量变化能否促进经济增长,本文在生态环境承载力、劳动力边际产出和人口理论方面论述了人口数量变化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通过VEC模型对人口数量、人均GDP和财政预算收入进行动态研究,结果为:长期人均GDP和人口数量成正向关系,弹性为0.33,但财政预算收入却因人口数量的增加而呈现小幅度降低,弹性为0.09。短期内人均GDP与人口数量成反向关系,财政预算收入的增加反而能够促进人口数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西部少数民族人口为研究对象,依据2000年和2010年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通过计算,对比,揭示西部大开发十年间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变动趋势。研究表明,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程度伴随着西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变化,呈现出城市化率普遍提高;民族之间人口城市化差距缩小以及民族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提升等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人的社会性本质,不仅使其人口质量具体化为人力的社会意义与其社会功能,而且以其动态表现贯穿生命的始终.其具体形式有三人力积累(自我发展的依据);人力消耗(个人能力的显示);人的活动(社会功能的发挥).三者始终呈现为智体统合的级进态势.它既从自身的发展体现其生命的价值,也以其功能作用发展着自己的社会. 相似文献
17.
社会政策与日本人口的发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社会政策已成为很多国家调整国内人口发展的重要手段。面对总和生育率多年来不断下降的趋势,日本政府自1994年开始出台各种有利于人们生儿育女的社会人口政策。这些政策在目标、影响人群、法律效力及涉及政府部门方面有所不同。就目前来看,一些改善育儿环境、间接提高受孕几率的政策是有效的,但这些政策对最终提高出生水平的效果却不理想。在任何人口和文化中,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无论是多生还是少生,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分析,对近代厦门人口及其变迁做了较为全面的考察,指出近代厦门人口具有几个显著特征.同时也暴露出城市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性别比例偏高,失业率高,居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等等.此外,大量源源不断的海外移民的过境以及数量不小的台湾籍民也是厦门人口的一个突出特征.这些人口变化是和厦门城市近代化水平联系在一起的,在东南沿海城市人口变迁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口转变与消费制度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抑制消费到刺激消费是中国消费制度的重大变革。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和人口经济学理论,论证了中国人口转变通过人口增长的迅速下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及其带来的人口红利对消费制度变迁的影响:死亡率下降主导的初期阶段,人口转变固化了抑制消费的制度,出生率下降主导阶段,人口转变与改革开放条件下的高速经济增长相叠加加剧了原有消费制度的不均衡。通过实证分析,揭示出消费率在人口转变过程中下降的必然性和中国保持适度人口增长的必要。 相似文献
20.
Water Resources,Land Exploration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in Arid Areas - The Case of the Tarim River Basin in Xinjiang of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ter resources are the root of life and development in arid areas like the Xinjiang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 In the Tarim Basin in Xinjiang, one of the driest places in the world, melting glaciers are the exclusive water source. Population growth, in particular in-migration, has greatly changed the ecological conditions of the Tarim River Basin in the past 2,500 years. Our research aims to study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population growth and changes in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crossing the boundaries of the different reaches in the Tarim River Basin over the past 50 years. Time series data on population chang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ater volume and quality,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s, and prevalence of morbidity relevant to water quality are collecte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factors. Adopting a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systems dynamics approach, we quantify the effect of population growth on water use and land degradation.
1This paper results from the research project “Population changes and land degradation in Xinjiang of China,” funded by the Wellcome Trust Foundation (grant no. 065867). The authors appreciate the comments from the anonymous reviewers, and wish to extend thanks to the Asian MetaCentre for Popul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alysis, and to Warren Sanderson, Wolfgang Lutz, Brenda Yeoh, Vipan Prachuabmoh, Min Weifang, Zheng Xiaoying, Brian O’Neill, Steve Hamburg, Laura Sadovnikoff, Verene Koh, and Sam Balakrishnan, for their invaluable support and help.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