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唉,读错别字真烦恼。一次,我和姥姥下棋,我发现姥姥下棋过程中有一个漏洞,就说:“你有一个破(dìng)。”姥姥哈哈大笑,说:“你怎么把绽(zhàn)念成(dìng)了”我答不上话来。还有一次,我跟妈妈开玩笑说:“我给您取了个(diào)号。”妈妈奇怪地问:“(diào)号?这个字怎么写?”我  相似文献   

2.
14=陡发?     
打“的”,我坐司机边上,遇上红灯,前面一辆小轿车的尾巴近在眼前,我见那车的车牌尾数是68,笑说:“他这车牌挺值钱吧?”司机道:“您还不知道吗?如今已经不时兴花钱买数字啦!”我说:“是吗?不再认为168是‘一路发’了吗?遇上14什么,也不避讳了吗?”他说:“您怎么消息一点儿不灵啊!早被人破解啦!”我不明白,忙请教:“怎么个破解?”他笑说:“14,人家用音阶来唱,那不正好是‘陡’吗?‘一路发’虽然吉利,比起‘陡发’来,那不还是辛苦吗?所以,现在有的人喜欢14,比喜欢68还厉害哩!更有绝的啦,有的人把6唱成‘拉’,把8唱成‘高八度’的‘倒’,‘拉倒’,就是谈不成生意,什么也捞不着,有什么好的?当然啦,这么破  相似文献   

3.
“懒虫起床!懒虫起床!”我那只勤劳的“大公鸡”叫得不是时候,我迷迷糊糊地用手一拍它头上的按钮,“哎哟!”一个声音九丈高,把我吓了个半死不活。莫非,这“鸡”成精了?我打了个滚滑下床,却掉在一个软绵绵的东西上,“妈呀!”我一跃而起,光着脚丫子就往外溜。“去哪儿?”爸爸神不知鬼不觉地抓住我“,快穿上衣服!星期天也不许偷懒!”“原来是爸爸,我还以为是鸡精呢?”我嘀咕着,“今天开恩半小时,七点钟起来好吗?”“现在不七点了吗?”我抓住闹钟一看,才六点半,于是理直气壮地据理力争:“六点半!”“真不知道你怎么学的数学,不是编辑的话过了五…  相似文献   

4.
《阅读与作文》2007,(5):30-30
寒假里的一天,家里没人,老妈让我看家。真没意思,玩点什么呢?于是,我到厨房里找了找,发现了一棵紫色的卷心菜。我拿它当做玩具玩了起来:哈哈,这个“玩具”还真有趣呢。我究竟是怎么玩的呢?别着急,马上你就知道了。  相似文献   

5.
等待伯乐     
有一匹年轻的千里马,在等待着伯乐来发现它。商人来了,说:“你愿意跟我走吗?”马摇摇头说:“我是千里马,怎么可能为一个商人驮运货物呢?”  相似文献   

6.
《社区》2004,(19):56-56
那天,我正在门诊上班,一位衣衫不整且蓬头垢面的男青年推门进来,仰着脖子问:“你就是王诗人,不,王医生吧?”男青年没等我说完,一屁股坐在对面的椅子上,脖子仰得更高,一脸傲慢的神情:“你发表在报纸上的一篇散文诗我看了,这也算是诗?简直是对诗歌的亵渎!”我有点生气:对我的诗歌有什么看法可以商榷,怎么能如此武断地否定甚至骂人呢?但我还是强压火气问:“诗是写的不  相似文献   

7.
娱乐广场     
幽默与笑话举一反三“爸爸,月饼的‘饼’字怎么写?”“就是糖酥饼的‘饼’字。”“糖酥饼的‘饼’字怎么写?”“就是煎饼的‘饼’字呗。”“煎饼的‘饼’字怎么写?”“你这个笨蛋,我举一反三地教你,都不会。”弄倒梯子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跑进屋里对母亲说:“我闯祸了,我把梯子弄倒了。”母亲依然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机:“梯子没有砸坏花坛吗?”“嗯,花坛没事。”“那……有没有碰着院子里的鸡笼子?”“没有,鸡笼子也没事。”“那就不要紧,去叫你爸爸把梯子扶好就行了。”孩子垂头丧气地回答:“爸爸在梯子上呢。”省油丈夫驾着新买来的小汽车…  相似文献   

8.
说“面子”     
“面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不想还好,一想可就觉得糊涂。它像是很有好几种的,每一种身份,就有一种“面子”,也就是所谓“脸”。这“脸”有一条界线,如果落到这线的下面去了,即失了面子,也叫做“丢脸”。不怕“丢脸”,便是“不要脸”。但倘使做了超出这线以上的事,就“有面子”,或曰“露脸”。而“丢脸”之道,则  相似文献   

9.
对文艺创作过程中主体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引起了美学、文艺理论界的极大兴趣,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很多有关的问题,经过大家探讨,肯定会得到比较清楚的认识。文艺创作中的所谓“非自觉性”问题就是其中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什么是“非自觉性”?文艺创作中究竟有没有非自觉性?它在创作过程中究竟占有什么地位?归根到底,这些问题涉及对文艺创作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的看法,很值得研究。但是,我觉得在  相似文献   

10.
吕淑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一书里说道:“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兼语式不适合层次分析,兼语式的定义就是一个动宾结构套上一个主谓结构,画图就是(?)这怎么适用“二分法”呢?这倒是主张取消兼语式的一个有力的理由。”吕淑湘先生的这段话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即兼语式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语法结构呢?它也象大部分的汉语语法结构一样具有二元性吗?它真的不适用二分法吗?  相似文献   

11.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 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作为人的庄子,怎么能体会出从容出游于水中的鱼的快乐?作为无感情的物的鱼,又怎么会被人认为具有从容出游于水的快乐?毫无疑问,这是移情作用.也就是人(庄子)把自己的情感(乐)投射到物(鱼)中去,情感与对象合为一体,从而达到物我同一。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移情说的主要代表里普斯曾反复论证,审美体验所得的快感是对自我的欣赏,是一种客观化的自我享受,“审美欣赏的特征在于它里面我的感到愉快  相似文献   

12.
“嘎——嘎——”“好低沉好有磁性哟!”“哈哈,好一个沙哑男低音!”……听,同学们又在取笑我了。不知什么时候,我的嗓子突然“坏”了,变得粗粗的,沙沙的,说起话来真像鸭子叫,同学们也因此“赏”给我一雅号——唐老鸭。想想当初,我可是全校闻名的歌星。不吹,那银铃般的歌声不知征服了多少双耳说起话来,那嗓音也绝对清亮悦耳。可现……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我那原本引以为的嗓音一下子没了,难道被偷了不成?起初,只要我一开口说话,大家就会投来惊异的目光:“怎么了,你的嗓子?”“你什么时候变成这样的声音了?”……面对大家的种种质疑,我真是惶恐…  相似文献   

13.
家庭革命     
长江 《社区》2003,(21)
一位独生子女的父亲,在儿子长到20岁的时候,非要逼迫儿子签一份协议。这份协议条款不过76个字,概括它的精神就是“四不管”。这“四不管”规定了“协议”一旦生效,父母从此可以在四个方面不管儿子;儿子也可以不管父母。这位近乎发疯的父亲到底怎么了?那份不可思议的协议到底搅起了怎样的波澜?它给读者、尤其是今天的家长们带来的是怎样的一种思索?  相似文献   

14.
问:您在重版的《世俗哲学家》中提出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该书的最后一章题为“世俗哲学的终结?”您是怎么认为的? 答:我是想告诉读者,这一版比以前各版有一个更为特别的结束。我在新版的序言中就是这么说的,但并没有说得太多,意在不让读者先去挑着看。这就像读者在看一部侦探小说,直到小说将近结束的紧要关头,才知道谁策划了谋杀。当我们看到最后一章时,才知道它题为“世俗哲学的终结?”我以为  相似文献   

15.
《可乐》2007,(2)
我宿舍一兄弟,一次打完篮球回来,口渴得要命,看见桌子上有一饭盆的水,看上去好像还泡了点蜂蜜,心想:哪位这么理解我呀!“咕噜咕噜”,先喝了再说。喝完之后直纳闷,这水怎么有泡泡呢?后来另一位兄弟回来,在那边叫:“谁这么好心帮我把饭盆给洗了?我还加了点洗洁精在里面。”还好,兄弟比较壮实,没事,就当做洗胃……  相似文献   

16.
1.缘起:博客之博 “部落格”(blog)怎么成为博客的?不知道。只知道,这一“成为”,甚至让人淡忘了它的本义——网络日志(Weblog)。而作为外来的译词,博客的博,就像沙发的发,摩托的托,本无实在意义,但我愿意将它理解为广博的博。  相似文献   

17.
环球博览     
美国有个崇拜“13”者俱乐部 在西方人看来,13是个极为不吉利的数字,但美国有一个《崇拜13者俱乐部》。它是由13个绅士于1892年1月13日在纽约一家旅馆第13号房间里成立的。成立活动的参加者,从早晨8点13分开始开会,到中午13点结束。俱乐部入会费1美元13美分。月会费13美元。俱乐部成员每月13日中午聚餐。在美国各大城市都有分部。但俱乐部成员的努力在相当程度上  相似文献   

18.
幽默小品     
《今日南国》2006,(21):78-79
考驾照王先生去考驾照,回家后,妻子问他:“考取了没有?”“不知道。”“怎么会不知道呢?你离开时,考官是怎么对你说的?”“他什么也没有说。我离开时,考官还在昏迷中呢。”在一次舞会上,一位男士对他的舞伴说:“姑娘,您戴的是假发吗?”女士很惊讶:“你是怎么知道的?商店的老板向我保证,这假发是从外国进口的,我戴上它,任何人都看不出来。”男士笑了,说:“老板也许没有说错。不过,我告诉你,是你忘了把假发上的商标取下来。”罗马一家自助餐厅的老板想出一个赚小费的妙计。他请来一位非常漂亮的姑娘,坐在柜台边收钱,以便使男客们神魂颠倒,慷慨…  相似文献   

19.
音乐会上     
今晚,荷花池畔举行音乐会,小白兔也跟着妈妈来了。小白兔刚坐下,看见蟋蟀一蹦一跳地来了,心想,他没有耳朵,怎么也来参加音乐会?于是他就好奇地问妈妈。兔妈妈笑着说“:蟋蟀是有耳朵的,每次开音乐会,他都来!”“那我怎么看不到蟋蟀的耳朵?“”蟋蟀的耳朵不像我们的那样,而是生在  相似文献   

20.
我有一位朋友,一天能吸两包“红塔山”,李白不是自称“酒中仙”吗?他则自称是“烟中鬼”。整天喷云吐雾,美滋滋地自我炫耀:“饭后一根烟,赛过活神仙。”别人劝他戒烟,他则反驳说:“有些人整天烟不离口,不是照样高寿吗?”而不到50岁的他怎么也想不到癌魔对他的侵袭,他的肺部已经溃烂,在他即将告别这个世界之际,他后悔地说:“是吸烟害了我,都怨我没听医生的话。”由此,我联想到另一种后悔,也就是被禁锢在大牢里的某些“公仆”们。当他们还没有尝到铁窗高墙的滋味的时候,当他们大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的时候,他们何尝不知道这是犯罪?可是他们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