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杰出的编辑出版家──纪念叶圣陶诞辰100周年徐登明叶圣陶同志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教育家、语言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而且还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编辑出版家。他从事编辑出版工作长达70余年。在他一生的编辑出版活动中,先后编辑过刊物有《诗》月刊、《文学周报》、《...  相似文献   

2.
鲁迅将自已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写作的目的是为了“立人”,为了改变愚弱的国民精神。“立人”的思想赋予他的著述以独特的风貌。鲁迅“立人”的思想和实践,虽然有着发展和变化,但是贯穿了他的光辉的一生。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但却有内涵十分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毛泽东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爱国是毛泽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他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并加以批判地继承,成为他核心价值观的起点;他终生奋斗的目标也是他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最终目标,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恰恰是实现这一最终目标的根本前提和基础;他热爱人民,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其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他一生为人民服务的言行,不仅赢得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爱戴和敬仰,而且赢得了世界上一切向往进步的人们敬佩。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是一位民族主义者,但他的民族主义思想带有国际主义倾向;孙中山反对列强侵略,但他又带有和平主义倾向,追求世界和平、社会大同和“天下为公”。所以,他坚持对友好邻邦“益增睦谊”的原则,主张扶持弱小民族,抵抗世界列强。他强调用中国固有的道德、和平作基础,去统一世界,成一个大同之治。孙中山将其一生奉献给世界和平,他的民族主义思想对世界的稳定与和平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叶聖陶传略     
作为作家的叶圣陶,在我国几乎是人尽皆知的;但作为社会科学家的叶圣陶,却并不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其实,叶圣陶也是我国著名的社会科学家,他是教育家,出版、编辑家,文字改革家。一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吴县人。1894年10月28日,他出生在苏州一个清贫的家庭里。父亲叶仁伯在苏州市一个姓潘的地主人家做帐房。这家地主的帐房有好几个,叶仁伯管事不多,禀性又比较淡泊,所以他在世时并没有置下什么房地产,“家况很清苦”(叶圣陶《自叙》)。一家六,七口人(叶圣陶的双亲;叶圣陶的祖母、外婆;叶圣  相似文献   

6.
徐龙年 《社会科学战线》2007,145(1):327-328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他一生能有连续长达七十六年的时间直接从事、热情关注着语文教育,既教过小学、中学、大学,又编撰过如此浩繁的语文教材,发表和出版了完整系统的语文教育论著,还担任过全国教育机关的重要领导职务,有这样经历的人,据我们目前掌握到的资料,叶圣陶是古今中外第一人。吕叔湘于1980年8月18日撰文首次提出了“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这一全新的学习、研究命题。我们高兴地看到,叶圣陶于1949年8月负责拟定的《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竟然与国家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有许多惊人的相…  相似文献   

7.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民族精神,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感情.它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在创造自己的历史文化生活中积淀形成的对祖国对人民的一种深厚感情,是对祖国锦绣山河、灿烂文化的无比热爱,也是关怀祖国命运,维护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实现祖国强盛的历史责任感与奉献精神.邓小平同志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把自己的一生都无私地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相似文献   

8.
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语言文学家吴玉章将其一生全部奉献给我国的解放事业和教育事业,尽心竭力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几代优秀干部和大量杰出人材.吴老在他的革命生涯中,尤为注意青年修养问题.他常在撰文和演讲中以自己所目睹的中国近现代革命教育青年一代,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教育青年要将优秀民族传统道德和  相似文献   

9.
<正> “你得做一个哥伦布,寻找你自己内心的新大陆和新世界,找出航道来,不是为了经商,而是为了思想。”将美国作家梭罗这句话用在他自己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这个人毫无吝惜地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那在他看来与哥伦布同样伟大的事业,他找到了自己内心的新大陆和新世界—这就是华尔腾。(一) 1817年,亨利·大卫·梭罗诞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康考德农村。这里秀山丽水,草木葱笼。梭罗的童年,一大半是在这美丽的自然环境中无忧无虑地度过的。他颇以生得其地生逢其时为骄傲:“使我永远感到惊喜的是,想到我竟然会生  相似文献   

10.
章依萍在《黄仲则评传》的开篇说:“诗人的一生,其实只是一首诗;悲剧的诗人,他的一生只是一首悲剧的诗。”止水在《黄仲则诗选·前言》的开篇说:“他的一生,就像一篇用血和泪写成的长诗。”此喻甚为的当。黄仲则的一生就是一首诗,是一首充满了悲剧精神、饱含着悲剧意义的诗。诗组成了他的整个生命,代表了他的全部理想和终身事业,也可以说是他苦难人生的唯一寄托。他是一个那么纯粹的诗人,除了诗,他几乎一无所有。他一生贫病交加,早岁即已鬓若秋霜,并且始终都在困苦不堪的泥泞中绝望地挣扎,但他的心却永远在诗的广阔天空中翱翔…  相似文献   

11.
蔡振雄 《阴山学刊》2003,16(5):27-31
李白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的个人气质、旨趣、性格决定他只能成为诗人,而无法造就成一位有治才的政治家。他的一生不止在政治上充满悲剧色彩,诗歌同样是悲怆雄浑的,失意悲愤应是李白诗歌的主旋律,豪放飘逸是其诗歌次要风格。  相似文献   

12.
(一) 一九三八年八月七日,一代戏剧巨匠,被列宁赞为“真正的艺术家”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从他逝世到今年,已经整整四十个春秋了。但他在戏剧艺术和艺术教育等方面的卓越贡献,人们记忆犹新。他的一生是实践的一生。在大约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里,他塑造了一百零几个角色,导演了近百个话剧、歌剧节目。他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他从车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小说《友谊》简论阎奇男《友谊》,是叶圣陶先生的最后一篇短篇小说,也是解放后他唯一的一篇小说。它真实地再出了我国五十年代欣欣向荣的社会面貌,蒸蒸日上的教育状况,朝气蓬勃的学校生活。在改革开放进入市场经济的今天很值得一读,它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诞辰100周年。一个世纪以来,方志敏的英名始终同中华民族的伟业同存,方志敏的风范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成为全民族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爱国:方志敏的人生坐标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人民,是方志敏的一生追求,也是他璀灿人生最耀眼的闪光点。方志敏把自己的情感,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都熔化为对祖国的执著的爱。方志敏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把自己的一切,都无私地奉献给了可爱的中国。方志敏是爱国主义的一面旗帜,是当今无愧的民族英雄。方志敏出身于赣东北弋阳漆工镇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  相似文献   

15.
杨善洲同志一辈子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用一生履行着自己对共产党的庄严承诺,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一切无私奉献给了党的事业,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和优秀的典范。学习杨善洲精神,将对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具有重要作用,并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是“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作家,其主要贡献在短篇小说方面。他从文学要“为人生”的观点出发,自1919年开始创作白话小说起,到1928年的10年间,他发表的短篇小说约70篇,先后编为5个集子出版。这就是《隔膜》(1922)、《火灾》(1923)、《线下》(1925)、《城中》(1926)、《未厌集》(1928)。在《叶圣陶选集·自序》中,他曾经这样写道:“小说里的人物差不多全是知识分子跟  相似文献   

17.
2009年10月31日,大师钱学森带着他无法释怀的遗憾溘然长逝了。这位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的巨人,将他一辈子的聪明才智都奉献给了祖国,可是,直到他闭上双眼,也没有看到自己的祖国有一所像加州理工学院那样的大学。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关于培养国家合格公民和社会合格成员的育人观 ,像一条红线贯穿于他语文教育思想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他从年轻时代起 ,就十分注重培养新人 ;后来无论从事编辑工作还是出版工作 ,都始终不忘育人 ;担任教育界重要领导职务后 ,更是大力提倡、大声疾呼要端正教育思想 ,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他在如何进行语文的读写教学和养成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等方面都有诸多精辟的论述。叶圣陶的语文育人观对推进当前的素质教育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09年10月31日,大师钱学森带着他无法释怀的遗憾溘然长逝了. 这位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的巨人,将他一辈子的聪明才智都奉献给了祖国,可是,直到他闭上双眼,也没有看到自己的祖国有一所像加州理工学院那样的大学.  相似文献   

20.
论卡夫卡的精神救赎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夫卡一生都在探求如何获得个人的精神救赎。了解卡夫卡对于精神救赎之路的寻找 ,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创作思想和文学作品 ,而且对于任何一位希望找到信仰归宿的生命个体来说都是十分具有启发性的。综观卡夫卡的一生 ,结合他的文学创作 ,可以看出他的精神救赎之路是一条由偶像崇拜走向宗教信仰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