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芜是三十年代在“左联”培养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从1931年冬在《文学月报》上发表成名作《人生哲学的一课》起,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是艾芜的早期创作阶段。这个时期,他写出了以《南行记》为代表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在这些作品中,作家以其朴实自然、清新明丽的艺术风格,使自己有别于其他左翼青年作家。对艾芜早期作品在创作方法上的基本倾向,评论界长期以来颇有异议。  相似文献   

2.
艾芜是三十年代在“左联”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一位左翼青年作家。从1931年冬在《文学月报》上发表成名作《人生哲学的一课》起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是艾芜的早期创作阶段。这个时期,他写出了以《南行记》为代表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在这些作品中,作家以其朴实自然、清新明丽的艺术风格,使自己截然区别于其他左翼作家,从而在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坛独树一帜。可是,对艾芜早期作品在创作方法上的基本倾向,评论界长期以来颇有异议。一种观点认为:  相似文献   

3.
艾芜:漂泊者人生追求之歌———论艾芜“流浪汉小说”的文学价值蒋明玳艾芜是30年代初期崛起于文坛的左翼青年作家。他的以《南行记》为代表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流浪汉文学”走向了成熟;活跃在他作品中的那些风姿独特、色彩鲜亮的漂泊者们,为中国现...  相似文献   

4.
肥沃而美丽的西南边疆,是一块笼罩着浪漫色彩的大地。三十年前,作家艾芜曾用笔在它上面辛勤地垦荒叩壤过。《南行记》就是这里结下的一束稻穗。那稻粒散发着清香,但同时也带着苦涩。时代在前进,历史的风雨终将这里的污秽腥膻洗净了,同时老作家的鬟角上也已经撒下了粒粒霜花。他是多么希望着能重新回到那个地方,重新耕耘,再次收获呵!1961年,艾芜第二次踏上这块土地。两年之后,《南行记续篇》(下面简称《续篇》)象一  相似文献   

5.
艾芜是30年代初期崛起于文坛的左翼青年作家。他的以《南行记》为代表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流浪汉”文学走向了成熟。活跃在他作品中的那些风姿独特、色彩鲜亮的漂泊者们,为中国现代小说创作提供了真正的流浪汉形象。同时,这些作品及人物形象,也构成了艾芜小说创作的基本特色之一。在欧美文学发展史上,描写流浪者的文学,是许多作家取之不尽的丰富的创作题材之一,从十六世纪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成功的“流浪汉”小说《小癞子》,到20世纪高尔基的  相似文献   

6.
《南行记》是艾芜的第一个小说集子,《山峡中》是其中的名篇,它的艺术风格在作者前期短篇创作中很有代表性。风格即作家的创作个性,是作家的独特标志,它从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的统一中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名流浪作家,艾芜以自己的流浪经历为题材,创作了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南行记>.本文以作家创作为基点,围绕作品的分析解读,探讨作家流浪作品的主题旨趣与审美追求,在一个较为宏观的视野中解读艾芜的流浪作品.  相似文献   

8.
艾芜在小说集《南行记》中呈现出的多姿多彩的东南亚画卷,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在《南行记》中,作者不仅将东南亚风光民情的描写与人物个性的刻画恰切地结合在一起,还生动地展现了西方殖民统治下东南亚地区的众生相。并且,作品中的东南亚世界还成为异民族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的场域。对《南行记》中的东南亚世界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体认和阐释该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过去人们多是从题材、人物、艺术方面谈论艾芜小说的独特性,少有人谈论其间反映出的艾芜思想、情感、心理的独特性.<南行记>以"异域情调"为文坛关注,稍后艾芜却转向描写岷沱流域的故乡,显示出与<南行记>不一样的价值取向.从他乡到故乡,不只是艺术之旅,更是艾芜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10.
我最初认识李赛时,他是云南一个地区师专的青年教师,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一些诗歌作品。我欣喜地陆续读到了他在《诗刊》、《人民文学》上发表的诗。他的长诗《圣母》在1995年第9期《人民文学》刊出后.曾引起评论界的关注,被称为“具有史诗精神的佳作”更令人高兴的是,在教学岗位上的彝族青年诗人李春,不但学诗,也积极从事文学的研究和评论。1994年,我读到了他24万字的文学评论集《作家的艺术世界》(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集子中,既有大量研究和评论云南各民族老中青作家作品以及全省文学发展态势的文章,也有放…  相似文献   

11.
叶石涛是台湾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作家,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一日生于台湾省台南市。他从小喜欢文学,一九四三年从台南第二中学毕业后,应聘到《文艺台湾》当编辑,同年在该刊发表了短篇小说《春怨》。《文艺台湾》创办于一九四○年,主编是日本作家西川满。它口头上高唱文艺至上论,实际上是为配合日本殖民当局的皇民化运动,提倡皇民文学而创办的御用杂志。开始,由于当时台湾没有别的杂志,还有一些台湾作家参  相似文献   

12.
艾芜在西南边地的漂泊是一种无意识的生活体验,也是一种极限体验。极限体验使作者能更贴近地了解流浪者的痛苦,促成其短篇小说集《南行记》的成功。艾芜保留了知识分子应有的道德感,对流浪者有所保留和批判。这种批判脱离不了极限体验所带给作者的情感联系和认识上的局限性,也造成了作品风格和创作手法的不统一。  相似文献   

13.
漂泊是中国现代流浪文豪艾芜一生执著的情结,它的生成源自家庭与社会两方面因素的合力。从《南行记》中可以看到艾芜“漂泊情结”所蕴含的对奇险、瑰怪的自然美的膜拜,对生命力粗犷、耐苦、勇敢的追求以及对理想的探索、进取的褒扬的深切内涵。  相似文献   

14.
当梁晓声用悲壮的笔调去写《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张承志用充满激情的笔歌颂草原母亲,史铁生深情呼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时,另一位知青作家阿城却以平静如水的态度向我们讲述他和他同时代人的故事。1984年阿城《棋王》以其老辣清逸的笔调给知青文学带来了全新的意境,与此同时的知青作家朱晓平则以他相继发表的《桑树坪纪事》、《私刑》为知青文学展示了独特的视角,小说的悲剧意蕴无疑拓展知青文学原有的题材范围。创作上已有较大影响的梁晓声、史铁生也有了  相似文献   

15.
也许与他二十多年的记者生涯有关系吧,五六十年代,达斡尔族作家哈斯巴图尔发表过近二十万字的散文、报告文学、特写和通讯,但只发表过《谢伦山上》一篇小说;可是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在小说创作领域,他的笔仿佛长上了翅膀,连续在《呼伦贝尔文学》、《草原》、《民族文学》等刊物上发表了不少中短篇小说,引人注目。现仅就《谢伦山上》、  相似文献   

16.
严格说来,赵新已经不能算文学新人了。从一九六四年他专心从事小说创作,在《新港》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分家记》,到一九八三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长篇小说《张王李赵》,已经快到二十个年头。初期虽在《人民文学》、《萌芽》、《少年文艺》等全国性的文艺刊物上发表作品,受到县委宣传部与地区文联的重视,把他从中学调到县文化馆,出席过全国青年文学创作积极分子大会,但那时毕竟属于初学写作,作品的质量和数量都还是很有限的,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和引起一些人的足够重视。他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曾说:“如果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我就告诉他,第一是编辑,第二是教员。”“作家不是我的职业。”的确,他是用业余的时间从事写作的。但他的一生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把他“五四”前写的文言小说除外,那么他是在1918年2月发表《春燕琐谭》,1919年2月发表《这也是一个人?》(即《一生》),开始了长达六、七十年的新文学创作生涯。  相似文献   

18.
长篇小说《男婚女嫁》,使刘亚舟开始跻身于当代小说作家的行列。紧接着他又发表了短篇小说十余篇,出版了长篇小说《幸运儿》和《冻土》等,然而,作家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土著”,他说:“我来自农民的庄稼院。”我创作的源泉和文学的“根”,在生我养我的“北大荒”家乡土地上。  相似文献   

19.
一颗尘封的明珠——评丘东平的《给予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初期,中国文坛上曾涌现出一批反映抗战新局面的作家,丘东平是他们之中的佼佼者。他在《七月》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反映中国军民浴血抗敌事迹的作品,成为抗战初期引人瞩目的作家。然而,现在人们在论及丘东平的抗战小说时,常常提起的,是他的《第七连》、《一个连长的遭遇》、《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等短篇,很少提及他的中篇小说《给予者》,更未对这部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出公正的评价。我们认  相似文献   

20.
印度近代伟大诗人和作家泰戈尔不仅在创作实践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在文学理论上阐述了自己的见解,提出了系统的主张。他先后发表过一系列有关文学理论问题的文章、书信和讲演稿,其中一部分编辑成册出版,如《五光十色》、《古代文学》、《现代文学》、《文学》、《文学道路》、《文学形式》等。综观他的实践和理论,我们可以说他的文学观是自成系体、独具特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