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早期佛经保留了相当多的口语词 ,是汉语词汇研究和辞书编纂的重要语料 ,本文以东汉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为例 ,从收词、书证、义项、释义四个方面 ,揭示了早期汉译佛经在汉语辞书编纂方面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东汉以来,随着佛经的译入,汉语吸收了不少的梵语词。梵语词的介入,使一部分汉语原有词增添了新义,新增一义由于源于梵语而使该词“梵汉双遮”。本文要论述的“忄麽忄罗狼藉”、“狼藉”两词便是梵汉双源词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个文学宝库,佛经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原型和母题。在佛教传播的广大地区,熟读佛经,成为熟悉和了解文学传统的一个必要条件。东方古代文学中影响深远的文学母题,如因缘和合、轮回转生、化身下凡、遇难搭救等,无不与佛经有着异常密切的关系,即使不是佛经首创,也是有赖于佛经的传播而得以发展。本文所探讨的启悟文学母题也是其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4.
邹伟林 《社科纵横》2014,(12):130-132
《生经》是西晋竺法护所译的一部本缘部佛经,经文故事性强,语言通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汉语口语的面貌,但是考释《生经》全文,有些语词不易索解,辞书未载,本文对《生经》中的部分疑难语词如"博掩子、参宜、下使、驰迸、隆崇、流盈、虚欣、顽騃、殃舋"等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5.
李群 《南亚研究》2005,(2):79-84
陈寅恪利用其对梵文的掌握,考证了印度佛典版本的真伪、佛经译者的归属,勘证佛经翻译中的误译,并阐述了自己的佛经翻译观。他从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影响角度入手,详尽考察了佛经文学与中国文体间的关系,仔细梳理了中国古典小说与外来佛经故事之间的渊源。这些对于理清中、印文学之间的关系,再现佛教与佛经故事在中原的流变情形,动态把握本土文学选择吸收、消化融合外来文学故事的全部过程,有着巨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焱 《学术交流》2012,(5):156-159
佛教的传播离不开佛经翻译,而在佛经翻译过程中,翻译与政治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了更好地进入到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形态中,佛教不断顺应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同时,国家权力将佛经翻译作为一种国家文化事业,倾注国家之力,成立国家译场并设立僧官制度,将佛经翻译政治化。作为政治权力话语的产物,佛经的翻译标准、翻译方法和翻译过程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权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宋以后的白话小说中,常常是韵散夹杂的,在韵文部分的前头,写着“有诗为证”、“有赞为证”、“有赋为证”、“有词为证”等字样。这种格式在唐以前的小说中是没有的。这种格式的出现,我认为,与佛经的传入有直接关系。佛经的初传是在汉代,大盛于六朝。佛经的体制有三种:(1)全散的;(2)全韵的;(3)韵散夹杂的。其中第三种较多见。有的佛经中韵文部分多达几十处,《正法华经》中就有八十一处韵文。佛经中把韵的部分称为“偈”,有时又称“偈  相似文献   

8.
日本对西藏的研究有一定的历史,早期主要研究西藏的宗教,近年来扩大了研究范围,开展了对西藏历史、文化、语言、民间文学和人类学等各方面的研究.战后,日本成立西藏佛经研究所,出版《西藏撰述佛经目录》、《西藏佛经研究丛书》,东洋文库成立西藏研究部,大谷大学成立西藏大藏经研究会,京都大学设立藏语讲  相似文献   

9.
王立 《南亚研究》2011,(2):131-141
神奇火光能引导当事人走出迷惑,使陷入绝境者得救,还能作为王朝兴盛的预兆等。佛教中火光有神圣、圣明的寓意。中土火光引路母题,源于中古汉译佛经。佛经认为,不同的火光,从不同距离来看,有着不同的亮度和层次;当事人在火光指引下遇难呈祥,走出命运低谷;昭示希望,使其迷途知返,还象征佛本身就是众生迷茫人生中的灯火。中土叙事文学该母题在后世得以多元扩展。  相似文献   

10.
鉴真在日本     
译者按:鉴真是中日关系史上至关重要的历史人物,五次东渡未果,在66岁高龄且双目失明的情况,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日本,携带了大量的佛经、佛像、书籍等.  相似文献   

11.
王立 《南亚研究》2009,(2):119-128
明清小说中的“一以化多”母题,常作为正邪斗法时英雄的分身术;民间非正统力量否定权威时的嘲弄和抗争;神奇兵器关键时的以毒攻毒法术。该母题来自佛教六种神通中的神变通,多带有“炫技”、“教训”的意味。中古叙事文学中该母题所展示的神通之法,启示了对特异之人形象的关注,宣扬和促进了西来佛教文化的传播。西晋时母题就被中土道教吸收,唐代华严宗的佛教哲学以此拓展了空间观念,该母题还世俗化而生成了“主题人物”。母题与远古时代生殖崇拜的“一中出多”信仰有关,也是一种重要的原始思维模式的文学展演。母题在明清小说中,偏重在瞬间的直观场面效应,掺杂了较多佛教斗法描写的影响。母题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和戏剧化场面效应,得到后世小说及外域小说的借重。  相似文献   

12.
刘宁 《唐都学刊》2010,26(1):81-85
法显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位卓越的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并返回的大师。《法显行传》详细记录了法显求法的历程,集中体现了法显坚强的性格和艰苦卓绝的精神,对于当代心灵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一、信仰与坚持;二、胆识与忘我;三、团结与爱国。  相似文献   

13.
七千年前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印章在战国时期传入中国,压盖印章的封泥则在造纸术发明五百余年后转变为纸张。石碑起于战国时期的秦国,贵族彰显孝廉之风使得刻写墓志铭的石碑盛于东汉。以后为了书同文和一统今古经文之争,东汉皇帝利用石碑刻写经文。唐代佛经的传入,动辄就要捺印成千上万次佛像的宗教习俗,促进了印章与石刻拓片技术的应用,终演变成印刷术。冯道的贡献在于儒家经文的勘定和考生读本的普及,而非雕版印刷的发明。  相似文献   

14.
终南山集中了中国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中的五大宗派祖庭,目前终南山的一些佛教祖庭已经有了局部的开发,但整体水平较低。应围绕终南山“中国佛教祖庭文化区”这一概念,按照遗产保护、文化建设、旅游开发三者互动的战略,在局部特色有效开发基础上,实现整体与局部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将终南山建设成为能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综合性的有品牌特色的中国佛教祖庭文化旅游胜地。  相似文献   

15.
陈寒 《唐都学刊》2013,29(3):102-106
在佛教慈善观的发展和慈善事业的开展中,布施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佛教传统涵义的限定和中国传统社会的现实,使得财施在佛教慈善事业的实际运行中居于重要地位。太虚、印顺的阐释,使无畏施观念具有了全新的涵义,对于无畏施和布施观念在社会上的推行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的中国佛教慈善事业应当以无畏施观念为思路,真正构建起特色鲜明的佛教慈善体系。  相似文献   

16.
张帆 《社会》2019,39(6):149-186
18世纪,五台山逐步发展为一个跨区域、多文明的神圣中心,吸引着来自我国的汉地、蒙古、藏区以及印度、日本、朝鲜等地的朝圣者。此间,大量不同版本、不同语言的五台山山志以及朝圣指南频出,包括僧侣编写的汉文、藏文和蒙古文等朝圣指南以及清廷主导编写的钦定山志。本文通过比较关于五台山的四个汉藏文本,分析这四个文本中的汉传佛教叙事、藏传佛教叙事和皇权叙事,探讨不同叙事呈现出的不同文明体系对于空间和地景、民族和国家、世俗和神圣等概念的想象和表述,进而以“文明”的视角拓展对知识生产、神圣空间和国家建构之间关系的理论探讨。文章解绑了语言、民族、文化、国家等概念之间的对应关系,将帝国作为一种跨地域多文明体系的国家形式,指出帝国的扩张过程并不是帝国中心不断推进、“文明化”作为文化和自然的边陲的过程,而是多文明体系互动交融,不断参与帝国的文化和自然的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党素萍 《南亚研究》2010,(3):134-144
《八千颂般若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中国古代多次予以翻译。本文根据梵文校勘本和六个汉译本所进行的梵汉对勘,分析不同时期汉译本的特点,并揭示各汉译本与梵本的关系,由此一窥从东汉到北宋佛经翻译的历史流变。  相似文献   

18.
李南 《南亚研究》2011,(4):131-145
《胜乐根本续》是佛教密宗无上瑜伽部母续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在藏传佛教中也有极大的影响。婆和婆吒著《胜乐续释》年代久远,内容重要,且无汉文译本。本文对两部经籍的文本和主要内容进行评介,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介绍9世纪初日本入唐僧空海抄本《悟空入竺记》在日本的流传状况,并对唐释悟空入竺及归国经行的某些地点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