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在听到他被医疗事故夺去生命的前三天,我与他通了约半个小时电话。他说,因校庆太累,感冒,要“翘辫子”了。我说,听你这声音,电话筒都要震破了,再活十几年没问题——以前在一起的时候,他也常说“翘辫子”的话,这大概是老年人对自己生命力既大度又不放心的表现,就像毛主席晚年总爱说“七十三、八十四”之类的话。我是很清楚他的身体状况的,除了气管炎,心肝肺肾胃都好着呢;皮肤光滑,我常跟他比胳膊比腿,他的皮肤就不像老年人的。这次通话,主要是他说,一是要我回去,“一年多了,没人聊天,烦透了,你说我再活十几年,你得跟…  相似文献   

2.
一1954年出生的陈平原.也属于被“文革”耽搁了的一代.他初中毕业后当了整整8年“下乡知青”.他自己说:“我生也晚.赶不上那书肆林立的年代.当我开始读书的时候.许多人家正忙着卖书、烧书.当我开始买书的时候.书店里又只有《朝霞》、《法家著作选读》之类.再加上各式  相似文献   

3.
○童世骏教授 ,请先介绍一下你是怎么走上哲学研究道路的 ?●我最初与哲学打交道 ,是在崇明农场工作的时候。我是 77级本科生 ,考大学时 ,年龄相当于现在的中学应届毕业生 ,但因为我童年在浙江萧山外婆家度过 ,提前上学 ,因此就有了一段同龄人一般不具有的经历 :中学毕业后在农场当了三年“农业工人”。 1975年下半年 ,我被选拔参加一个“工人理论学习小组” ,并到电视台和电台宣讲“斗争哲学”。“文革”结束 ,高考恢复 ,我在报考专业志愿中填了国际政治和文、史、哲这四个专业 ,结果被本身算不上什么专业、但与这四个专业都有些关系的华东…  相似文献   

4.
○吴教授,请原谅我的直率,听说你高中毕业后经历比较坎坷,一直到恢复高考才回到大学念书,不知以前的这种经历对您后来的学习和研究有什么好处?●从1974 年高中毕业到 1978 年考入厦门大学,我先后自学裁缝和缝纫,当过乡镇企业的锻工和钳工,为了圆我的大学梦,1976年决定离开县城去上山下乡,因此后来又当了两年农民。这四年的经历相比其他老三届学生不算“坎坷”,但对我来说,这样的经历使我更加了解底层农民和工人劳作的艰辛,工作和生活的真实含义,他们的勤劳、朴实和真诚使我进一步认识自我,平凡中见伟大,日常中学哲理,“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  相似文献   

5.
让别人说话     
美国著名的解惑专栏作家蓝德丝曾经说过:“当了36年的专栏作家,我深深了解,许多人写信给我,其实不是要我的建议。他们真正需要的,只是一个愿意聆听的人。”  相似文献   

6.
一日在朋友家喝茶,有位女士动辄“我老公”云云,举座皆不应和.三番五次,友人终于直言:“请你不要开口闭口老公.”女士问:“为什么?”友人说: “我们都不认识你老公,话题也同你老公无关,干吗老提你老公呢?你是想表白你特别幸福,还是在提醒我们男人别对你有非分之想?”彼此都是好朋友,说话不顾忌轻重.女士哈哈一笑,说:“我再不提老公了.”友人又道: “这是起码的公共礼仪.”  相似文献   

7.
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对比研究之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关心与冒犯中国人见面,除了问“吃了没有?”之外,还常问对方“去哪儿?”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非实指性的友好的“问候”语、客套话。但英美人对此很反感,认为这是一种“询问”,在心理上的反应是:Whydoyouask?甚至或是It’snoneofyourbusiness笔者曾与一位在华执教的美国人闲聊时谈到过这个问题。我问她:“在美国是不是不可以问别人去哪儿?”她说;“是的。”我又问:“如果我真想知道他(她)去哪儿。该怎以问?”她答曰:“你最好别问。”中国人喜欢问人的年龄、婚姻状况.如“你多大了?”、“结婚了没有?”以示关心…  相似文献   

8.
你有何特长     
二十多年前,我初中毕业进工厂当了工人。面对职工登记表,在“特长”一栏里,我填了“无”。既没有高学历又毫无专业技术,不填“无”还能填什么?同我一起进厂的一名高中生,在“特长”一栏里填的是“数理化,外语”。当时我就想:能有这么多特长,此人好生了得!  相似文献   

9.
科苑学人:历史学副研究员吴孟雪吴孟雪副研究员,1947年出生于广西桂林,1966年高考前夕,适遇“文革”爆发。在建设兵团农场“接受再教育”两年后,又当了8年铁路工人。海晏河清,重圆大学梦。1978年赶上最后一班车,以高分考入中山大学历史系。7年寒窗,...  相似文献   

10.
一日肖史先生来访 ,要我写写自己的学术经历和取得的学术成就 ,我很犯难 ,碌碌多年而少有为 ,不知从哪里说起。他提议 ,由他来问 ,我来答 ,于是遂有下边的答客问。在问答之中略述个人的一些经历和学术理念。客问 :1 979年初你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 ,在南开和史学界曾引起广泛影响 ,请问 ,为什么花环落在你头上 ?答 :那年我都四十有四了 ,当了二十多年助教 ,还说“破格” ,很难为情。不过 ,此前近二十年没有晋升过职称 ,也确实是一个让人瞩目的事。当时没有个人申请制 ,至今我也没有打问过是谁提议的以及如何决定的 ,“谢恩”都不知道找谁 !我…  相似文献   

11.
新大闹天宫     
《快乐青春》2014,(5):90-91
孙悟空成佛之后,不安分的老毛病又犯了,一次又一次地闯祸。一天,他把玉皇大帝的宝树打折了,玉皇大帝非常生气,指着孙悟空大发雷霆:“大胆泼猴,竟敢打折我的宝树,你得赔我一个更稀奇好玩的东西,否则我就让佛祖再压你100年!”  相似文献   

12.
“九·一八”事变后只有半年时光,在中国东北就出现一个“满洲国”,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当了“执政”,一些满清旧臣、东北地方实力派的代表人物如郑孝胥、张景惠、臧式毅、熙洽等分别做了“总理”和“总长”,一时间又发宣言,又颁勅令,俨然是个独立国家。实质上这是在关东军刺刀指挥下,于世界近代历史舞台上演的一出政治双簧戏,也是日本军国主义者所津津乐道的殖民统治“杰作”。为深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政治及其统治手段,有必要层  相似文献   

13.
我曾经在农村工作过好些年。调到省委后,一段时间的工作也大约有1/3以上时间在农村。后来又参加过两期“四清”,对农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联系。因此,在书店翻到曹锦清著《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顺手就买了下来。回家坐下就读,边读边写下一些感想。将近800页的书,读了近十天。作者个别观点有待商榷,但这是一本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中国以及真实的中国农村的书。关心中国命运的人很值得细心一读。 记者挨打事件不断,揭发真情的人被报复,都陆续见报和从别的渠道有所见闻。弄虚作假。隐瞒阴暗面,50年…  相似文献   

14.
扬眉吐气的盛大节日曾牧野(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香港回归,是炎黄子孙扬眉吐气的盛大节日。我是1985年3月,与我的几位同事应邀第一次出访香港。此次访港,对于这个被誉为“东方明珠”的国际大都市,获得良好的印象。但是,深夜反思,又不免有“失落感”,因为正是在...  相似文献   

15.
关于人自己的内在人格和安身立命之事,这在中国先秦哲学中已被鲜明地提出来了。这当然要首推儒家的孔子和孟子。孔子的“仁”就是用于表征人的社会性的一个范畴。我只指出两点;其一,“仁”是人的社会关系或社会性的内积。《论语·阳货》载宰我问孔子关于三年之丧的事,孔子问他说:当你的父母去世你为他们守丧时,“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宰我说:“安!”子曰:“女安则为之”。孔子并说:“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在孔子看来,子女为父母守丧三年这种“礼”原来并不是一种单…  相似文献   

16.
出身书香门第,又当了一辈子教书匠的我,一直觉得子女上大学,不过是天经地义的事。 两个子女,从开始学说话,我便教他们认字。五六岁,便让他们学书法、学弹琴。为了辅导他们,我几乎演遍了数理化各科的习题。结果,老大上山下乡,老二两次落第,都与上大学无缘。真是希望值越高,失望得越惨。我简直气呆了,埋怨妻“母教无方”,妻又批评我“揠苗助长”。我虽然不服,也无言以对。 41岁那年,得了一个小外孙。女儿、女婿在外地工  相似文献   

17.
三尺讲台是一个特殊的舞台,老师就是这舞台上的特殊演员。你是否能吸引学生,学生是否能随着你的讲解去思维,去想象,这就要看老师的“表演”才能了。一、教师的服装教师的服装在得体的前提下应该是多样化的,因为它不但体现着仪表美,本身也可作为一种教具。一次上课要讲wool,leather这两词,我就穿了一双皮鞋,外穿人造毛外套,内穿羊毛衫,我先问学生:“Whatareyourshoesmadeof?”学生答:“Myshoesaremadeofcloth.”我接着说:“Yourshoesmadeofclothbutminearemadeofleather.Look!Myshoesarebrownleathershoes,andmycoatisl…  相似文献   

18.
探求永存──读《文学的探求》札记蓝翎1994年5月,在宜兴开会期间,有幸结识徐采石,会中开“小会”,私下交谈,得知他正在研究“探求者”,即将出版专著。我贸然地说:“等你的专著出版后,我来写评论。”初相识,这话说得很不得体,若让别人听到,定会讥笑:“你...  相似文献   

19.
我是求新造船厂修造车间的一个四级钳工,小时候由于家里贫困,断断续续总共只念了四年书,小学还没有毕业,一九四八年春天,便进入当时的中法求新造船厂(现在的求新造船厂)当钳工学徒。一九五一年抗美援朝,我自动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复员后,一九五七年六月份又回到自己的母厂。我学哲学起初是不自觉的。一九五二年以前,我虽然一贯爱好读书,但是已记不起有没有看过哲学书,只记得一九五二年在东北时,一天“东北日报”刊登了毛主席的哲学名著“矛盾论”,一个同志问我:“周宝林你书看过很多,这一篇文章你看过没有?”我摇摇头,他说:“这是一篇很有名的文章”,于是我们两人就一起读完这篇文章,从此后,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六三年六月九日今天,船到了上海。我回到家中,大女儿翠云带着自豪的口气,很高兴地告诉我说:“爸爸,我又得到一份奖状!”我问她:“你得到这个奖状,心里有什么感想,今后有什么打算?”她很坦然地说:“我感到很光荣,而且很幸福。我今后一定不骄不傲,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我说:“这光荣和幸福从何而来,怎么得到的,你知道吗?”她说:“这还不是听老师话,上课很好地听老师讲,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