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钻友 《社会科学》2007,(9):142-158
地缘性金融机构在近代上海的活动向来不被人注意,本文以国华银行和广东银行为中心,对上海粤资金融机构进行详尽考察。作者认为,同乡认同不仅对粤资金融机构的创立及其业务开拓起了积极作用,同时加强了上海与华南、香港、南洋的经济交往。国华银行和广东银行围绕同乡商帮展开的大量活动,为我们深入研究家乡认同、同乡网络在移民走出家乡、走向世界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6,(8):125-131
清代中叶,开赴广东的婺源商人以贩运茶叶为主导,适应了口岸贸易的需求。经过长期的经营,婺源商人形成了具有显著乡族特征的利益群体,并逐渐与各色社会群体结成一定的关系网络,较为有效地应对各类商业风险,推动了广东口岸贸易的发展。近代以后,茶业受到冲击最大,贸易重心逐渐转向上海。墨业的持续时间可能是最长的,受到的冲击也相对较小。行业表现的分异,表明了旅粤婺源商人群体的鼎盛期和转移期都有明显的外力拉动。他们凭借灵敏的商业触觉和多重关系网络,谋求长途贸易利益,成为联结内陆山村和外贸口岸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3.
民国前期粤商文化在上海的辐射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受西风熏染较早和毗邻港澳,商品经济因素活跃,在近代观念传播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民国前期粤商文化主要通过粤籍华商在上海的拓展而产生辐射效应。经过长期融合,旅居上海的粤商逐渐融于当地,丰富了沪市商业文化的内涵,促进了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和民主运动,并增强了中国近代的物质文明。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上海史的研究受到中国学术界特别是上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成果相当繁富.既有通论性的著作,更多专题性讨论,资料汇编、工具书也出了不少,从而在理论建设、方法创新方面皆有重要进展.其中,在对上海城市移民群体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对旅沪苏北人、宁波人等移民群体研究较多,但是系统研究广东上海移民的著作尚付阙如.近日拜读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宋钻友研究员的新著<广东人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本书系统而比较全面地梳理了一百多年间广东人移居上海的历程、规模、人口来源、在上海的空间分布、同乡组织、区域特点,展示其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活动,对于金融、商业方面着墨尤多:而且书中关于广东同乡组织的运作特点、不同县级同乡组织的联系与区别、广东人的宗教与信仰、粤商的商业伦理、旅沪广东人与原籍的关系等问题的论述,都富有创见,言必有征,填补了上海史研究中有关广东旅沪移民史的学术空白,是近年来国内上海史研究中学术含量较高的一部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5.
1915年台风季节时爆发的“乙卯洪灾”,是史无前例二百年一遇的大灾。广东地方领袖为此恳请北洋政府,主导处理救灾工作。袁世凯即遣派刚辞任海军大臣职的粤人谭学衡,回家乡作广东治河督办。谭氏履新后,前后任命了两名原职上海浚河局的瑞典籍工程师,主理广东的治水工作。他们一同踏勘了广东的河道,以制定治河之具体方案。研究谭学衡的治河方案,可对民初珠三角地区的水文情况、广东士绅与民初中央政府的关系,以及20世纪初改善国计民生的广东治河计划等地方性改革之本质与命运,有更深入与确切的认知。  相似文献   

6.
广东历来以商业文化闻名海内外,广东文化传播与粤商在各地建立的销售网络密不可分清代以来,粤商在全国各地建立的商业会馆既是广货销售的网络,也是传播广东文化的窗口与基地。深入探讨此课题,对当令广东建设文化大省不无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7.
之于《广东历史名人传略》 (广东人民出版社 1 997年版 ,下称《传略》)的姐妹篇 ,由陈泽泓著的《广东历史名人传略续集》 (下称《续集》) ,于 2 0 0 4年 3月在广东人民出版社问世。连同作者与李小松合著的《历史入粤名人》 (广东人民出版社 1 993年版 ,下称《入粤》) ,十年三箭 ,广东名人传略 ,形成一个系列 ,一种整体效应。陈著传略系列 ,三书各有侧重。《入粤》名人者 ,主述外籍入粤之佼佼者对百粤的突出贡献 ;《传略》名人者 ,概述本土人于本土的活动与建树 ;《续集》名人者 ,则着墨其在岭外之拓业与事功。较之而言 ,《续集》传主的业亦…  相似文献   

8.
余汉谋是两广六一事变中广东政局发生戏剧性转折的关键人物,事变初起时,以陈济棠对其防范戒备,余暗中与蒋介石联络,但对投蒋较为犹疑,后在所部策动下,乃向国民党中央输诚。被蒋委以重任后,余先是成功率部入穗稳定粤局,后又施展谋智平息粤军内部隐患。粤局底定后,对于蒋为切实掌控粤局而采取的种种手段,余出于地盘私念,多有惕怵,但只能忍让顺从,甚至有主动迎合之处。余在两广事变前后的所为,反映了他在个人权欲、见识与大局走势、变化之间的权衡调适,而他在广东地位的变化,则折射出1930年代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统一进程的加速,地方势力的政治空间日益紧缩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1917年7月,孙中山先生从上海来到广州,筹建护法军政府,同北洋军阀政权南北对峙。军政府从同年9月正式成立起,中经桂系军阀的篡权把持,孙中山被迫离粤,尔后又将桂系逐出广东、重新掌握领导权,直至1921年5月军政府改组为正式政府止,历时约四年之久。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甘肃鸦片烟毒泛滥成灾,一度被称为“烟国”。斯时,鸦片的种植、吸食和贩运都达到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程度。就贩运而言,主宰甘肃政治和经济的诸多群体都有贩烟行径,军阀、商号、马客和驼帮是主要贩运者。他们将鸦片贩诸省外、省内互贩或从省外运进本省,赚取巨额款项。贩运路线出境和入境大体均为河西内蒙线、临夏成都线和西兰线。从贩运的渠道上看,以1937年为界,该年之前,内销大于外销,尔后,外销大于内销。民国甘肃鸦片贩运猖獗是由政府财政困窘以及权力失控所致。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广东的制糖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明清时期广东的制糖业洗剑民,谭棣华明清时期广东制糖业是重要的手工业,它与冶铁业、纺织业构成了广东手工业的三大支柱。由于自然条件优越,广东糖业得天独厚,粤糖与闽糖产量并居全国之首。于是制糖成为龙头手工业,带动了其它行业的发展。糖业的兴旺,改变着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12.
陈济棠(1890—1954)是近代广东、也是全国知名的历史人物之一。他早年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后成为雄踞南粤的新军阀。虽然他是一个地方军阀,但其在治粤期间(1929—1936)曾致力于广东建设事业,使当时广东经济盛极一时。确实留下了一些值得后人纪念的地方政绩。本文拟就他在发展广东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建树及其原因与办法作一初步的探讨。陈济棠是在新军阀混战、国民党派系纷争、外患日亟的历史条件下于1929年崛起主粤的。刚上台时,广东的经济十分困难。自民国元年以来,广东积欠内外债二亿元,军政各费二千万元,陈为了维持十五万的军队和一个冗肿的官僚机构,每月财政赤字达七十万元。军队一度欠饷三至五个月。当时广东地方近代工业几乎一片空白,商业凋零,原来地方税收支柱的进出口贸易,也因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而萎靡不振,处境艰难。陈济棠主粤后,利用半独立的环境,经过广东人民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不少的成就。  相似文献   

13.
东南亚的华人社区有大量祖籍地为广东粤、客、闽方言区的华人,华人在把粤、客、闽方言带到海外的同时,也把在广东本土广为流行的歇谣文化带到了海外,从而使得粤、客、闽方言歌谣文化风靡海内外.华人发扬光大了古老的歌谣文化,除了传唱带自祖籍地的歌谣,还在现居地创作了反映现环境、现生活和心态的新歌谣,新歌谣既传承了本土歌谣的特点,亦有海外的新特色.  相似文献   

14.
过去20多年来,由于特殊的地缘条件和良好的经济基础设施与产业配套条件,粤台两地具有进行经济资源整合和产业结构互补的良好条件,广东也成为台商在大陆投资最集中的省份,台商投资结构演化和粤台产业合作取得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台资企业的产业关联度不高,台资企业的技术溢出和学习效应不明显和台商投资软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进入新世纪,广东应进一步调整对台商投资的产业导向,优化台商投资结构,重点引进台湾大企业投资,努力提高广东本地企业对台资企业的产业配套能力。  相似文献   

15.
郭嵩焘是中国近代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其遭时人贬斥、争议的,除三年使 西,便是三年抚粤。郭嵩焘署理广东巡抚,是在错综复杂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开始的, 先后与两广总督毛鸿宾、瑞麟及闽浙总督、节制广东军务的左宗棠发生交恶构怨,又遭粤 省绅商的谤议而名声大坏,最后罢职而去。其由来、政绩,与三总督交恶及被谤的是是非 非,本文拟作一个客观叙述与评价,以澄清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6.
关于实施广东烟草名牌战略的思考吕烈光陈炯炜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烟草行业与其它行业一样,借助先走一步的有利条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与风靡全国的“广东粮”、“珠江水”相比,粤烟不免黯然失色。面对蜂拥而来的国内外名优卷烟的挑战,以及大量走私烟和假冒牌...  相似文献   

17.
在粤近代名人与粤港澳关系方志钦,徐松荣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社会,广东首当其冲。1842年的《南京条约》,将香港割让给英国,随后葡萄牙殖民主义者采取各种手段强占澳门。从此,港澳被分离出中国和广东,并成为侵略中国的桥头堡,使中国人...  相似文献   

18.
刘正刚  许云 《学术论坛》2005,(2):171-174
清代,广东与泛珠三角地区的经济交流已十分频繁,区域间的经济交流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粤商在泛珠三角地区的活动与朝廷对广东实行特殊外贸政策有关。讨论清代粤商与泛珠三角的经济交流,无疑对当今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有着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 广东素以水运发达而著称.明中叶,随着商品经济的兴起,水上运输愈加发展.关于广东水运史的问题,迄今为止尚乏人作系统的专门研究.王洗教授编著的交通海运丛书,也只着重论述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招商局建立后所开创的近代航运业的情形.在此之前的水运虽有提及,但未加详论.有鉴以此,1985至1987年间,笔者与同事谭棣华、罗一星先生曾着力搜集鸦片战争前广东水运史的有关资料,并亲往珠江水系的干流及沿海各港口作实地考察,搜集有关文物和口碑资料,我们已将初步的研究成果,由笔者任主编,写成《广东航运史》(古代编)一书,(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出版)这里仅就远洋贩运、沿海与内河贩运和短途水上运输三个方面,分别考察水运的经营组织,并对它与地缘的关系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清代广东文化的结晶体──东塾学派李绪柏清代学术以考据学即汉学、朴学为中坚。朴学按流派,可分为吴派、皖派、扬州派、常州派、湘派、浙粤派等。乾嘉时期,考据学达于鼎盛,梁启超说:“总而言之,乾嘉间考证学,可以说是清代三百年文化的结晶体①。”清代广东朴学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