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1 毫秒
1.
本书以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为理论出发点 ,以人的经济历程为路径 ,展开了对选择经济的主体、过程、实现与环境的系列论述 ,从而完成了对个人经济的全过程的新鲜体例理论描述 ;尤其是创造出“经营力”与“知识力”两个经济学的新鲜概念 ,重新肯定了人的经济地位 ;在进一步说明作者的“新社会主义论”的前提下 ,做出“市场经济最鲜明的特点并非资源优化配置 ,而是利益的等价交换”这一准确判断 ,为实现人的经济价值具有奠基性意义。针对着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与方法 ,《选择经济考察述要》的作者进行了长期的理论探索 ,逐步规范着所谓主…  相似文献   

2.
经济人类学的理论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人类学具有一个特殊术语论辩的短暂历史,也有一个分析内容与人类学学科同样悠远的“真实”历史.它的批评性论战在本原意义上,提供一个进行“经济”比较的视野并解析“经济”的结构.经济人类学建立的真正本质,是对人们学术视野的一个新开拓,是对新的理论工具和方法的渴求;它为之努力的,实质上是要基于原始资料的具体分析,来建立一个关于生产方式的理论;它在一个极为广阔而深远的视野中观察经济所提出的问题,实质上已向整个社会科学提出了挑战.经济人类学因此而成为一门研究广义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与动因的学问;成为一个从总体结构上,考察满足社会物质需要的结构化“经济”活动的科学;成为有自己独立范畴体系、理论框架、方法论和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的一门相对独立的新兴学科.  相似文献   

3.
本书完成了作者由中观、宏观再到微观考察人的经济行为的理论初衷 ,强调了“选择经济”对于人生价值的根本作用与巨大意义。把企业的经济行为定位于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 ,把政府的经济行为定位于社会学意义上的环境 ,把个人的经济行为定位于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是作者分别在其学术著作《走出贫困》 ( 1989年 )、《现代政府的经济行为》 ( 1992年 )和《选择经济考察述要》 ( 1999年 )中得出的基本结论 ,从而由中观、宏观再到微观完成了他的理论初衷。因为作者一直坚信“重视例证大于关注分析 ,体会方法大于了解结论 ,任何坚强的逻辑推理在哪怕…  相似文献   

4.
“两型社会”建设的经济发展战略选择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经济发展战略选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实发展的要求和未来发展的趋势;要完成这个历史使命,面临着诸多挑战和任务;因此,作者提出了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基本经济构架、发展目标和五大支撑结构体系及具体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灌输论不同对立观点的辨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韦冬雪 《学术论坛》2003,(3):153-157
当前 ,学界对于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进行了争论 ,存在几种不同的对立观点 ,如“方法观”与“理论观”、“外在观”与“内在观”、“过时观”与“发展观”。通过对这些观点的辨析 ,可以明确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在新的世纪里仍然具有巨大的生命力。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 ,并积极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理论灌输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整个80年代,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基本上是循着东部倾斜的思路而展开的,从而使得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在发展层次上呈现出重大差别,甚至带有“马太效应”的色彩。这种失衡的空间格局的形成,固然存在诸多原因,但在理论认识上,则与对威廉姆森曲线、国外区域经济实践中的“开发顺序”、“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和“共同富裕”等四个重大问题的认识误区高度相关。一、威廉姆森曲线能否作为中国地区经济政策选择的依据威廉姆森曲线源于库兹涅茨的“倒U型理论”。1956年,库氏首次提出了“倒U型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  相似文献   

7.
转型经济学研究是上个世纪80年代适应市场化改革的实践需要而在理论经济学研究中出现的一个新领域.转型经济研究的对象与方法:对1949-1979年集权计划经济体制的得与失进行评价;对1979-2009年市场经济理论在中国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进行总结;提出经济转型研究的基本方法即比较;对经济转型研究主要领域进行回顾.如向市场经济转型策略;市场微观基础中的产权配置和企业制度建设;市场宏观调控机制中的政府职能转变;市场安全网即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等.对转型经济研究需要进一步发展与深化,要强化对制度建设的研究;经济学各流派要更深入的融合;要多学科进一步协调,与政治学、社会学以及历史、民族等学科合作攻关.  相似文献   

8.
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我国经济理论界在改革实践中大胆探索而取得的重大突破.然而,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按劳分配的相关研究中,却出现过不可忽视的偏向.一种一度颇为流行的观点是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同按劳分配直接对立起来,认为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和《资本论》等经典著作中论述的有关按劳分配的理论和原则,是和消除了商品货币关系的产品经济形式相联系的,因而商品经济与按劳分配不能兼容.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现实在我们面前设置了这样的“二难选择”;承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就意味着要否认按劳分配的客观存在;如果要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就意味着否定社会主义经济的商品属性.上述论点的偏颇其源盖出于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特质.运行机制及其发展要求缺乏全而.科学的理解.本文拟对此直抒浅见,并进而就与之紧密联系的按劳分配的有关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存在着一种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相悖的“行政区经济”现象。本文通过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分析,认为地方政府“经济人”的本性、决策选择的“囚徒困境”、片面政绩导向引发的短期行为、地区发展不平衡压力下的“超常”举措,是导致“行政区经济”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存在问题的若干对策建议,如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加快政企分开进程;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及其官员政绩考核办法;建立行之有效的法律约束机制;组建跨行政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10.
社会发展动力是历史观中“陈旧”而绕不开的问题.人道派西方马克思主义没有直接明确探讨过此,但相关理论中又不乏其见解.人道派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体”社会发展动力论,出发点是“人”及其本性;理论基石是实践一元论;理论入口是“理论批判”;理论核心是“本能”、“欲望”与需要;理论路径是心理、意识、文化的革命.  相似文献   

11.
<正> 如何使广东经济进一步发展,实现腾飞;是当前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充分讨论的问题.我认为在当前尤为重要的有下列三点: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实现广东的全方位开放开放改革是广东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八年来发展商品经济取得举世公认成就的根本经验,也是今年九月底召开的“广东改革、开放、搞活理论研讨会”得出的一致结论.但在一段不长的时期里,广东对能否实行更全面的开放在理论上是有过徘徊的,十三大政治报告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可以说是从政策上充分肯定了广东的经验,报告中充分阐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更为今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宁夏县域经济发展受频繁的自然灾害、较低的产业层次、突出的区域差距等因素的制约。文章主要探讨了宁夏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如在政策导向上要分类发展,要发展县域工业以增加工业反哺农业的积累,要防止城镇化成为“城建化”,转移剩余劳动力,等等。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的经济革命与经济史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者的文章《“选精”、“集粹”与“宋代江南农业革命”———对传统经济史研究方法的检讨》在本刊 2 0 0 0年第 1期上刊出后 ,引起了各方面的反响。作者将国内外学者提出的主要问题 ,在此集中作答 ,并对如何改进经济史的研究方法进一步阐发了自己的看法。本文所讨论的问题大体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涉及对一些重要理论概念的理解 ,这些概念包括近代以前中国的“经济革命”、宋代江南的农业变化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经济史上的技术进步及其与经济变化的关系等 ;第二类则主要是经济史研究中各种主要的方法及其运用 ,这些方法包括历史学方法、经济学方法、其他学科的方法 ,以及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 ,史学家只有敞开胸怀 ,努力向其他学科学习 ,不断改进研究方法 ,才能使历史学在今天所面临的挑战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4.
晚近西方社会运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冠华 《东岳论丛》2006,27(5):19-29
本文介绍和评析了晚近西方社会运动研究。作者从社会运动的概念开始,分别论述了理性选择学派,组织资源论,政治时机分析模式,认知框架分析(社会运动思想动员),以及“广义社会运动”理论。最后,作者还介绍了尚处于萌芽状态的所谓“动态社会运动学说”。在对上述学派的介绍中,作者既注意了理论上的分析和评论,又列举了不少实证研究。而实证研究的例子,不仅有源于西文历史的,也有出自日本、韩国和中国的。作者强调了西方理论的借鉴作用,也提醒“削足适履”的危害;无论是何种研究方法和理论,都应该防止舍本逐末的倾向,明辨社会抗议活动的根源——政治压制和经济掠夺。  相似文献   

15.
也许是由于在过去那个年代中从来就没有过真正的学术批评,而只有“批判”,如今有了一些学术批评,却被人们误解为“批判”,而人们已经习惯于把“批判”看作就是“否定”。现在的学术批评本来就不多,可是就是这不多的批评还往往引起官司或者引得作者大发雷霆。那么我们究竟应当如何面对批评?这不仅是一个作者应当考虑的问题,也是一个批评者所必须要考虑的。对待批评的态度,不只关乎个人的认识和品格,还关乎学术的繁荣与发展。一种高水平的批评,可以显示出批评家的优雅风采和高度智慧,这样的批评很可能会成为名篇巨制,如鲁迅的批评就是如此;一…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还存在利润。但社会主义经济中是否存在平均利润范畴?社会主义经济是在什么原则、什么条件下讲求利润?社会主义的利润与资本主义的利润在本质上和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地位与作用上有些什么不同?应当怎样正确地看待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利润?这些都是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理论问题,很值得研究和探讨。本文作者马正同志在他的文章中提出:社会主义存在“高级平均利润率规律”,认为社会主义的“高级平均利润率”应当高于资本主义的平均利润率,并且是不断提高的;每一枚资金都能够取得而且也应当取得“高级平均利润率”所规定的利润。他还认为,利润率高的企业,经济效果就大,利润率低的企业,经济效果就较差,利润越高就越能满足社会需要,违反了“高级平均利润率规律”,也就必然违反了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高级平均利润率”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罗盘,按照这个罗盘的指针,应当选择“高级平均利润率”最高而且提高较快的方案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他还指出,应该按照原来生产资金的多少分配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社会主义的商品价格不是以价值为基础而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工人创造的价值与农民创造的价值是基本相等的。在投资效果问题上,他主张个别生产价格愈低的方案,经济效果愈大。马正同志所提出的这等等问题,我们认为都值得进行认真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正> 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和理论的发展,提出了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的理想模式,但并没有找到两者有机结合的可操作的途径.在中国,伴随十年改革历程而先后出现的“板块式结合理论”、“渗透论”、“有机结合论”、“两个全覆盖论”、“两次调节论”等,都先后对计划与市场的实际结合产生过一定的积极指导作用,但令人满意的计划与市场根本上有机结合的格局尚末真正形成.那么,计划与市场能否有机结合呢?笔者持乐观态度.但就目前情况看客观条件尚不具备,存在着三大根本性障碍.只有不断克服这三大障碍,才能逐步实现计  相似文献   

18.
《史记》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伟大精神。历史告诉我们 ,一个民族要发展 ,要充满活力 ,就必须有创新精神。创新 ,关键在于一个“创”字上 ,要想前人没想过的 ,做前人没做过的。这种精神体现在各个方面。如《史记》中记载了许多有作为的政治家在治理国家方面的创新精神。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树立了以“德”治天下的楷模 ;夏禹“披九山 ,通九泽 ,决九河 ,定九州” ,是一个极富开拓和创新精神的英雄形象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实行郡县制 ,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等 ,适应大一统社会的需要 ;汉文帝、景帝在经济凋敝的情况下实行休养…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人类认识能力的内在矛盾出发,探讨了科学的内在矛盾及其辩证发展,由此指出:在经济学研究中,要认识到一切经济理论都有其局限性,都是科学无限进程中的一个环节;一切经济理论内部都有矛盾,不要试图在其内部去消除矛盾;当一个经济理论内部矛盾显明化的时候,既不要固守在其内,也不要简单地抛弃它,而是要从这些矛盾出发,用更高级的经济理论取代它,把它“降为”这个更高级理论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形式,并一定程度上包含原有理论的对立面;在建立新经济理论时,不要试图追求无内部矛盾的“绝对真理”,而应该“沿着实证科学和利用辩证思维对这些科学成果进行概括的途径去追求可以达到的相对真理。”  相似文献   

20.
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变革与经济哲学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学与哲学有着不解之缘 ,经济学要取得理论的发展就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指导 ,同样哲学要走出思辨的“象牙塔”也要回归到具体的经济现实中来。又由于经济学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于其研究方法的变革与创新 ,所以本文着重分析了近年来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主要演变态势和经济哲学在这一进程中的广泛运用 ,希望能为解决经济学理论创新障碍的问题提供一条有效的、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