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二十年代中期,兴起了我国现代小说的第一个流派──以前期创造社自我小说为主体的自我小说流派(亦称浪漫抒情小说流派)。本文试联系前期创造社重要小说家郁达夫的创作,论析该流派小说的一些基本特征。11921年6月成立于日本东京的创造社,是继文学研究会之后,又一具有重大影响的新文学社团。其重要成员郭沫若(1892—1978)、郁达夫(1896─1945)、成仿吾(1897─1984)、陶晶孙(1897─1952)等,均为留日学生。与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相对立,创造社极力标榜文艺必须忠于自己的内心要求。郭沫若说:“我们的主义,我们的思…  相似文献   

2.
在创造社作家群中,陶晶孙创作的《木犀》与郭沫若创作的《叶罗提之墓》,是两篇题材相同而旨趣各异的“自我小说”,讲述了少年男孩与比他们大十多岁的女人的爱情故事。在两篇作品的对读中,我们可以感受两位作家不同的心路历程以及他们各自的艺术追求和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3.
(一)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新月派.一直是令研究者既“说不尽”也“说不清”的一个对象。“说不尽”者.乃因新月派成员杂,涉历面广.除文学而外.兼及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等领域,殊非文学研究一途所能曲尽其妙;“说不清”者.即就文学研究而言.乃因研究者未得新月派要领之故。不少评论家囿于“主义”型的思维范式.把新月派概括为浪漫主义社团.但持此说者常常不能象称创造社为浪漫主义社团者那样颇多自信,因为胡适等新月派首领从理论到创作都很难说有多少浪漫主义兴味.而至少作为新月派主将之一的梁实秋从来就是个浪漫主义的偏执反对者;有些研究者聪明地意识到了用划一的主义阐释新月派的困难.便投合少数当事人的微妙心理,矢口否认新月派作为一个社团的历史存在;或者在“新月社”、“《诗刊》派”、“新月派”等名称的辨异中做着抹煞新月“旧痕”的手脚;这两方面的研究者所沉陷的  相似文献   

4.
<正> 长期以来,一提起前期创造社,人们总称之为“浪漫派”、“为艺术派”,说他们“大都提倡浪漫主义”,“形成了自己的浪漫主义倾向”。但是,如果我们去仔细地审视他们的文学作品,就会发现,他们的创作方法并非都是浪漫主义的。(一) 在前期创造社的成员中,郭沫若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最积极的倡导者。他早期的创作,不论是诗歌还是历史剧,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抒发了对理想世界的热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陶晶孙的域外题材小说不论思想意蕴还是艺术形式,在现代文坛上都是独异的,他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混血儿".他的那些以日本为背景的小说,鲜明地体现出了作者在日本"反认他乡是故乡"的文化意蕴;而回国后的陶晶孙最终也未能摆脱日本文化的"阴影",始终被排斥在中国现代主流文化之外.他的文学创作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成分实在太少,倒应该说是日本"物哀"、优美等文学传统与西方现代情绪和技巧相结合而产生的"杂种".由此,决定了陶晶孙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孤寂的命运,也决定了他小说创作的奇特风格与不足.  相似文献   

6.
传统与特征     
讨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传统,先要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的特征。文化传统的形成,是因为某一民族、社会的文化,在特定条件下形成了自己的特征,这特征后来在较长历史过程中,由于其存在的合理性,被不断地延续,或者保持着自己的影响,这才成了传统。例如我国自《诗经》、《楚辞》而后,就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传统,后来往往在同一个时代,出现这两种传统的大作家,如杜甫、李白、白居易还有蒲松龄、吴敬样、曹雪芹,到现代也有鲁迅、郭沫若,有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这说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传统在我国真是源远流长。20世纪文学快要一百…  相似文献   

7.
赵文杰 《东岳论丛》2000,21(1):123-124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次年改为《新青年》),标志着中国的新文学时期已正式到来。在这场轰轰烈烈的破与立的斗争进程中,中国的文坛上分出了两大流派———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代表这两大流派的文学社团也相继出现。其中成立于1921年7月的以表现自己的“内心要求”为思想核心的创造社,明确提出把唯美主义作为封建的“文以载道”观念的对立物,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浪漫主义倾向。郁达夫就是创造社众多作家的杰出代表。郁达夫的创作成果是多方面的,但最有影响力的当推他的小说创作。一、郁达夫小说创作的三个阶段生活是艺术创作…  相似文献   

8.
成仿吾是创造社成员之一,他是在新思潮的影响下,向旧思想、旧文化进行猛烈冲击的具有鲜明创造精神的人物。不能把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截然分为艺术派和人生派。成仿吾既强调作品艺术性的重要,反对标语口号,又重视艺术的战斗作用。创造社和成仿吾有浪漫主义创作倾向,但成仿吾同时强调现实主义的重要。成仿吾较早接触马克思主义,进而使创造社获得了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9.
张资平早期小说在主观情绪宣泄中把自我融入广大的社会空间,从性的苦闷写出生的苦闷,探入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并对自己体验的生活事象作出客观描绘,为创造社小说创作增加了生活的厚重感。他创作成熟期的大量性爱小说呈现出复杂性,既以审美眼光去观照性和性心理,表现了追求自由和生命本体与外界的价值冲突,映射出时代精神,又失之于对两性多角关系的描写过多且滥,流露出低俗趣味。他后期趋于粗制滥造,产生媚世主义倾向,性描写中审美心理距离把握上出现偏差,性感官享乐的内客增多,因而越来越远离了新文学创作的轨道。  相似文献   

10.
论风格的本体构成杨忻葆文学风格历来是作家们精心追求的创作佳境。巴金在1979年写的《长官意志》一文中说过,他写小说时,“从来没有想过我要写什么主义的作品”,他感到“一个从事创作的人发明种种的创作方法来限制自己,等于在自己的周围安置了种种障碍,除了使自...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创作后期是浪漫主义创作思想发生危机的时期,他越来越敏锐地感到浪漫主义的内部矛盾难以解决,消极反叛的个人主义立场局限性很大并且很脆弱。在他看来,那种夹杂着感伤颓废情调和世纪末气息的浪漫主义已经失却了它生存的适应土壤,很难再扎下根去。我们看到,郁达夫后期创作的最初几年(1927——1929)一直处于深沉的反思状态,具体表现为他感到烦躁不安,一种对前期创作的不满。他在自己作品的序跋中多次表露了这种幻灭情绪,那种决心突破自己,从自已所造成的壳子里钻出来的愿望一直啃噬着  相似文献   

12.
古典式的主情主义写作——创造社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造社小说与中国本土传统文学、文化之间存在着深远的血脉关联。创造社小说家主情主义写作的根直接与先秦诸子中的道家文化、三国两晋时期的文人风度、明清性灵心学等一脉相承 ,在五四文坛上刮起了“狂飙”式的性灵文学的风暴 ;创造社小说继承和发展了传统中国文学中的倡优士子的叙事模式 ,这种发展体现为由纯粹的叙事模式而变为一种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心理情绪”模式 ;创造社小说家们一方面对于传统中国文学的那种谨小慎微、固守虚伪的礼法规范的人格形成了毁灭性的冲击 ,另一方面 ,他们又受到了传统中国文学中感伤、哀婉情绪严重的作家作品的实际影响。创造社的主情主义写作 ,一方面给当时以及其后的文学史留下了现代色彩鲜明、个性意识独特的篇章 ,另一方面又因为其与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的深刻联系而使得其创作显露出浓厚的古典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3.
“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荀子·正名》)在开始论述中国传统文学创作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关系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应该弄清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确切涵义。英国谢泼莱主编的《世界文学术语辞典》认为:浪漫主义“这是一个意义广泛的术语,它被用来指面向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文学变革的大量的复杂的倾向……这些倾向可以大致地按题材、态度和艺术手法这三个项目加以分类。”①用现在更常用的话来说,浪漫主义一词包含着题材、创作精神(即态度)和创作手法等各个方面。这种解释,也适用于现实主义。本文即想从创作精神和手法两个方面,通过分析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特征,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创作特色,作一番比较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受日本新感觉派影响,陶晶孙的小说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先锋品质,艺术性较强;但因为传统文化滋养不足,艺术境界过于狭小,并且脱离于社会现实,所以也存在着种种困境。陶晶孙小说的优点和不足,对于我们借鉴域外文化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创造社作家留学日本期间,普遍对19世纪末欧洲文艺思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文艺观的形成和文学创作上,他们都受到了19世纪末欧洲以唯美主义为核心的文艺思潮的诸多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新浪漫主义文学观。  相似文献   

16.
创造社是我国“五四”时期高举浪漫主义旗帜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他们主张文学的“自然流露”、“自我表现”、“赞美自然”、“返归自然”。但正如郭沫若所说,他的前期“思想相当混乱,各种各样的见解都沾染了一些,但缺乏有机的统一”,创造社前期的文艺思想,我认为也呈现这种状态。除了以浪漫主义文艺思想为主导外,还受到唯美主义、现代主义和日本文学的影响。而现代主义文艺思想在他们的文艺观和作品中所留  相似文献   

17.
《文史哲》2016,(4)
"世界文学"源自歌德近二百年前的文学设想,存在着同一性与差异性的结构性矛盾,同时也呈现出一种反乌托邦的欧洲中心主义倾向。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化,这一概念不断为后世学者所解读、分析和阐发。对于中国而言,自"五四"时代开始,知识分子就在为汉语语言文学融入世界文学的流通体系作着开创性的努力。直至高行健、莫言相继问鼎诺贝尔文学奖,西方文化霸权以及世界文学空间内部的不平等关系并未得到显著改变。为了摆脱全球文化产业链的低端地位,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复兴,中国一方面应该避免创作及研究上的"自我他者化";另一方面也应警惕全球市场驱动下的同质主义的文学倾向,努力确立"汉语语言文化"为"世界文学"的特别媒介。唯此,中国才能从"世界文学"中获利,重建自己的民族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8.
范伟 《河北学刊》2001,21(5):68-69
革命浪漫主义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后加入 的一个概念,倡导者认为,将革命的浪漫主义和革命 的现实主义结合起来,作为社会主义文学必须遵循 的创作手法,丰富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内涵。然 而,当我们透过历史的烟霭,重新来审视这段文学史 的时候,不难发现.将浪漫主义结合进现实主义,不  相似文献   

19.
肖霞 《齐鲁学刊》2003,(4):100-101
张资平在日本留学十年 ,其早期浪漫主义创作深受日本文学影响。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 ,张资平以他擅长的笔法和题材展示了五四新青年的苦闷与觉醒 ,表达了他们对纯真爱情的向往和种种生存本相。张资平早期的小说创作具有浪漫主义情调 ,应该是严肃而有特色的新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五四”达到高峰后不久因队伍分化而陷入低谷,但它在低潮中继续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到抗战时期,由于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的主要矛盾,左翼文艺界开始重新评估浪漫主义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本来处于左右两大社会势力夹缝中的浪漫主义思潮拥有了较大的回旋空间;而在左翼方面率先放宽了文艺批评的标准后,面对国民党当局的文化专制,包含个性主义精神的浪漫主义又获得了反封建的意义。以此为背景,郭沫若于1936年4月接受蒲风的采访时,重新肯定了浪漫主义,他40年代初的历史剧创作则直接继承和发展了他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