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越在场的东西──兼论想象张世英1.人们为什么老是盯住一点在场的东西,而不放眼注意一下周围的不在场的东西?为什么总要认为只有存在者存在,而不存在者不存在?或者用海德格尔的一句更有哲学高度的话来说,“为什么有现实存在物而没有无?”①这三个问号所表示的,...  相似文献   

2.
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中,"逻辑起点"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胶着点,"实践作为实践美学的逻辑起点"的观点得到相当多的学者的认同.然而,这一起点的判断本身却缺少坚实的逻辑支撑.与"实践"相较,"关系"是一个更为恰当的美学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3.
类比逻辑、中介逻辑与悖论──兼论黄展骥的一分为三逻辑刘粤生,方军雄泛系观控相对论、类比逻辑、中介逻辑都是我国学者在实现科学逻辑、科学方法论的中国化过程中,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本大试在消解悻论这一目标上,论述三者及香港学者黄展貌的一分为三逻辑。一、泛...  相似文献   

4.
关于人自己的内在人格和安身立命之事,这在中国先秦哲学中已被鲜明地提出来了。这当然要首推儒家的孔子和孟子。孔子的“仁”就是用于表征人的社会性的一个范畴。我只指出两点;其一,“仁”是人的社会关系或社会性的内积。《论语·阳货》载宰我问孔子关于三年之丧的事,孔子问他说:当你的父母去世你为他们守丧时,“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宰我说:“安!”子曰:“女安则为之”。孔子并说:“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在孔子看来,子女为父母守丧三年这种“礼”原来并不是一种单…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结构性力量,消费逻辑对整个社会进行了整体性塑造,引发了消费文化形态的形成,并引发了审美泛化的美学后果,其突出表现就是审美自律性的消解、审美功利性的彰显和审美快感化日盛。  相似文献   

6.
在康德美学研究中,认为纯粹美与依附美之间自相矛盾的观点是误读康德哲学的方法论和立场的结果。基于康德本人确认的方法论和立场,康德美学在逻辑上可以分为纯粹美与依附美两大部分,两者之间是原理与运用的关系,并无矛盾。  相似文献   

7.
美学是一门复杂而困难的精密科学。凡是困难的研究对象,其所以困难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不容易理出头绪,把握它的复杂的内外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确定研究的逻辑起点,关系到研究的能否深入甚至成败。逻辑起点确定得好,就象抓住了网的纲和衣的领,可以顺当地提挈起来。逻辑起点确定得不对,就会象对付一团乱麻,费尽气力而理不清楚。有人说,研究美学应当从美感经验开始;有人说,美学应当从研究艺术开始;还有人说,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应当成为美学研究的当然逻辑起点,因为它是整个美学的基础和核心。这些说法,我都不敢苟同。把美感经验作为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许多心理学派的美学研究者早已这样做了。把艺术美作为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有人这样做过,但是他们却  相似文献   

8.
“当前美学建设的迫切任务是综合国内外已有美学研究成果,创造具有权威性的现代美学体系。而其中的关键,是坚实的哲学基础和可靠的逻辑起点,整个美学体系应该能够从这个逻辑起点中推演出来。”杨春时先生的这个看法,在形而下经验美论已据统治地位,人们纷纷放弃关涉本体的宏观探索,而满足于对现象问题的微观分析和琐碎描述的今天,对于改变美学单质平面,非中心化的理论现象,重新确立美学为天地“立心”,为万物“赞化”的本体论使命,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值得格外重视。不过,当杨春时先生把“社会存在即人的存在”确立为美学的逻辑起点,并“为了把它的古典主义和形而下因素剔除掉。”而将其“改造为生存”后,笔者认为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本着追求真理的精神,本文不避浅陋,欲就此谈一点不同的看法,以就教于杨春时先生及美学界的同仁们。  相似文献   

9.
中国需要什么美学──兼与傅谨同志商榷陶伯华编者按在中国美学陷入困境之时,本刊于1993年第3期发表了傅谨同志的《中国美学需要什么》,之后,《新华文摘》同年第8期转载了此文,引起学术界、特别是美学界的关注。在社会、文化处于转型期的今天,美学已深入到社会...  相似文献   

10.
发展与发展观兼论可持续发展赵凤歧在本世纪行将结束之际,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审视以往的行程,谋划自己的发展战略,以迎接新世纪的到来。而在不同的发展战略后面,又是以关于发展的不同理论为支点的。对各学科研究发展的成果给以宏观审视,把“发展”本身作为对象...  相似文献   

11.
论先秦道家的生态美学智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凯 《江汉论坛》2004,(3):36-39
生态美学是当代新兴的学科,是当代人类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美学思考的理论结晶。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意识源远流长,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不仅深刻探索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以中国古人特有的智慧,表达了关于如何处理人与环境关系的主张。这些宝贵的精神资源,不仅具有生态哲学及其生态美学意义,而且对于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我国理论界一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在解决激励机制方面是成功的,而在解决企业经理的选择机制方面则是不成功的(张维迎,1995a)。也就是说,企业经理有提高企业效益的积极性,但在经理的遴选方面,国有企业内部(包括国有股份上市公司)尚未形成一个把最有才干和能力的人配置到重要管理岗位上去的选择机制。在我国国有上市股份企业中建立一个规范的经理选择机制要受到许多现实问题的约束,本文所要讨论的约束是:国有股在这些企业中占据绝对优势,且长期无法流通。这样,企业经理的任免只能由代表国有股权益的各地方、各部门…  相似文献   

13.
论中西文化交流的时代错位──兼论当今中国文化的选择易小明自鸦片战争以来,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就十分激烈。从国格或横向地域的角度而言,这种文化交流是平等的,但从社会发展纵深角度来看,这种交流却存在着巨大的时代差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自市场经济形成始,就阔步...  相似文献   

14.
作为人文科学的美学,从实践转向的角度来看,其逻辑起点是人类社会实践,而人的存在只是美学的出发点。对应着实践结构的物质交换层,意识作用层,价值评估层,美学的逻辑结构应该包含着自然客体逻辑,即合规律性逻辑;人类主体逻辑,即合目的性逻辑;主客体关系逻辑,即审美间性逻辑。对应着实践类型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生产,美学的逻辑构成应该包含着物象逻辑,即感性形式逻辑;意象逻辑,即知性形式逻辑;形象逻辑,即理性形式逻辑。对应着实践的受动和主动相统一过程,物质和精神相统一过程,共时性和历时性相统一过程,美学的逻辑过程应该包括意向性活动逻辑,即对象化逻辑;超越性活动逻辑,即符号化逻辑;时空性活动逻辑,即现实化逻辑。美学的逻辑力量就在于实践的建构功能、转化功能、解构功能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中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自从E·M·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概念,并且断言圆形人物在美学上的成就要高于扁平人物之后,理论界就形成了一个普遍的倾向,肯定圆形人物,否定扁平人物,认为一部作品中圆形人物的有无、数量的多少、以及塑造得是否成功,是评价这部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在不少作品中,圆形人物往往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对象,、作品的思想、美学价值的主要承担者与体现者。而扁平人物,则往往是些配角、搭头,在作品中不占主导地位。在这些作品中,圆形人物的有无、塑造得是否成功,的…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中国古典文学内部各种文学现象的审视,过去主要是从经济和政治的背景中去找原因。80年代以来,视野比较开阔了,人们的目光开始投向社会思潮、审美趋向、地理环境等方面。其实,文学总是通过自身的演变去适应新的历史环境,去满足社会的审美需求的。在这个演变的过程中,文学内部各种体式之间的互相促进也是不可忽略的。譬如说,诗与赋这两种曾经主导过汉魏六朝800年文学发展进程的文体,就曾自觉或不自觉地向对方吸取所长,以充实、丰富自身的内涵和应变力。不看到这种相互渗透的趋向,就很难说明诗与赋各自发展的种种势态,就很难描…  相似文献   

17.
18.
季芳 《云梦学刊》2010,31(3):96-99
陈诚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如何中国化——兼评“新实践美学论”》一文中,主要对当前国内实践美学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点质疑:一,九十年代以来的新实践美学.盲目套用西方现代理论。“是将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和马克思的实践观混合形成的一种四不像。”二。新实践美学对“实践”层级的划分.将“实践”泛化。“实践的层次划分赋予了人的内在心理和精神意识以实践的功能和实践的向度,事实上是脱离的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和实践观,  相似文献   

19.
朱立元先生《当代文学、美学研究中对本体论的误释》一文结合中西诗思理路,澄清了哲学、美学中不同语境下对本体论一词的种种误解首次在汉语美学界真正对美学建设的前提及根据进行了历史性的反思。张弘先生的《作为美学基础的本体论的若干问题》一文以及高建平先生的《关于本体论的本体性说明》等文章也就这方面的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因为本体论《存在论》问题最广泛、最深刻、最原始①,对美学建设意义重大,引发了笔者较大的兴趣,故本人不揣浅陋,以向各位先生请益。一讨论作为美学基础的本体论问题,在相互对话之前,有…  相似文献   

20.
对于王国维的美学思想研究者们一般将其归纳为五种最基本的学说(或观点),即“游戏”说、“天才”说、“苦痛”说、““古雅”说和“境界”说。前三种学说合为一大系统,大致属于艺术现象论,即从艺术发展史上探究美产生的根源。后二种学说合为一大系统,属于艺术本质论,即从艺术本身探究美的本质及特征。前三说都可从近代西方美学思潮中寻找到明确的理论来源,如“游戏”说略取于席勒,“天才’俄导源于康德,“苦痛”说与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等。但后二说作为王国维的艺术本质论,虽然在总的理论框架上与以康德、叔本华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