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内蒙古大学副校长胡钟达教授应广东历史学会的邀请,在暨南大学作题为《试论亚细亚生产方式兼评五种生产方式说》的学术报告。胡钟达教授认为,在马克思看来,“亚细亚生产方式”就是“亚细亚生产方式”。它既不是原始公社的生产方式,也不同于西方古代的奴隶制的生产方式或西方中世纪的封建制的生产方式。它是东方前资本主义时代一种具有本身特点的阶级社会的经济形态。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其《资本主义以前诸形态》一文中,把资本主义以前所有制划分为三种形式:即亚细亚的所有制形式、古代的所有制形式和日耳曼的所有制形式。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亚细亚所有制形式和日耳曼所有制形式讨沦颇多,意见各异。但对于古代所有制形式则争议很少,似乎谁也知道这是指希腊罗马的奴隶制形式。实际上,这是一种偏见。马克思所指的古代所有制形式根本不是一般认为的古代希腊罗马的奴隶所有制形式,它有其自身存在的前提,特点和局限性。与奴隶所有制形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一、从战国土地制度谈起过去和现在,都有一些同志完全否认中国与亚细亚生产方式有过瓜葛。他们认为,中国的夏商周三代属于奴隶社会,三代以后则是封建社会,而出现过奴隶制社会的国家和民族,就不存在亚细亚生产方式。也有的同志认为,如果说中国古代具备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一些特征的话,那也只是指西周或西周以前的时期。这些说法都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奴隶制经济制度的特征问题,是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志不承认中国奴隶制有自己的特征,他们把中国奴隶制的形成、发展以及解体过程描述得与西方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十分相似,甚至在时间上也大体相当。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当然,作为奴隶制度,中国的奴隶制与西方古代奴隶制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是在形式上,两者却完全不同。中国的奴隶制属于古代东方奴隶制类型,它具有与西方希腊罗马奴隶制完全不同的特征。下面进行一些具体的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5.
吴于瑾先生在1990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世界历史”的总论,提出了目前我国世界史学界的新理论: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应分三个形态,即原始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奴隶制、封建制、资木主义制)、高级无阶级社会(社会主义制、共产主义制).传统的“五阶段论”以阶级斗争为主导,把“亚细亚社会”称为原始公社制,把古代社会称为奴隶制.“三形态论”从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出发,认为“亚细亚社会”不专指原始社会,而是指在东方存在的自然经济社会.亚细亚生产方  相似文献   

6.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奴隶制社会是人类社会的五种基本经济形态之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曾用过“亚细亚的、古代的”,“古代社会、东方社会”和“亚细亚古代、古典古代”几种不同的概念来表述。这几种不同的概念,实际上是说明一个问题,说明奴隶制社会存在两种类型。一种是古代东方类型,一种是古代希腊罗马类型。恩格斯在《美国工人运动》一文里说:  相似文献   

7.
“亚细亚人文主义”是与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相对而言的一个范畴,可以恰当地说明古代亚细亚洲乃至整个东方社会与欧美西方社会形态在上层建筑(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方面的形与质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的理论依据是:古代东方的或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古典古代的或希腊罗马式道路在经济基础方面属于两条平行发  相似文献   

8.
关于社会发展史的几个理论问题亚细亚生产方式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形态,以前有两种观点:一种比较普遍的意见认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序言》中提出的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生产方式是同一社会发展阶段的三种不同社会形态;另一种意见认为,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是并列、并行的三种生产方式,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形态》一书中并没有讲这三种社会形态有先后继承的关系。近年有的同志提出,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三种社会形态,是同一封建经济形态的不同类型或  相似文献   

9.
管理思想古今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管理思想的历史起源 管理思想在东西方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探究其起源有必要首先对比一下东西方的社会发展历史。 中国作为东方的文明古国,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这里就不再赘言。简而言之: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作为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奴隶社会的开始,商鞅变法(公元前359年)标志着中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19世纪70年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就西方文明而言: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开始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圈地运动(15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40…  相似文献   

10.
据《尚书·尧典》,夏商周之祖禹、契、稷曾在同一个组织中共事。根据恩格斯“血缘亲属关系是(部落)联盟的真实基础”及《世本》三代之祖同出于黄帝的记载,夏商周是同祖同源的。但在过去疑古思潮的影响下,这一历史事实几乎被否定了。从古史学、考古学、民族学、古文字学等方面看三代不仅同出于黄帝,而且初居东方,后迁中原,证明三代同源是可靠的、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看,外来文化传入中国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公元一世纪后印度文化的传人,主要是印度佛教的传人,它对中国文化发生了很大影响;第H次是从17世纪明朝中叶以后西方文明的传人,开始主要是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等传人的西方文明;第三次是“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这三次外来文化的传人中国,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时代的差异以及传人的方式和性质的不同,而在中国产生了不同的作用.这里只想就印度佛教传入的历史过程来看看外来文化与原有文化在接触之后所发生的一些现象,并透过这些现象看看我们能否从中得到某些…  相似文献   

12.
一、战后日本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一个侧面我想把日本和中国的关系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思考。 (1) 近代以前日本(东亚细亚文明的边缘)向中国(东亚细亚文明的中心)学习吸取文化和制度。 (2) 近代  相似文献   

13.
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与中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盛邦和 《中州学刊》2006,19(2):155-160
走出“亚细亚”———亚细亚生产方式毕竟属于农业生产方式,与当代工商文明存在本质区别。当今倾力于改革开放,文明进步,建立与时俱进的“现代性”,势必克服旧生产方式的“孤立性”、“封闭性”与“停滞性”,势必对中国本有的封闭旧习、宗法制度、自然经济给予必要批判。回归“亚细亚”———尊重亚洲的历史特点,关切中国的现实国情,理性地认识“亚细亚生产方式”作为亚洲社会“基因潜质”的客观与历史的存在,深切理解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当今中国发展模式的关系,据此走通中国式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高句丽与中原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句丽的奴隶制,主要是承袭殷周奴隶制和接受箕子之后朝鲜奴隶制的影响;而进入封建制之后,主要是受到中原封建制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在高句丽社会内部,中原文明成为其奴隶制和封建制结构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从而经历了变外为内、变夷从夏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5.
文明类型论纲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与改革开放的成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比,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发展显得远远落后.基础理论面临的任务是"科学革命"和"范式"变换.要完成这一创新任务,必须与时俱进,转换理论视角--从过去研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的视角转向研究文明类型的视角,从中弄清楚中华文明的类型、特征和发展规律,弄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主导性整合要素是划分文明类型的根据,据此可以把世界现存主要文明划分为宗教主导型文明(印度文明)、政治主导型文明(中华文明)、经济主导型文明(西方文明)等类型.不同文明有各具特色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有各自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偏向和问题.从发展趋势看,宗教将逐渐失去主导性整合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不同文明类型之间将逐渐趋近.文明类型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与时俱进具有重要作用,也对继续推进改革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陈志忠 《理论界》2004,(4):49-50
研究非西方落后国家具体的社会历史,探求造成其不发达状态的根本原因,开辟符合非西方落后国家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是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课题。马克思对社会发展问题的探索并非丝毫没有涉及西方以外的社会发展问题;实际上,马克思始终没有放弃对非西方社会发展问题的思考。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正是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方法具体分析东方社会历史的一个可贵尝试。 一、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在《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历史阶段理论中的两个范畴系列与亚细亚生产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分歧极大的各种解释,都涉及到《序言》中几个范畴之间的关系。以往的“序列”说故然不能自圆其说,而近年来兴起的“并列”说却也难以成立。在“序列”说中出现的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各种各样的解释,其原因在于将《序言》中的范畴系列与以劳动为视角的奴隶制、农奴制等范畴系列简单混同,并以后者为对应标准来解释前者所致。其实,在马克思的历史阶段理论中,这是在考察角度、理论意图、研究方法、理论内涵等方面均存在着差别的两个系列范畴,不应简单等同或置换。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其它各范畴,在理论上的“序列”关系,是在人类历史范围内成立的,所反映的是发展次序而非自然次序,其理论地位也由此而确定。  相似文献   

18.
佘树声同志在《人文杂志》1982年第1期上发表的《马克思论原始公有制转化为奴隶制的规律和东西方奴隶社会所有制的本质》一文(以下简称佘文),提出了较新的学术观点,对我有一定的启发。但我对文中第二、第三部分的某些观点不太同意,现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向佘树声同志请教。  相似文献   

19.
当西方殖民主义者带着它的文明,踏上中国这片神奇的大陆时,神州大地仿佛还在亚细亚的无限梦想中沉睡.被动的醒悟和对传统的疑虑,使它除承受外来力量的冲击外,不可能有更多的理智的反思.同样,这种情况也表现在当时的文学界,林纾翻译了  相似文献   

20.
《文明小史》展现了二十世纪初西方文明侵入中国的动态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半殖民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文明的不同接受态度、价值立场与身份变迁,揭示了中国社会在西方文明碰撞下的结构失衡与分崩离析。面对西方文明,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表现出了不同的半殖民特征:官员将西方文明的各个部分与质素进行区分,对西方殖民主义怀着惧怕谄媚的态度,对西方思想文明又充满仇视;青年学生对殖民主义的抵制终究敌不过西方的文化殖民话语,被西方收编,并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表现出对西方文明的认同;底层民众亲身感受到西方商品带来的舒适便捷,因而对西方文明充满羡慕和向往,同时不得不承受殖民主义带来的民族屈辱,进而产生自我矮化、自我殖民的心态。小说为现代中国文学的文明书写提供了范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