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教授,我在寻觅优秀中青年专家访谈的对象过程中,学术界不少知名人士不约而同地提到您,可见您的学术成果已被公众首肯。按照惯例,是否先谈谈您的治学道路?好的。我是“文革”结束后,作为首届考生进入复旦大学求学的。此前,我中学毕业后就去上海郊区农村插队务农。经历了十年浩劫,我和我的同学都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记得当时校图书馆座位有限,每当课后我都早早去排队,用“争分夺秒”、“如饥似渴”去形容当时我们的学习热情,一点也不过分。正是在这样浓郁的学习氛围中,我逐渐步入史学研究这座既深奥又富有魅力的学术…  相似文献   

2.
××: 您好! 编辑部转来了您的信,看了以后,很钦佩您关心家乡文化建设的精神。您身在外地,仍不忘自己是桂林人,时刻关注着桂林的建设。作为我们身在桂林的同志来说,更是应该关心桂林的建设. 您在信中谈到了关于桂林的文化建设问题,很是触动了我.以前,我也就这个问题和别人谈过.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股“文化热”。这场热潮在全国几个大城市都产生了很大反响.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都相继制定了文化发展战略.正象您所说的,这场“文化热”的兴起是有其必然性的,它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因为经济的发展要求有与它相适应的文化观念。显然,我们过去某些文化观念已经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0华教授,您是国内著名的经济学专家,您在对世界经济、国际经济和中国经济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原创性的见解.在经济学界尤其是世界经济学界激起了强烈的反响。我想,您在学术上的成功与您的治学背景和学术传承是紧密相关的,能否请您首先就这方面的情况作一介绍。@我出生于1950年11月,由于是小月生,因而直到1958年满8周岁那一年才正式上学。当时正值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我们做少年儿童的没有资格参加大炼钢铁,只能捡些“废铜烂铁”来支援经济“大跃进”。1964年我考入上海市向明中学,在那所…  相似文献   

4.
胡老师,我拜读过您不少的著述,很受启发,同时有很多问题想向您讨教。您的论文《从政治上把握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重大问题》曾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作为上海理论界获得此项奖励最年轻的作者.您当时的心情如何?您怎么想到要写这样一篇论文呢?我是在哈佛大学访问研究期间在《人民日报》上看到获奖消息的,当时除了兴奋,还有远在异乡听到母亲声音的温馨。十分感谢有关领导和评审专家给了我这么大的荣誉,因为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是很不容易的,在复旦大学这也是头一次。我当时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在江泽民同志提出了“讲政治”的…  相似文献   

5.
问 :克剑先生 ,我受《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的委托对您作学术访谈。我想从这样一个话题谈起 :从您的《自选集》的目录看 ,您把您的有代表性的著述分作“中学”、“西学”、“马学”、“困思”等篇 ,依我看 ,这样分篇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治学风格。您是否可以先就您的这一治学格局说说您的治学动机?答 :简括地说 ,我选择治学这条路 ,首先是为着自己心灵的安顿 ,此外 ,也对民族的学术命运有一份承诺。我想在一百多年来西学东渐的背景下 ,以自己的方式 ,以一个中国学人的姿态 ,对纠结中的民族文化出路和世界文化危机问题作点有价值、有担当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O杨国荣教授,您是上海哲学界(尤其是中哲史界)一位功底扎实深厚、研究涉面甚宽、学术成果颇丰、崭露自己独特治学风格的著名中青年学者,也是本刊多年的老作者之一。80年代以来,中国哲学的研究渐渐呈现多样的发展趋向,您在这一领域中的研究颇具特点。能否请您先谈一下您的学术传承、受业背景?我的治学之路始于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哲学专业的历史虽然不很长,但其传统却可以追溯到本世纪30、40年代的清华大学。当时的清华大学哲学系汇聚了金岳霖、冯友兰、张申府等哲学家,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新实在论的影响,并十分注…  相似文献   

7.
龙泉明教授谈现代文学研究王毅王:龙教授,您从80年代中期开始读硕士研究生,十年之后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年轻的博士导师,一定有不少成功的经验,您在学术上是如何走过来的?龙:在别人眼里,十年也许是短暂的,但我清楚其艰苦和漫长。在当今社会里,我对自己走过...  相似文献   

8.
赵一平(以下简称赵):陆老师,您是在桂林的广西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的,读的是外国文学,您跟桂林这个城市,该是挺有缘分吧.据我所知,您后来著述丰厚的领域,主要是在西方美学、解构主义和文化研究方面,同外国文学好像是渐行渐远了.可以说说它们当中有什么联系吗?还有,听说您的导师贺祥麟教授,是当年西南联大最“正宗”的学生?  相似文献   

9.
○葛教授 ,您因学术而闻名 ,由闻名而经常被采访 ,仅我陋见就有《历史教学问题》、《探索与争鸣》、《文汇报》、《社会科学报》等报刊杂志对您的采访报道。不久前上海举行世界闻名的APEC会议 ,您也应邀作嘉宾在电视中接受采访 ,畅谈历史地理和旅游文化。这次我的访谈与此前有所不同 ,主要谈您本人 ,并且溯源穷流 ,了解您学术成长、发展的来龙去脉其实我的学术经历非常简单 :1 96 4年高中毕业后接受师资培训 ,1 96 5年起任中学教师不是教出来的。”但实际上他对我们的期望很高 ,他常说 :“我希望能在历史地理方面超过钱大昕、王国维 ,你…  相似文献   

10.
宋先生,我刊自1999年开辟“中青年专家网页”专栏,对部分中青年专家就治学道路、治学成就与治学体悟等方面进行访谈,至今已连续进行了二年多。在您之前,我们历史学科访谈的对象都是上海地区的,您是第一位上海之外、又是身处社会科学研究中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青年专家,相信从您开始逐渐外延,必将有更精采的场景。是否先介绍一下您是怎么起步走上学术之路的7 好的。我出生于苏州,中学时就喜欢书法丹青治印,每天蒙蒙亮就起床习法书,临摹古帖范本,或仿刻汉印,画点山水花乌画,星期天总要逛逛“文育山房”古旧书店,用小…  相似文献   

11.
八年抗战,我至少有五年多的时间在广西工作,其中又以在桂林的时间最长,经历了桂林文化城前后各个时期,直至沦陷前夕才最后撤离广西。当时我在桂林《救亡日报》工作,以后又一直参加“桂林文协”活动,现在虽已相隔四十余年,不少往事记忆犹新,老战友的音容也难以忘却,而他们有不少已早逝了。广西为了搜集“桂林文化城”的史料,多次来人来函促写回忆文章,盛情难却,至今才写了一些断简零篇,都是个人经历而已,而且记忆不尽准确,必有不少记误,还请知者校正。桂林:一九三九年、一九四○年两年间我是1938年冬从江西的南浔前线下来,几经周折才辗转来到桂林的。这时候,小小的桂林突然臃肿起来,挤满了从武汉和广州来的各种各样的人,好象犯了消化不良的顽疾,市面一片战乱景象。广州《救亡日报》虽已撤来桂但仍未复刊,我寄居在丽泽门外老同学的家  相似文献   

12.
李先生 ,我曾经为我刊的“中青年专家网页”专栏访问过多位在学术上卓有建树的学者 ,而他们都在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工作 ,今天来访问您这位学术型的出版人 ,我感到很有意义。在您将聪明才智倾注于出版事业、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的同时 ,我们惊讶地注意到 ,您的学术成果也很丰硕 ,诸如学术论文、学术散文时时见诸报刊 ,所涉及的领域 ,则有敦煌学、宋史、辞书学等等 ,今年 5月 ,您又出版了一部题为《敦煌话语》的著作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 ) ,颇获学术界和读书界的好评 ,我建议我们的访谈就从这本书谈起吧。●好的。《敦煌话语》是在我的…  相似文献   

13.
○苏教授,据我了解已有数十家报刊杂志和电视台对您进行采访报道,可见您的研究成果已成了社会的热点。今天我访谈的重点是学术方面,与以往有所不同。能否谈谈您是怎样迈入学术道路的,在学术成长中受哪些学者的影响最大?●好的。我于1973年在上海南市一中毕业,然后去江西婺源插队,五年后于197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在那里度过七年的大学和研究生生活。那时涉猎的东西很杂,从马思经典到卢梭著作,从乾嘉学派到年鉴学派。自大学三年级开始,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上。记得写的第一篇史学论文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在…  相似文献   

14.
朱者师,据我所知,您在“文革”前大学毕业以后,并没有从事美学研究,您研究美学是从1978年考取蒋孔阳先生的硕士研究生开始的,至今也不过二十来年,却在文艺学、美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发表了200多篇文章,撰写、主编和翻译了二十多种著作,成为国内知名的学者。过去讲家学渊源,现在讲学术上的承传关系,您能谈一谈蒋孔阳先生的指导与您在学术上成长的关系吗?在蒋先生的指导下,主要学习西方美学,蒋先生要求非常严格,使我受益匪浅。蒋先生教学生的方法是重视练基本功,读书强调看原著。比如黑格尔的《美学》,我前后…  相似文献   

15.
谢教授,我们相识相交已近20年,应该无话不说,可谈得深一些。关于您的学术道路,我略有所知,但不够全面,能否系统地谈谈您是如何步入学术殿堂的?可以。1966年我高中毕业时遇上十年动乱,所以没有能上大学,而是去了北大荒务农。1978年我像不少“同等学历”者一样考上了研究生,应该说是托了改革的福,很幸运。当然回想起来如果先上大学本科,也许更好一些。我进吉林大学还有一个插曲,那就是当年我还参加了大学本科的考试,被一所名牌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录取,一时非常兴奋,但最终还是决定去吉大。一则我失去了十年时间,觉得直接…  相似文献   

16.
把与上海有关的现代文学现象置于“海派文化”、“都市文化”视野下进行观照的研究路向,已沿用多年,取得了不少厚重的研究成果。不过,也存在明显的局限和缺憾。李永东的《租界文化与30年代文学》(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10月出版),敏锐地发现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上海租界之间深刻而独特的内在联系,创造性地提出了“租界文化”的概念,开拓了新的批评空间和学术生长点,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上述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从而也在对该命题研究的推进上成效显著。本书首先对提出的“租界文化”概念进行了立名。在此基础上,对租界文化语境下20世纪30年代文学的整…  相似文献   

17.
O熊先生.听说您主编的15卷本、600万字的《上海通史》即将问世,此事引起了学术界、特别是上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能否谈谈此书写作的背景?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自1956年建所以来,一直将上海史列为研究重点,领导层易而重点不易,岁月流动而重点不动,旁搜远绍,探赜索隐,冷凳寒窗,风雨无间。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已编写、出版了《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辛亥革命在上海》、《五四运动在上海》等多种大型专题资料汇编。1978年以后,历史所的学者又编写出版了一长串上海史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上海史》、《上…  相似文献   

18.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国古代文化,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在我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方面,历代监察制度的研究似嫌不足。笔者窃以为,在当今反腐倡廉之时,有必要认真开掘这座矿山,提炼其有用成分,使之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要想了解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沿革,必须考证源流,先从其原始意义进行探讨。什么叫“‘监”?《说文》的解释是:“临下也。”《方言》说:“察也。”《诗·小雅@节南山》中有一句一何用不监”,郑玄笑:“女何用为职不监察之。”可见“监”与“纺”为同义.关干“察”宁,《说文》云:“覆审…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区域社会史的研究渐受重视,取得了不少令人欣喜的成果。但是,随着这一学术热潮的发展,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其中尤为明显的是不少研究者视野狭隘,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区域本位”意识。在这种“乡邦”观念的制约下,不少研究者在论题的选择、资料的取舍、论点的阐发等方面,都很难做到合乎学术规范。如何克服和纠正区域研究中的这种“误区”和“偏差”呢?我们认为最有效的办法是拓宽视野,增强全局观念,始终将区域研究置于整体研究的大背景下进行思量和观照。有鉴于此,本文着力从南北文化交流的角度,探析中原华夏文明的…  相似文献   

20.
钟教授,您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经济学家,在中国外汇管理体制和银行业风险管理方面有不少精彩之作,也参与过不少政策研究和讨论。媒体称赞您在人民币国际化、新巴塞尔协议和风险管理等方面是国内较优秀学者。您能否介绍一下自己的学术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