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区域文化 ,影响当代小说的“本体意义”就在于它决定着创作主体、审美对象、审美规范等三个不同维度。区域文化凸现于后期当代中国小说的创作与批评 ,不仅使文学开辟了新视野 ,也必然带来文学观念与批评方法的深层变革。文化概念的不确定性 ,研究条件的客观不足 ,理论方法的传统单一 ,“循环论证”的逻辑误区 ,成为研究中应尽量避免的理论倾向。  相似文献   

2.
“真实“的分析:以“新写实小说“和“先锋小说“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小说创作中出现的“新写实主义小说”和“先锋小说”,无论在文学表现形态即表现、叙事语言、叙事策略等方面,还是对生活本质的把握上所进行的深层次审美探索,都是对传统真实性理论的革命性冲击,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审美姿态已不是唯一的选择,以小说叙事方法、叙事策略的变化为潮流的文体革命率先把人们的阅读带入新的视野。对“真实”这一文艺理论中富于思辩性命题进行重新考察,有助于理清创作主体、真实性、小说叙事的基本  相似文献   

3.
婉美而精致的诗性品格构成了南宋文化的审美特征,它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对郁达夫的性格气质、审美情趣、艺术思维方式和文学表达形式的生成都具有十分深刻的影响。从源流上讲,郁达夫对精神家园的渴求;在作品中对感伤而唯关意境的倾力营造;对小说意象独具匠心的艺术构造以及他身上独异的名士风流气质等,都与其受南宋文化的浸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南宋文化的审美品格影响了他的审美心理和创作风格,使他在浪漫主义文学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他柔性的艺术审美品格及独特的“自我抒情体”范式,对丰富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艺术表现和传达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回望新时期文学30年,审视新时期具有先锋特质的作家作品,发现、发掘先锋小说叙事革命中蕴含的先锋性,着重分析先锋小说对文学真实观的解构和建构,及其在文学审美品质上的回归,从先锋小说在对“五四”文学革新与审美传统的承继和对先锋后小说创作的影响上,来探寻先锋小说之于新时期文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对审美意义和生存意义的揭示,“崇高”历来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它一般具有磅礴的形式、令人震撼的气魄,带给人以无限崇敬、无限感动的情感反应。崇高美在中国当代小说中大致经历了如下阶段:“十七年”文学时期是其兴起和成熟期;“文革”时期崇高美走向异化乃至衰落;20世纪80年代崇高美得以重新复归;90年代后因社会、历史原因崇高被“躲避”,走向消解。  相似文献   

6.
黄书泉 《江淮论坛》2004,(5):100-106
"大自然文学"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球化和现代性文学语境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流派和形态.在中国,则是以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的大自然小说为雏形.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的原因,中国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自然小说八十年代以"自然、土地与人"为题材、主题的"寻根小说"只能被视为准大自然小说.当代真正意义上的大自然小说脱胎于儿童小说.从儿童小说到大自然小说的演变、转换,其内在机制是儿童文学作家的传统儿童文学观向现代儿童文学观的嬗变.大自然小说开拓了当代小说创作新的领域,显示了新的小说美学原则.进一步培育、发展.可望在小说创作方面建立当代文学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7.
时下,武汉青年女作家方方和池莉引起当代文学批评的注重。原因在于方方,尤其池莉近年来的小说创作,诱发了时下文坛仍然繁兴的“新写实小说”。本文将在二十世纪中国都市文学这种切入角度与研究视域中对方方、池莉近年来的小说创作作出论评,意在分析方方、池莉小说在都市人生的把握方式,审美感知方式、在都市文学文本形式等方面的新质与特点,并评说她们在二十世纪中国都市文学发展历程中的“环节”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勇 《云梦学刊》2014,(1):104-108
冯骥才的小说创作包含了独特的中国文学现代性意义,是新时期文学回归和复兴“五四”文学精神的表征,也是冯骥才文化精英意识的体现。但冯骥才小说的民间文化定位表明了他对中国文学更深远的文化传统的回归,冯骥才的这种小说创作道路极具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贾平凹的小说创作一直不乏自我转变与超越,而诗性意识似乎构成了风格流变的某种源起.围绕乡土诗意的认同与游离,叙事的演进包含着城、乡理想的持续蜕减,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失范与困顿.在这一过程中,乡土叙事的张力被不断触探与审视,社会与文化承担渐趋颓杂与迷乱;深厚的乡土情结导致了乡土立场上的"藕断丝连",理智上的走向城市又非全身心投入,失衡的文化结构与艺术心理酝酿出乡土诗意的深度消解,难以在理想主义层面获得重构.这场由诗性精神演化而至的文学困局,不仅昭示出贾平凹小说乃至新时期乡土小说在思想资源、审美逻辑上的某些特征与局限,也表明了当代乡土叙事的历史性变异.  相似文献   

10.
我国当代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众多的小说流派。通过对我国当代小说流派的宏观考察,梳理出各个流派产生和发展的脉络,也对各个流派的思想特征、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等进行理论阐释,力图展示当代小说流派的整体风貌及其审美趋向。  相似文献   

11.
王蒙的《一嚏千娇》和《球星奇遇记》是两部典型的元小说 ,它们代表着王蒙在小说创作上的自觉 ,标志着作者一种理性的、宽容的相对主义文学观的形成。从元小说理论角度进行分析 ,王蒙的元小说创作不仅标志着当代小说创作的自觉 ,而且 ,王蒙的小说创作以个体的形式重演了小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现代女性革命小说丰厚的文化价值应该重新予以认识:虽然现代女性革命小说有其局限性,但是,该类小说的创作在促成中国现代文学新的女性传统和创作模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形成了现代女性的角色意识、现代女性的心态、现代女性的审美取向、现代女性的话语,对推动“五四”女性文学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具有划时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大众传媒以不可思议的力量构建着当代的审关观念,导致了转型时期审美观念时尚化、审美要求泛化、审美意识世俗化、审美认知图像化,文学审美从传统的纯审美而进入了泛审美的时代。在大众传媒的文化霸权逼迫下,文学从思维方式、创作方式到接受方式都深深地带上了大众传媒的技术特性,作品大量增加审美消费比重,模仿成风,尤其是小说主动“触电”,剧本化倾向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4.
当代秦地作家对长安文化精神的承继、阐释与重构,是其文学精神生成的基础,也是其创作的根系与血脉所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秦地作家的创作才承载了丰厚的文化含量与意义深度.本文从题材选择、主题话语、审美风格及叙事范型等方面探讨了长安文化之于当代秦地作家精神的深层联系和影响,揭示了秦地文学在当代多元格局中突出的身份指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 90年代年轻作家的小说创作为切入点 ,分析近年小说创作的精神走向 ,其诗性的消解和理想主义的沉沦 ,期待文学应坚持审美本性和现实主义批判精神 ,给人以灵魂的净化和精神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元小说是当代小说艺术的重要地标.过往相关研究多侧重于此文学亚类别的形式特殊性,忽略了“metafiction”一词的词义根源;在中文中,“novel”和“fiction”就通常被不加区分地翻译为“小说”.这一翻译盲点遮蔽了虚构问题之于元小说的核心地位.对文学虚构的问题化过程,不仅象征着西方小说范式的一次转变,同时也折射出当代西方人文思潮的一个突出症状,即对符号和自身文化体系的高度自觉.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以来,从个体经验和个人化叙事入手去展开新的可能性并且回应时代的新变,是当代小说的一个显著特征。他们或者从历史与个体命运的关系入手探讨当代中国的某些隐秘的历史经验,或者从类似神话叙述的人性挽歌角度感慨现实变迁,或从中西文化交融交汇中去感受描绘种族文化的处境,或从后改革时代的经验去书写土地的主题,本文以艾伟、徐小斌、海男和关仁山等几位作家近年的创作,探讨了他们的个人经验在小说叙事中所起到的作用,由此来理解新世纪文学的意义和审美价值,审视新世纪文学如何寻求一条汉语文学自己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幻想文学的迅速崛起,奇幻动物小说把童话的浪漫想象与小说的逼真写实融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奇幻叙事类型和审美风格,成为世界幻想文化的一种重要资源.中国一些作家的奇幻动物小说创作与国外的一些作品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奇幻动物小说作为一种新文体,亟需中国儿童文学界的“确认”,这对于提升中国奇幻动物小说的创作水平、推动中国幻想儿童文学的发展、扩大中国儿童文学的理论视野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思想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小说追踪》是刘思谦(与人合作)的评论集子。“追踪”并不只是对小说轨迹的描述。论者敏捷的追踪脚步总是踩着时代的鼓点,汇入新时期文学前进的浪潮。对“伤痕文学”的赞誉、“反思文学”的探寻、“改革文学”的鼓动、“寻根文学”的思考、“纪实小说”的把握和小说趋势的预测等,都显示了批评轨迹与创作流向并行发展、相互映衬的文学状景。 论集贯穿着社会学批评方法,但不“陈旧”;现代审美心理和审美意识化做了流贯论集的血脉,形成自身开放的心理机制。基于评论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论者站在与人民相依与共的热土上关注文学的发展,将自己的才情思力献给紧密关注现实的王蒙、蒋子龙、谌容、张一弓等作家作品,将理性思考、艺术感受和审美分析统一起来进行理性的审度和艺术的把握,这其间浸透了论者对国家、民族和人民命运的情怀和对封建思想极“左”思潮的批判,对作家的艰苦创作充满了尊重与理解之情。论者在坚定社会  相似文献   

20.
金岱的长篇小说“精神隧道”三部曲《侏儒》、《晕眩》、《心界》是他多年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示。小说展现了20世纪中后期中国高校知识分子在生活、事业中的灵魂裂变及其对于灵魂整合的渴求。小说以展示人物的心灵为主,充满强烈的哲理意识,可称之为哲理心态小说。哲理心态小说体性特征的外在表现就是其文本形式的颠覆性,内在表现是文本蕴涵的体验性与悲剧性。哲理心态小说实践了作者的生存本体论文学观。生存本体论文学观强调文学与思想的关联,重视艺术的抽象性,关注人的个体性生存,并将其视为文学的本体。哲理心态小说和生存本体论文学观,是当代小说创作与文学理论中值得重视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