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具体辩证法”的本质 卡列尔·科西克(1926~)是捷克著名的哲学家。30年前出版的《具体辩证法》(1961)一书,使他享有了世界性的声誉。在欧洲的形形色色的学术中心里,这部著作一时成了被广泛阅读和研究的对象。不少西方学者曾对该书盛加称赞。美国学者罗伯特·戈曼在其所著《新马克思主义》(1982)一书中,竟列专节高度评价科西克的理论成就。但与之形成鲜明对照,此书却在它的祖国及苏联东欧思想界受到了严厉的批判,科西克本人因此被斥为背离马克思上义的修正主义者。  相似文献   

2.
对人与世界这一当代重大主题的研究 ,需要兼收并蓄多种认知理论和模型并把它们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科西克的主导性策略是紧紧依托辩证法 ,通过对还原论、原子论、有机论、结构主义的批判以及对实证主义、存在主义和当代艺术原则的扬弃 ,最终达到摧毁伪具体、呈现“物自体”、取得“主客体辩证统一和双重解放”的目标。这里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科西克对现象学的征用 ,这一点也是《具体的辩证法》这一著作的清新之处。在此之前或之后鲜有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把现象学纳入理论视域 ,我们只能偶尔在卢卡奇那儿发现“本质直观”、在萨特那儿找到“阶级…  相似文献   

3.
卡列尔·科西克 (KarelKosik 1 92 6-)是捷克著名“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与文学评论家。整整 40年前 ( 1 961年 )出版的《具体的辩证法》一书 ,既使他在西方获得了很高的荣誉 ,也使他在原苏联东欧遭受到了严厉的批判。在西方 ,科西克的“具体的辩证法”一般被理解为“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或者“海德格尔化的马克思主义”范畴。其人其书在我国 80年代始得到出版介绍 ;90年代以降才逐渐被学者理解与研究。中国的“科西克研究”滞后 ,一与中国学者现象学基本知识准备严重不足直接相关 ,二是由于学界未能深入研究马克思经济学著作中的现象学哲学意蕴所造成。张一兵教授最近出版的在“经济学语境中理解马克思哲学话语”的《回到马克思》一书提出了建立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现象学”的主张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能够进入到科西克的“具体的辩证法”文本深处的重要支援意识。以下一组文章 ,系南京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一批青年学者最近对这部经典著作不同角度的深层细读 (包括科西克与马克思、科西克与海德格尔、科西克与胡塞尔、科西克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科西克与全球化问题等研究专题 ) ,希望“科西克研究”有助于推动深化目前国内学界正在热烈进行的“如何理解马克思当代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运用海德格尔式的现象学方法及策略性地糅和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 ,使科西克对异化问题的讨论颇有深度。然而 ,科西克的理路仍属人本主义“死传统” ,这与马克思、海德格尔大异其趣。海德格尔是从马克思的劳动异化为技术异化的生活世界中来的。他的“安居”(理念 )与马克思的“心智剩余”的思想一脉相承。与海德格尔把技术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 ,及其把心智因素与物化的顽强斗争归结为“存在的命运”不同 ,马克思则把它看成是异化终结的开始。这便是 :异化的扬弃与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的深层蕴涵。  相似文献   

5.
科西克在《具体的辩证法》的第二章论述了经济与哲学问题 ,其切入经济生活的第一个哲学范畴便是“烦” ,由此导引出“烦—操持—实践”哲学范畴链。而在这一哲学范畴链中蕴涵着多重的复合语境 ,其中既有思想谱系的三重语境 ,又有科西克自身阐释的三重语境 ,这样的多重复合语境相互交汇构成了科西克这一文本耐人寻味又独具魅力的特殊语境和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的人本学话语。首先 ,就思想谱系的三重语境而言 ,包括理论语境和支援背景 ,其中有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和海德格尔哲学话语 ;在方法论上 ,借助了海德格尔的分析方法 ;其基本立场是卢卡奇开…  相似文献   

6.
7.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内容,国内学术界一直重视对此问题的研究。贺来教授的《辩证法与实践理性——辩证法的“后形而上学”视野》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即是这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正确地理解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深层关系,是理解辩证法历史命运的关键性问题。在此问题上,贺来教授打破了常规之见,他认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自发端之日起,不仅不处于对立状态,反而是内在地纠缠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8.
“后形而上学”视域与辩证法的批判本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批判性是马克思哲学辩证法最根本的理论本质。但在形而上学思维范式中,辩证法的批判本性被窒息了。拯救辩证法的批判本性,是马克思所面临的重大理论使命。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重大贡献就在于他通过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批判,开辟了辩证法的“后形而上学”视域,从而拯救了辩证法的批判本性。在“后形而上学”的视域里,辩证法的批判方式、批判向度与批判旨趣都呈现出全新的内涵,这对于充分发挥马克思哲学对于当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所具有的解释和启示力量,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王恒 《学术研究》2001,(4):73-75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海德格尔思想的关系可以说是源远流长。马克思、青年卢卡奇在海德格尔思想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反过来 ,后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也是很大的。科西克的《具体的辩证法》就是其中最为显明的一例。实际上 ,在第一章开始就进行的所谓认识论思辨中 ,已经明显具有“消解现象—本质二元对立、呈现其遮蔽—揭示的二重性运作”这一海德格尔式的现象学方法论性质了。也正是在此基础上 ,作者在第二章一开始就开放性地直接引进了“烦”———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论说 ,从而展开了富有意义的双向互参。一方面 ,在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0.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理论实质,不仅是发现和瓦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同一性逻辑,更深层的是揭示和批判了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统治体制的交换原则与形而上学同一性逻辑的“同构性”,因此,对形而上学同一性思维的批判,也就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逻辑”强制性的批判。阿多诺在马克思之后实现了对同一性逻辑的理论与现实的双重瓦解。在这个意义上,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就是马克思“批判的辩证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时代回响。  相似文献   

11.
12.
13.
近年来,研究中国辩证法史,成为哲学界一种新动向,并已经出版了几本专著。在这些著作中,古代辩证法被认为是与古代形而上学作斗争的,并且贯穿古今。例如《中国辩证法思想史》(先秦)探讨了“春秋时期朴素辩证法思想与形而上学思想的斗争”,以及战国时期“辩证法思想与形而上学思想的斗争”①,等等。但是,这个体系有一个基础理论问题未加论证,这就是中国古代哲学有没有形而上学?如果没有形而上学,又何谈古代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思想的斗争史呢?一、形而上学的时代性以及它与朴素辩证法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对形而…  相似文献   

14.
经济学总是离不开一些基本的假设前提这些假设往往与其方法论密切相关。自从18世纪以来,经济学界一直依靠“经济人”假设来分析以各种方式参与市场的人们的行为,并由此对自由交易制度的有效性进行了缜密的推论。陈孝兵研究员的新作《现代“经济人”批判》一书(由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从历史与发展的角度,围绕“经济人”理论的创设及其演变,主要探讨了“经济人”与市场有限理性、“经济人”与政府利益关系的协调机制。与此同时,对“经济人”的理性道德基础和现实主义传统进行了深刻的挖掘与疏理,特别是对“经济人”理论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5.
道德形而上学批判──评康德的伦理学王一多,孟昭勤在近现代伦理思想史上,康德的伦理学无疑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这一思想不仅开创了一个重要的伦理学流派──义务论伦理学,而且它所提出的许多道德概念和道德命题,直到今天仍是伦理学界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因此,虽然有...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一书在康德批判哲学中的地位,以及与<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等核心著作之间的关系;同时对<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一书的翻译、阅读与理解的诸多方法问题作出了深刻而清晰的阐释,并论及哲学史方法论的诸多问题,对研究康德哲学以及古典哲学的读书方法与治学思路作出了清晰的梳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鲍德里亚不满于马克思仅仅批判商品的"交换价值"颠倒,而提出使用价值也是资本主义交换体系的产物,甚至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经济拜物教的更重要的隐密理论构件,在他看来,使用价值拜物教才是更基础性的东西,它是政治经济学真正的秘密,它是人类中心论和一切人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深深地根植于一个"自然化"的过程当中.  相似文献   

18.
张亮 《学术研究》2001,(4):64-66
总的说来 ,前苏东新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建树并不大 ,他们基本上没有逃脱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窠臼。不过 ,捷克哲学家科西克的《具体的辩证法》显然是一个例外。鉴于斯大林化进程的彻底性 ,捷克非斯大林化的过程进展相当缓慢 ,直到 6 0年代初才出现了个别谨慎批判个人崇拜的文章。在这样强大的意识形态压力下 ,科西克自然不能像其他国家的新马克思主义者那样自由地、激进地进行政治批判 ,而只能把精力主要放置在人本主义哲学基础的谨慎建构上。正因为如此 ,《具体的辩证法》方才具有一种同类型的其他作品所缺乏的哲学原创性 ,以致它有资格和西方…  相似文献   

19.
一八四三年,以“揭露旧世界,并为建立一个新世界而积极工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14页)为己任的马克思,写下了他的一部巨著《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无情地揭露了黑格尔的思辩神秘主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国  相似文献   

20.
自赫拉克利特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对立统一思想以来,先哲们纷纷向其提出了挑战,但都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亚里士多德另辟蹊径,直接从形式逻辑的判断入手,强调在“事物对立面的对立”中把握对立面,并通过“由潜能到现实”的转化方式实现事物的对立与统一。但他企图用“纯粹现实”的“终极因”来说明一切事物发展,正是这种“神学”的藩篱,最后扼杀了亚里士多德的唯物论,也扼杀了他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