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世纪中叶日本“开国”以后 ,德川幕府于 1 86 2年 (日本文久二年 ,清同治元年 )夏派遣贸易官船“千岁丸”首航上海 ,其成员在上海逗留两月间 ,对这座东亚最大的近代化港市的社会情状有所观察 ,并留下细致的文字记载 ,还对处于近代转型之际的上海民风有所评介 ,从外国观察者角度 ,提供了研究上海社会史的有价值材料  相似文献   

2.
田吉方 《江汉论坛》2003,(4):124-125
“中日文化近代转型比较”这一课题一直都倍受学者关注,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中日文化近代转型中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最近,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冯天瑜先生的《“千岁丸”上海行———日本人1862年的中国观察》一书,作者选取了1862年日本“‘千岁丸’航行上海”这一历史个案,来分析中日两国近代转型的差异及其原因,可谓独具匠心。此著最大的特点是作者从文化比较的角度,通过分析日本藩士们在上海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考察在西方文明冲击下,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离异心理。作者指出,“千岁丸”上海行,虽然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偶然现象,但它背后…  相似文献   

3.
长崎是旅日华侨的发祥地,世代居住在长崎的华侨是进行中日交流活动的主角。本文通过对长崎华侨若干史迹的考察,探讨长崎华侨在中日交流史上的作用与地位。一、唐船和唐人坊长崎位于日本最西端,九州岛的西北部,距上海仅460浬,堪称一衣带水之隔。从1639年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及至工859年“开国”,其间长达220年,长崎是日本对外开放的唯一港口.在长崎的对外关系中,幕府只允许中国船和荷兰船来贸易,而同中国的贸易又占最主  相似文献   

4.
刘瑞芬(1827——1892.4.6),字芝田,号召我,安徽省贵池县人。年十九,入县学①。岁科试,列高等,以次且食汽,丁父忧,遂不果。咸丰元年、二年应乡试,拟中,以中额足,又不果②。时天下将乱,刘瑞芬创青山诗社,发为诗歌以写愤郁③。三年,太平军沿江东下,占领南京,太平天国改称天京,定为首都,管辖安徽大部分州县。十一年(1861年)清政府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率清军驻扎东流,镇压太平军。刘瑞芬至东流,向曾国藩献时分策,曾国藩大奇之,留他进入其幕府,充采访忠义局员。同治元年(1862年),李鸿章率淮军开往上海,刘瑞芬…  相似文献   

5.
一八六○年以后,太平军曾两次进攻上海。从战略角度应该怎样评价这个历史事件呢?一九八一年第三期《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太平天国后期战争的战略问题》(以下简称《太战》)断言:“攻打上海”“是太平军在政治上、军事上和对外关系上又一重大失策”。事实果真是这样么?否。 首先,从政治上看。  相似文献   

6.
商务印书馆最近出版了冯天瑜教授的新著《“千岁丸”上海行———日本人 186 2年的中国观察》。作者在日本讲学期间 ,查阅丰富的藏书系统 ,研究“近代日本人禹域踏查”这一颇有价值的课题。这本专著是这部丛书的第一本。在国内系统介绍并研究这方面的文献还是第一次。19世纪 6 0年代初期 ,上海已成为英、法、美侵略中国最重要的据点。太平军也于这时发动了对上海的进攻。在上海的清军、常胜军以及英、法陆海军联成一体 ,由英国军官士迪佛立统一指挥。英法侵略军与清政府勾结共同防卫上海地区 ,干涉中国革命已成定局。以往学者们将研究视线集…  相似文献   

7.
程红 《学术界》2003,(5):208-211
《曾国荃致李鸿章函》是反映李鸿章、曾国荃与“常胜军”关系的未刊资料。此函的写作时间是同治元年 (1 862年 )九月二十日。此函反映了曾国荃并不信任常胜军。湘、淮军作为中国新兴的军事力量 ,保持了自己的尊严。透过此函 ,还可以看到李鸿章同治元年初率淮军入上海 ,在军事指挥上“力求自强”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期间,上海人民在小刀会这一秘密结社的组织和领导下,于1853年(咸丰三年)9月7日发动武装起义,迅速占领上海及其附近的嘉定、宝山、南汇、川沙、青浦等县。起义者表示接受太平天国的领导,并在起义数日后,即将他们属于天地会传统的“大明国”,改称为“太平天国”,上海城头飘扬起鲜明的太平天国的旗帜。后来,在清朝封建统治者与英、美、法资本主义侵略者的联合进攻下,于1855年(咸丰五年)2月17日从上海县城撤退。他们坚持了十八个月的英勇斗争。  相似文献   

9.
练军,是晚清军事制度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也是“同光中兴”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它又是同、光年间中央与地方势力、清朝贵族与地方督抚争夺的一个焦点。 练军之起——用兵抑或用勇之争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以疾风扫落叶之势,横扫了大半个中国,几十万“八旗劲旅”和绿营制兵望风而溃,“不但不能收一战之功,且不能为一日之守”。这时,以曾国藩为首的在野乡绅们,别创一套全新的招募、营制、饷章和思想灌输法,拉起了一支全然不同于制兵的湘军,并很快就显示出它比八旗、绿营具有更多的优点,更有战斗力。咸丰末年,勇营已在实际作用上完全取代了制兵。到同治初年,太平天国与清朝之间的胜败之局渐露端倪,于是,在清朝统治集团中,中央的贵族显宦们和地方的督抚将帅们都在盘算,在镇压了太平天国之后,用哪一种军事制度来维持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早在两千多年前,两国就有了友好往来。公元589年,精统一中国,日本与隋朝往来更加频繁。到唐朝,两国之间的关系远远超过前代,整个唐代日本曾先后派19次遣唐使“。唐天宝三年(744年),鉴真和尚与日本僧人荣壑、普照等人曾派人到福州买船以东渡日本。唐贞元二十年(804年)七月,日本派出遣唐使团学问增空海、格逸与大使藤原葛野麻吕等人所乘第一艘船因遇风暴,在海上漂流多日,于八月十五日到达福州长溪县(今霞浦县赤岸镇),这是福州境内首次接待日本遣唐使船舶。当年十一月三日,在福建观察使兼福州刺…  相似文献   

11.
洪秀全是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领袖,他的历史功绩是可以肯定的。但是,洪秀全在太平天国革命中也犯了不少错误,对于太平天国的失败,负有重大的责任。本文对他所犯的错误,作一浅论。太平天国初期,洪秀全利用宗教组织群众、号召群众,对太平天国革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太平天国革命不断发展。然而定都天京后,情况就起了变化。本来打下南京后,形势极为有利。太平军“既众且整”、“直望无际”。清军则是“望之夺气”。(汪士锋《乙丙日记》卷一)但洪秀全一进入南京城,就“直入两江总督衙门,以为天王府,改南京为天京,正式于此建…  相似文献   

12.
1864年 7月 19日,太平天国首都天京沦陷,太平天国覆亡。在此后的四年间,捻军成为抗清的主力军,它联合太平天国余部,转战鄂、豫、皖、直、鲁、陕、晋、苏八省,消灭了穷凶极恶的僧格林沁,重创了湘淮军。但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捻军最终未能摆脱失败的悲剧。个中原因值得探讨。 (一) 太平天国失败,捻军起义军面临的局势日趋恶化。当初零散的捻党运动之所以能发展成为轰轰烈烈的捻军起义,与太平军定都南京、派兵北伐、西征所开创的大好革命局势分不开。虽然捻军在雉河集会盟之后力量有所壮大,客观上起了太平天国的北方…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日本华侨经济的发展状况作了初步考察,认为:日本江户幕府初期,在长崎已有华侨从事中日贸易;后来,由于中日两国实行闭关锁国,至18世纪中叶中日贸易式微、华侨经济日趋衰落;从“安政开国”至甲午战前,华侨经济迅速发展,但战后不久,日本颁布限制中国劳工入境的敕令,使华侨经济只能向特定方向发展;两次大战之间,华侨经济地位大为下降;战后初期,华侨经济恢复较快,但仍以贸易和“三刀”行业为主;70年代,传统的华侨经济只有饮食业一枝独秀;80年代,不仅以饮食业、小型贸易、娱乐业以及自由职业和受薪阶层为主,而且在经营管理和设备等方面也已科学化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王振忠 《学术月刊》2022,(5):183-205
域外汉籍是推进东亚海域史研究的重要史料来源。日本东北大学附属图书馆收藏的《琼浦闲谈》,是一册迄今尚未受到学界关注的珍稀抄本。该书成于唐通事之手,生动地状摹了18世纪的中日贸易与长崎社会实态。研究发现:《琼浦闲谈》所述具有特别的史料价值,由此应充分重视活跃于长崎的福州府属人群之乡土背景。具体说来,江户时代在长崎的不同人群之信仰彼此交融,既有中国人对日本神明之借用,又有中国各类信仰崇拜移植日本的更多例子。除了人们习知的儒家圣堂(孔庙)、妈祖信仰、佛教黄檗文化之外,道教系统之“九使”信仰在长崎的影响亦值得特别关注-“九使”由原乡福清的荒洞蟒神到东亚海域史上舍生取义之林姓神明,“九使”信仰从福州府属庶民之“九使诞”俗以及府城倡门邪神崇拜再到融入长崎盛大的诹访神事活动,其间的嬗变轨迹,彰显了东亚海域跨文化风俗传播的复杂性与丰富内涵。透过对福州府土神“九使”与长崎诹访神社信仰之渊源等的分析,可以管窥传统时代中国文化的传播及其相关影响。  相似文献   

15.
彭小舟 《船山学刊》2001,(1):127-128
幕府与幕僚,是中国历史上是的一个奇特现象。 “人幕之宾”指的便是东晋的那个郗超,而著名的幕府有忽必烈入承皇统前总理漠南汉地军国事务的金莲川幕府。历史发展到了近代,因缘风云际会,曾国藩幕府更以规模空前整齐庞大、事功进展的广度与高度及其深远影响而成为“神州第一幕府”。长期以来,吸引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继李鼎芳《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朱东安《曾国藩幕府研究》和史林《曾国藩和他的幕僚们》之后,2000年10月成晓军新著《曾国藩的幕僚们》(以下简称“新著”)已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了。 综观全书,具有如下几个突出…  相似文献   

16.
宁调元(1883—1913),字仙霞,号太一,湖南醴陵人。留学日本期间加入同盟会,一九○六年初归国。是年七月,因事为清政府注意,旋即逃亡上海,创办《洞庭波》杂志。不久,改名为《汉帜》,“日以民族,民权主义,申儆国人。”(引自柳亚子《宁烈士太一传》)十月,再赴日本,参与《民报》工作。十二月,因萍、浏、醴起义,被同盟会指派回国。“义师既败,牵连就逮,以无左证得弗死。锢长沙狱中三年。” (同上)在狱中,参与筹创《南社》。一九○九年冬被释放,“北走燕京,主帝国日报。大言壮论,弹射虏政,无所忌讳。” (同上)一九一一年秋将赴日本,至上海时,武昌兵起,乃溯江而走湘鄂间,先后在黎元洪,谭延闿幕府中任职。一九一二年春,在上海主办民社机关报《民声报》。后因民社渐与同盟会对立,愤而退出。时湘人推其任广州三佛铁路总办。一九一三年宋教仁被刺后,辞职走沪上,发电与湘督谭延闽,说以自立,并积极组织反袁力量。后事泄,被捕于汉口,不幸牺牲。旧友柳亚子,傅旉等曾积极集其文稿,辑为《太一遗书》。  相似文献   

17.
我国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制度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诉讼作为一种法律制度被确立,其时间晚于民事诉讼,“行政案件”这一概念的最先确立是1982年3月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以下简称“民诉法(试行)”,其第3条第2款规定:“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审理的行政案件,适用本法规定。”可见,最初的行政诉讼是附属于民事诉讼的。1989年4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诉法”)的颁布,标志着行政诉讼的独立,故1991年4月9日经修改后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诉法”)取消了民诉法(试行)第3条第2款…  相似文献   

18.
翁同书(1810~1865),字祖庚,号药房,江苏常熟人,大学士心存长子。1840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广东乡试正考官、贵州学政等职。1853年太平天国定鼎金陵后,翁同书受命赴扬州江北大营,入钦差大臣价善幕办理文案。1856年4月帮办德兴阿军务,“军事日有起色,多出同书赞画。”①1858年7月23日,清廷以同书“剿匪”有功授安徽巡抚职,帮办钦差大臣胜保军务,节制安徽境内各军,在天长、六合、定远等地指挥清军与捻军、太平军作战。1859年7月,翁兵败走远,逃奔寿州,被革职留任。1860年1月,清廷重新调整“剿匪”布署,将胜保调离安徽…  相似文献   

19.
戴震,字东原,安徽休宁隆阜(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人,生于雍正元年十二月己已(即公元一七二四年一月十九日),卒于乾隆四十二年五月二十七日(公元一七七七年七月一日),是我国十八世纪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戴震一生主要从事于教育和学术活动,他是清代考据学的皖派代表人物。他的学术特点是不盲目崇古,主张为学有根有据,所谓“实事求是,不偏重一家”。他在训估、声韵、历算、地理沿革、名物制度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他只把这些方面的研究看作是治道明经的手段。他说:“仆自十七岁时有志闻道,谓非求之六经、孔、盖不得,非从…  相似文献   

20.
关于评价历史人物宜用“阶段论”的答辩降大任《光明日报》1983年6月29日“史坛纵论”专栏发表了拙文《评价历史人物宜用“阶段论”》,颇有些影响,引起一阵讨论,该报当年先后发表了邓传淳、陈其泰、黄椿、舒泰、杨国宜五篇文章(分别见该报8月3日、8月17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